■文/黃 震

幼兒創造、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新時代的訴求,同時也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積極倡導的對幼兒進行培養的一種重要能力。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自然資源的利用中著力培養幼兒的美術創造能力,讓幼兒在自然資源的利用中收獲創造和快樂呢?
教師要拓寬自然資源利用的渠道,讓幼兒從中培養創造能力,激發幼兒的創造潛能。教師要引導幼兒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進行創造,引導幼兒走出幼兒園,走進大自然,讓幼兒在大自然中主動去發現美的事物。大自然美好的景色都是對幼兒創造力培養的最佳素材。春天到了,百花競相開放,教師可以將幼兒帶入百花叢中,讓幼兒與美麗的大自然產生“零距離”的接觸,讓幼兒們在美的環境氛圍中進行諸如放風箏、挖野菜、采野花之類的活動,幼兒們一定會樂在其中,每一個幼兒都有一種獨特的對美好的大自然的欣賞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建立在幼兒個體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獨特理解與獨特體驗基礎之上的。
幼兒要將美術作品所塑造的真實、具體的藝術形象,借助于想象轉化為幼兒自身的、彰顯個性的思想觀點。幼兒積極主動地對美術作品進行有效的欣賞,是一種幼兒自身的能動的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幼兒在此過程中有效地調動自己的原有認知與生活經驗,通過自主的審美習慣,借助于想象、聯想以拓展、補充、豐富美術作品的內涵。欣賞美術作品的目的,是讓幼兒通過自然資源與藝術作品這兩個“維度”去加深對客觀事物的審美感受。只有當幼兒的生活體驗與藝術欣賞發生關聯時,幼兒的審美想象力、創造力才會爆發。比如,教師引導幼兒對《拾稻穗》這幅名畫進行欣賞時,就可以把幼兒帶出幼兒園,讓幼兒在農村的田野中走一走,看一看,欣賞秋天農村田野美麗的景色,感受豐收的喜悅,珍惜勞動成果。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幼兒進行美術創作,讓每個幼兒創造一幅畫去贊美秋天的美,幼兒創作的贊美秋天的畫才會生動形象,富有創造力。
教師要努力開發資源,誘發幼兒的創造欲望。農村的自然資源是十分豐富的,比如,農村的各種花草樹木及雞、鴨、鵝、豬、兔子等都是對幼兒進行創造力培養的重要資源。教師要引導幼兒深入農村,去與自然資源進行接觸,然后觀察與欣賞。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主動地到自然資源這座寶庫中去尋找不同的材料進行美術創造活動,自主探究各種不同的創作方式。這樣的對自然資源的巧妙利用一定會激發起幼兒進行美術創造的興趣與創造欲望,幼兒們創造的作品也會精彩紛呈,令人拍案叫絕。比如,大班幼兒開展的“樹葉添畫”美術創作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將撿來的樹枝蘸上不同的顏料進行拓印畫,再鼓勵幼兒對拓印出的不同圖案進行想象、聯想,再引導幼兒用水彩筆繪畫出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幼兒們對這樣的想象性創作活動十分感興趣,創作出了不少鮮活靈動、栩栩如生的圖畫。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去創作“種子鑲嵌”“瓜果造型”等主題畫,這樣的對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激發了幼兒無限的創造欲望與創造能力。
和諧、愉悅、輕松的情境,利于釋放幼兒創造的天性,教師應引導幼兒大膽說出獨特見解。教師此時需是一位耐心傾聽者,讓幼兒有機會去表達自己的主張及創造過程,教師對幼兒的作品應持欣賞、贊美的態度。比如,幼兒在觀察“西瓜”的基礎上,別出心裁地創造出“方形的西瓜”,對于這樣的創作,教師切忌妄加指責、批評幼兒是“胡思亂想”的。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說出創作的目的和愿望,或許幼兒的回答會讓你大加贊嘆,幼兒認為這樣的方形西瓜更便于運輸,這樣的方形西瓜更甜更可口,更有食用價值更有經濟價值。教師應為幼兒這樣的創造大為叫好的,在這樣的創作中幼兒的創造天性得以釋放。
總之,教師應通過引導幼兒回歸自然、開發資源、構建情境等方式讓幼兒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真正在自然資源利用中收獲創造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