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軍芳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而數學中的生活化為學生提供了探索的動力。《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數學學習應該以學生應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教師要喚醒沉睡在學生腦海中積累的知識體系,然后逐漸學習新的知識,努力構建新的知識結構,然后再應用到具體的生活實踐中去,讓學生在親歷中體會數學和現實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從而感知數學的魅力和數學的應用價值。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數學教學僅僅圍繞教材這一有限的載體,在局限的空間里用一根粉筆詮釋數學價值體系,和數學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馳,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如何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數學的生活化,認識學數學的現實意義;如何讓學生運用所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從而來發展他們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成了新課程改革面臨的又一個重要問題,下面筆者結合理論學習和課堂教學實踐經驗,談談自己膚淺的認識。
一、數學問題情景化,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抽象性是數學問題最大的特點,而小學生由于受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的影響,思維能力具有局限性,多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抽象的數學問題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表面現象,對抽象的數學問題常常會感到枯燥乏味,理不清題目里面的數量邏輯關系,淺嘗輒止,半途而廢。因此,如何給學生搭建一個富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學習情景,給學生提供觀察、感受、實踐的機會是至關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整合教學資源,借助直觀、形象的教具、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媒體創設適宜的學習場景,用豐富多彩的現實素材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再現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就拉近了學生與數學問題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問題中的生活化內容,在情景中體驗和理解數學。使學生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去,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教學坐車類型問題時,“每輛車限乘5人,現有18人需要坐車?需要幾輛車?”教學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動畫演示的效果,再現生活化的問題,生動逼真地演示人們坐車的情景,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雖然最后剩下3個人,坐不滿,但這3個人也要乘1輛車的道理,總共需要4輛車,讓他們在動態的生活畫面中理解題意,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使學生學得輕松,體驗數學問題的應用價值。
二、數學問題生活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問題生活化是數學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理念,數學學習是學生對數據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過程,是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自我主動構建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靈活加工處理教科書所呈現的一些陌生的問題情景,有意識地將要掌握的知識點和學生生活實際經驗聯系起來,充分挖掘生活資源,把原本讓學生感到抽象的問題題意及數量關系,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來教學,使數學知識直觀化、具體化,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在身邊的應用,從而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例如教學“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周長和面積”時,先讓學生利用身邊的一些正方體和長方體的東西,自己測量計算,然后歸納、總結給出自己的計算方案。學生在實際探究中,借助生活素材所獲得的親身感受和體驗,理解了問題的文字表述及解題方法,將數學問題應用到生活實際中,有力地縮短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拓寬了思維空間又擴大了認知視野,活學了課本知識又應用了課本知識。
三、數學問題操作化,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因此在數學教學實踐中,要注重以活動為有效的載體,讓學生利用活動這一自己喜歡的學習形式來探究數學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在自由、寬松、活躍的學習氣氛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索,弄清題意、數量關系,掌握解題規律,尋找解題途徑,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和能力。
1.操作空間。實踐操作活動是一種給學生提供思考,弄懂所不懂問題的可能的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符合小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便于建立表象,易于激發興趣,并需要學生動手動腦,獨立、自覺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表演空間。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表現欲望。在數學問題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將課堂設置成舞臺,讓學生當演員,模擬生活現實表演題目中的情景。這樣能將數學問題抽象化的文字敘述演繹成活生生的內容。例如教學“行程問題”,學生對相向、背向、同向而行、相遇時間等相關術語理解較困難,通過學生登臺表演,扮演行程問題中的幾種情景,對行程問題中各種術語進行清晰的表演,并弄懂問題。在情趣與理趣的交融中達到理解知識、應用知識的目的。
四、數學練習實踐化,培養學生綜合數學能力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活動方式,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的重要體現。因此,數學問題的教學要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就要注意設計實踐化的應用練習,突出訓練內容,培養學生主動應用知識的能力。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教學實踐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的,教學的目的是喚醒和自我構建,讓學生在生活經歷中,感受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學習的魅力,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自主實踐探索中形成數學能力。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