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 萍
抑郁癥主要表現在興趣減低、情緒低落、悲觀、思維遲緩、生活質量差等方面,嚴重者甚至有自殺的念頭與行為,隨著越來越多抑郁癥患者自殺事件被報道,抑郁癥引起了大眾的關注。當前,針對該病,臨床主要是采取藥物治療,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則有賴于護理方法采取。下面就提出音樂干預方法,對其應用可行性開展實驗驗證。
選擇我院在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抑郁癥患者62例作為觀察者,按隨機分層法分成兩組:常規組患者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齡21~52歲,平均值35.7±2.4歲,病程2個月~7年,平均值3.2±0.4年。研究組患者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齡22~53歲,平均值36.4±2.5歲,病程3個月~8年,平均值3.7±0.5年。兩組患者均未合并有其它重大疾病。在資料數值上的比較無差異性(P>0.05)。
1.常規組。輔以常規臨床護理方法:(1)心理干預,目的在于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幫助其不斷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念;(2)認知干預:通過積極引導,使其積極面對這些情緒,并學會自我調節;(3)家庭支持:鼓勵患者家屬參與到護理當中,予以患者精神上的幫助與支持,消除其無助感、增強其自信心。
2.研究組。另外再采取音樂療法,結合患者個體情況,選擇相應的音樂予以干預:(1)情緒低落、苦悶者,選《金蛇狂舞》《春天來了》等積極性質的音樂;(2)失眠者,選《春江花月夜》《神秘園》等輕音樂;(3)焦慮、緊張不安者,選《江南絲曲》《回家》等安撫性音樂;(4)心悸、胸悶者,選《梅花三弄》、《春之歌》等磅礴大氣的音樂;(5)頭暈、乏力、怠倦者,選《梁祝》《彩云追月》等輕松愉悅的音樂。每天聽音樂1h,開始時先聽一些節奏歡快的音樂,之后再轉為聽節奏緩慢、且富有喜悅感的音樂。另外,醫師予以指導,讓患者閉上眼睛去感受音樂,強化其內心的積極情緒,幫助其擺脫抑郁情況,調動患者的正性心理。
表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分組 軀體功能 情感角色功能 心理健康 社會功能常規組 62.3±4.1 20.6±1.4 54.2±3.6 55.1±4.2研究組 67.5±4.3 33.5±2.1 67.3±4.2 68.6±4.5 t 3.914 22.858 10.591 9.808 P<0.05 <0.05 <0.05 <0.05
干預3個月后,初步評價干預效果,采用生活質量測評量表(SF-36量表)進行評估,評估內容:軀體功能、情感角色功能、心理健康、社會功能這四個。總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佳。
使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進行正態性檢驗后,用均數±標準差()表示,予以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常規組生活質量評分相比,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更優,數據學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1。
抑郁癥是由多因素誘發的一種疾病,單純用藥雖有一定效果,但若是能夠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則更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
音樂方法的應用,旨在引導患者聆聽、欣賞音樂,激發其生理、生理狀態的改變,從而產生正性的情緒反應。從作用機理分析來看,通過聽覺,音樂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腦、邊緣系統等人腦主管情緒的中樞,從而產生對患者精神狀態的引導、調節作用,緩解其不良情緒。
由于抑郁癥患者時常處于情緒低落的狀態,所以會因此造成睡眠障礙、體重下降、食欲差等,不僅會影響到其營養狀態、機體功能,更是會擴大軀體功能及社會功能缺陷,無法保證生活質量。
從上可見,音樂療法在抑郁癥護理干預當中,可調節情緒、放松心境、改善患者認知行為,有很高的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