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海桑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臟充盈和射血功能減弱而導致循環血量不能滿足全身代謝需求的一種病理生理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病以及危重病之一。
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表現為患者呼吸困難以及乏力,并由此引起活動受限和水腫。慢性心力衰竭病情復雜,預后較差,如果沒有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很大概率上會導致患者死亡,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需要對其進行有效治療。
1.西醫藥物治療:目前在西醫治療慢性心力衰竭中,除了采用具有利尿、強心以及擴張血管等功能的藥物外,還在大力應用β受體阻滯劑以及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西醫對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認識比較全面,認識到對其的治療不能將單單提高心肌收縮力作為出發點,而是要從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總體考慮,這是西醫對于慢性心力衰竭在認識以及治療方法上取得的突破性進展。西醫藥物治療心力衰竭的具體用藥為口服0.25mg地高辛片,1次/天;25mg雙氫克尿噻片以及20mg安體舒通片,2次/天;25mg卡托普利片,3次/天。其中要注意對利尿片的應用,服用5天即停服1個星期,而后再服用5天,并且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改變用量。如果患者水腫現象較為嚴重,則需要適當增加利尿劑的用量。此外,應用西醫藥物臨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有一個基礎,即在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不同分期以及心功能的不同分級中,西醫各種藥物的適應癥及禁忌癥都應該相對明確。但如果說是作為對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礎治療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質量,西藥藥物治療還不能與中醫治療相比,尤其包括中醫獨特的理論體系、遣方用藥以及思維方法。

2.中醫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在中醫學中屬于水腫、心悸、喘證以及胸痹等范疇。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生主要是心臟自病或他臟病累及于心,致使患者心氣不足,無力鼓動血脈,從而導致血脈淤阻以及損害心之陰陽。基本病理機制為腎陽虛衰,膀胱氣化失司,水飲凌心。慢性心力衰竭發生的根本是氣陰不足,血脈淤阻是其中心病理環節,因此用中醫藥物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治療時,應當采用具有特定功效的藥物,具體組成為黨參15g,五味子10g,炙甘草6g,赤芍10g,川芎10g,麥冬10g,當歸10g,生地10g,牛膝10g,香附10g。應根據患者實際病情對藥物組成進行適當增減,對于氣虛重的患者可加黃芪20g,對于血淤重的患者可加紅花和桃仁各6g。1劑/天,持續治療30天。本組藥物組成中,黨參能夠增加冠脈血流量,擴張冠脈以及改善心肌缺血的狀況,五味子斂陰、生津和滋腎,麥冬滋養心陰,這三種藥物共同作用,能夠有效益氣復脈;赤芍、丹參、當歸、牛膝以及生地黃能夠活血化淤、疏通脈絡;川芎和香附用以行氣活血,使具有足夠的氣力鼓動血液流動。多種藥物共同作用,能夠有效起到活血通絡、養心復脈的作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此外,對于早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也可以采用藥物組成為麥冬15g,黃芪20g,三七10g,黨參15g以及車前子10g的益氣法。其中,車前子具有滯痰清肺、利尿通淋以及消除水腫的功能效果,三七和麥冬的共同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患者心肌的收縮力,實現血壓的輕度增加,從而消除患者喘氣咳痰等癥狀。而黃芪中皂苷的作用與洋地黃相似,其能夠有效抑制心肌細胞鈉鉀ATP酶,以此來降低患者心肌耗氧量和改善心肌營養。
大量臨床研究已經證實了中醫藥對慢性心力衰竭治療效果的客觀性,同時西醫明確的病理藥理機制能夠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提供更為科學的客觀依據。在滿足于中西醫各自對慢性心力衰竭認識規律的同時,綜合應用中西藥藥物對心衰患者進行防治,能夠彌補各自治療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從而使治療效果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