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 欣 劉齊元
呼吸道感染為兒科常見疾病,發病率高、傳染性強且預后差,主要為5歲內幼兒高發,伴隨有發熱、咳嗽、咳痰等臨床癥狀表現,因患兒年齡較小,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只會通過哭鬧來表達不舒適的感覺。因此,應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法,實現對患兒的安撫、保證其舒適感。
選擇在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間到我院治療的呼吸道感染患兒110例,采取雙色球分組法劃分兩組:常規組患兒有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齡6個月~5歲,平均值2.3±0.4歲。研究組患兒有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齡9個月~6歲,平均值2.8±0.5歲。均已將有先天性心臟病、肺結核、支氣管異物、不能配合者剔除在外。兩組差異性不顯著(P>0.05)。
予以常規組患兒常規的臨床護理:定時監測體溫、幫助完善各項檢查、密切觀察癥狀變化、用藥指導和飲食指導等。另外研究組再落實舒適護理:

表1 兩組護理效果評價()

表1 兩組護理效果評價()
分組 咳嗽消失時間(d) 肺啰音消失時間(d) 體溫恢復正常時間(d) 舒適度評分(分)常規組 3.4±0.5 4.6±0.7 3.6±0.3 78.2±6.1研究組 2.1±0.3 2.5±0.5 2.8±0.2 90.6±7.4 t 9.971 10.917 9.923 5.782 P<0.05 <0.05 <0.05 <0.05
1.體溫護理
發熱是患兒典型癥狀,當體溫超過38℃后,利用物理降溫法進行降溫,借助冰袋或者酒精擦身等,幫助患兒控制體溫,同時多喝溫開水,避免水分大量流失,以此來盡量保證患兒生理的舒適感。
2.環境護理
注意病區保持安靜、空氣清新,良好控制濕度和溫度,并調節病區光線,叮囑除了照顧患兒的家屬之外的其他人,不要在病房逗留太久,以免影響到患兒的休息。病區可以放一些小玩具、書籍等物,在患兒狀態尚可時,引導其看看書、玩玩玩具,緩解由于疾病造成的不舒適感。
3.細節護理
注意指導家屬對患兒的保暖,衣物不要太薄、太厚,不要包裹得太緊,以免出汗,導致衣物潮濕,造成不舒適感。關注患兒皮膚保持干燥和清潔,并及時清理患兒鼻腔分泌物,輔助排痰,以免呼吸道受阻引發患兒哭鬧。
4.語言護理
患兒煩躁、不安、緊張等情緒很是普遍,這些情緒的出現不僅是因為生病難受,也因為來到了醫院進行治療,患兒會懼怕而拒絕配合治療。護理人員應耐心地予以安撫,對有自知力的患兒予以鼓勵,增強其勇氣。
評價兩組患兒舒適度以及觀察疾病恢復情況(咳嗽消失時間、肺啰音消失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以患兒啼哭、情緒起伏、飲食、不良反應、娛樂活動、睡眠質量、交流、陌生感等作為主要內容進行評價,滿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舒適度越好。
研究組患兒咳嗽、肺啰音消失及體溫恢復正常時間皆要比常規組短,同時舒適度評分值高于常規組(P<0.05),以上數據檢驗皆有意義。見表1。
對呼吸道感染患兒來說,臨床癥狀表現較多,這些伴隨癥狀會加重患兒的不舒適感,患兒都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難受,家長也會因擔心患兒病情而焦慮、緊張,這些都不利于臨床治療、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舒適護理方法較常規護理,更為注重滿足患者在心理、精神、社會等非生理性的需求,最大程度上保證其舒適度,從而使其能夠以良好狀態配合臨床工作。
綜而可知:在對小兒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護理工作當中應用舒適護理方法,有利于改善患兒疾病癥狀,提高其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