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娥
摘 要:初中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基礎性學科,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促使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發生重大轉變,改變了傳統課堂上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教學模式,學生由被動地接受學習向主動地探索學習轉變。充分發揮出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注意與學生交流的方式、方法和技巧,讓他們能夠主動接受建議,積極、快樂地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數學課改;教育理念;教學方法
新課改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為主。“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新的教學方法強調學習方法的學習和掌握;強調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和經驗;強調在動手的過程中思考并掌握知識,即,在做中學。同時,要求學生牢記“最好的學習是學會如何進行學習”這句話;讓老師懂得學生具有學習潛能并具備“自我實現”的學習動機,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學。
基于這些認識,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邊教學邊研究,通過不斷努力,數學新課改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教育教學觀念轉變了,教學研究的興趣越來越濃厚,課堂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變化,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在不斷提高。
一、通過新課改的實施,觀念在逐步改變,適應新要求,實施新課改的信心和決心在不斷增強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和學校教研組的同志們一道,按照學校統一安排,有條不紊,完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了學習,初步了解和掌握新課改的“新”
(1)觀念新。從課程的功能觀看,教學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讓我們教學的核心由死的知識轉化為有血有肉、充滿情感的人;從教學觀的角度看,教學是一個信息和情感交流、溝通的過程,需要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從教師觀的角度看,教師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課程的開發和建設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從學生觀的角度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過程起決定因素的角色;從質量觀的角度看,教學應該實現由“以分數為標準”到“以每個學生德、智、體等諸方面素質與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為標準”的轉變和發展。
(2)學習方式(教學方式)新。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加強自主學習;提倡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和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促進探究學習,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
(3)評價機制新。評價內容多元化,不僅重視語言能力與數理邏輯能力評價,也重視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評價;過程與結果評價并重。
2.高度重視與同事的交流討論,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逐漸適應著新課改的要求
以新課改為契機,按照學校安排,我不斷向同事學習,多次聆聽同事的教學,參與評課活動,并展開形式多樣的理論學習,通過學習提高了認識,明確了新課改理念,增強了把握教材特點、立足課堂、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的積極性,有力地推動了新課改的進程。
3.端正態度、明確目標,領會精神、積極行動
通過系統的學習交流和培訓,我和數學教研組的全體同仁明確了目標,充分認識了新課改工作開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強了實施新課改的信心和決心。
二、積極探索,認真實踐,邁開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步伐
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在教學實踐中付出了努力,基本轉變了課堂教學的方式,也引導學生初步改變了學習的方式,以學習小組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單元,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正在逐漸形成。
1.課堂結構的六個環節已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固定下來
(1)預習交流,感知教材。
(2)明確目標,多向思考。
(3)分組合作,質疑探究。
(4)展現提升,教師點撥。
(5)穿插鞏固,建構引申。
(6)達標測評,檢驗反饋。
2.有效增強了課堂教學重要環節的調控力度
(1)加大了班內學習小組自主完成學習任務的調控力度。學習小組根據學習成績和性格特點等情況組建,每組設組長一名,小組學習實行任務驅動,競爭展示,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加大了講解時間的調控力度。一節課講解的時間最多不超過20分鐘。課堂做到了“三講三不講”,“三講”即:講學生提出的問題,講學生不理解的知識點,講知識缺陷和易混易錯知識;“三不講”即:學生不預習之前不講,沒問題不講,有問題學生不講之前不講。教師作用由教、領變為啟發、督促、幫助。
(3)加大了學生練習方式的調控力度。學生根據自主差異確定和推行練習的基本方式,如提問、對話、復述、爭辯、作業、小結等。基本達到了“以學生練習為主線,以激發和調動學生思維為主攻,以發展學生學習能力為主旨”的目標。
(4)加大了交流展示的調控力度。充分地讓學生展示,激發了學生比、學、趕、幫、超的興致和愿望。
(5)加大了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調控力度。根據授課內容的不同,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中自習,自己明確學習目標,任務要求,自主完成作業,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了學生。
(6)加大了檢查落實的力度。對學生作業、隨堂練習、隨堂筆記、校本學案、單元檢驗試卷等均增強了檢查的力度。
3.課堂教學的自我評價體系已基本建立
通過認真研討和深入思考,確定了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以學論教。實現了六個方面的轉變:
(1)實現了由評講解水平向評學生的自學能力的轉變。老師的講解水平高并不代表學生就一定會學習好,但學生的自學能力強就一定會自主學習,獲取必要的知識。
(2)實現了由評教學環節的完備性向評教學結構的合理性轉變。不管教學環節有多完備,如果教學結構不合理,學生照樣不能完整地掌握相應的知識。
(3)實現了由評課堂的整體秩序向評每個學生是否真正進入學習狀態的轉變。課堂整體秩序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判斷,可學生的學習狀態卻是反映學生思維活動的基本依據。
(4)實現了由評師生的交流互動為主向評學生的交流展示為主的轉變。師生的互動是必要的,但最終成果要體現在學生的接納和運用上,交流展示就是最好的體現。
(5)實現了由評板書設計為主向評學生的作業、筆記和練習為主的轉變。板書是教師的工具,是向學生傳遞知識的一種中介和手段,可作業、筆記和練習卻是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
(6)實現了由評教的基本功為主向評學生運用和創新能力為主的轉變。教的基本功過硬自然十分有益于搞好教學,但要反映在學生身上,則必須以能力論高低。
三、圍繞適應課堂教學改革,規范了學習小組的考核標準,在集體備課過程中不斷提出和解決新問題
1.學習小組考核的標準
(1)常規紀律:按百分責任制要求量化考核。
(2)小組制度:班級制訂小組制度,組員積極參與課堂小組討論。①有規范,共遵守;②分工明確,互助合作。
(3)學習效果:班級根據每月月考及其他學習情況進行小結,及時表彰先進小組。
2.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1)以課程標準、教學內容為依據,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和具體要求,盡可能避免任務過泛、過難等問題。
(2)精心挑選典型情境,按科學嚴謹、明確清晰、難易有度的要求設置問題,并為問題的解決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方法指導。
(3)對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有基本的框架,對交流范圍和交流內容做到心中有數,能夠有效駕馭和指導,充分考慮課堂教學的生成狀況。
(4)在集體備課時,備校本學案,教研組內統一高效使用學案,讓集體智慧在教學中得以良好運用。
(5)及時做教學反饋和教后反思工作,記錄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狀況和問題,提出今后改進的辦法和發展方向。
四、實施新課改情況的分析和思考
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
1.新課改的實施具備了一定的條件,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通過交流討論和我個人設計的15個問題的調查問卷發現,教師對新課改的認識是:新課改勢在必行,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要求,全體教師也已做好了將新課改進行到底的思想準備,但在課堂上依賴老師的學生依然較多,占將近一半,而喜歡在課堂上自學練習的學生也僅占一半多一點。在設計的所有問卷題中,學生對新課改的認識與喜歡程度反映出一個共性的問題是:將近一半的學生喜歡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課堂教學新模式,但他們對這種模式中完全靠自主學習完成的學習任務沒有目標性,缺乏自信心,依然把希望寄托在老師的身上。一半以上的學生依然喜歡傳統的講練結合,完全跟著老師轉的心理依賴較嚴重。
2.新課改已經在全面推行,但重視程度,開展深度都參差不齊
由于全體教師認識基本到位,所以新課改已經全面推行,但依然存在重視程度不一樣、開展深度參差不齊等問題。通過公開課聽課、討論我們發現,年輕教師普遍行動得快一些,改得多一些,課堂氣氛也活一些,他們的課堂已基本交給了學生,無論形式還是效果都有了“新”的內容。但部分老教師,在課堂上依然表現為“新”“舊”交替,渴望成功,力不從心,放開了怕完不成教學任務,收緊了自己又成了舞臺上的主演,教學效果也不太理想。
從我實踐和調查思考的結果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的形成和全面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任重道遠。在短期內看,愿意等著吃魚的人還是比想去打魚的人要多,但求心求變始終是人們的心理共性,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所以,最好的學習還是學會如何進行學習,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思維發展、個性張揚、學習進步已經成為我們全體數學教師的共同目標,我們正在為之不懈努力,我堅信我們付出了就會有收獲。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