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年 甄云 陳天寶
【摘要】 目的 探討超早期微創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術對腦出血(ICH)患者神經功能及預后的影響。方法 86例腦出血患者, 根據發病至手術時間不同分為超早期組和早期組, 各43例。超早期組患者在發病6 h內接受微創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術治療, 早期組患者在發病6~72 h內接受微創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分級情況。結果 超早期組和早期組患者治療前NIHSS評分分別為(33.41±3.17)、(33.47±3.26)分,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87, P=0.931>0.05);超早期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NIHSS評分為(16.61±3.18)分, 顯著低于早期組的(22.04±2.86)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325, P=0.000<0.05)。超早期組患者良好-中殘率74.42%明顯高于早期組的51.16%, 重殘疾率25.58%低于早期組的48.8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超早期微創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術治療腦出血患者可改善其神經功能, 也能提高預后效果,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超早期;腦出血;神經功能;微創手術;抽吸液化引流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13
腦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血管破裂造成的出血, 腦出血在全部腦卒中發病率較高, 尤其是急性期病死率高達30%~40%[1]。臨床治療腦出血的關鍵是清除顱內血腫、降低顱內壓、恢復其神經功能。相較傳統開顱血腫清除術而言, 微創手術因具備操作簡單、安全性高、并發癥少等優點在臨床廣泛應用。有關文獻報道[2], 置管抽吸液化引流術是治療腦出血的有效方法。但目前對于手術時機選擇尚存爭議, 為此, 本文研究超早期微創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術對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及預后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原寶安區中心醫院2016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6例腦出血患者, 根據發病至手術時間不同分為超早期組和早期組, 各43例。超早期組患者男25例, 18例;年齡49~76歲, 平均年齡(62.58±5.82)歲;血腫位置:左側基底節20例, 右側基底節23例。早期組患者男23例, 20例;年齡49~79歲, 平均年齡(63.24±5.85)歲;血腫位置:左側基底節19例, 右側基底節2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超早期組患者在發病6 h內接受微創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術治療, 早期組患者在發病6~72 h內接受微創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術治療。手術方法:患者首先接受CT檢查, 通過CT檢查明確血腫位置及大小, 選擇合適穿刺路徑及穿刺點, 穿刺點需避開大血管及重要功能區。使用小顱錐對顱骨實施鉆孔, 并穿透顱骨, 將穿刺針從穿刺點刺入進入血腫腔內, 拔出針芯, 連接5 ml注射器, 抽出1/3積血后, 在血腫腔內放置軟塑帶側孔引流管, 與腦室外引流瓶連接, 每間隔8 h往血腫腔內注入5萬U尿激酶, 夾閉引流管, 3 h后開放引流, 引流4 h后, 血腫基本被清除后拔除引流管。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NIHSS評分及ADL分級情況。根據NIHSS評估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0~15分為輕度缺損, 16~30分為中度缺損, 31~45分為重度缺損[3]。參照ADL分級評估預后, Ⅰ級:日常生活能力完全恢復;Ⅱ級:患者部分日常生活能力恢復, 可獨立生活;Ⅲ級:患者日常生活需他人照顧, 可拄拐行走;Ⅳ級:患者臥床, 無法行走, 但存在意識;Ⅴ級:植物生存狀態。良好-中殘率=(Ⅰ級+Ⅱ級)/總例數×100%;重殘疾率=(Ⅲ級+Ⅳ級+Ⅴ級)/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NIHSS評分比較 超早期組和早期組患者治療前NIHSS評分分別為(33.41±3.17)、(33.47±3.26)分,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87, P=0.931>0.05);超早期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NIHSS評分為(16.61±3.18)分, 顯著低于早期組的(22.04±2.86)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325, P=0.000<0.05)。
2. 2 兩組患者預后效果比較 超早期組患者良好-中殘率74.42%明顯高于早期組的51.16%, 重殘疾率25.58%明顯低于早期組的48.8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腦出血是臨床常見腦卒中, 具有致殘率高、病死率高、復發率高等特點。及時清除血腫, 降低顱內壓, 減少顱內出血對減輕患者腦組織及腦神經損害極為重要。
微創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術是使用穿刺針建立清除血腫通道, 并用正壓對固態或液態血腫進行沖刷引流, 采用生化酶技術使血腫充分液化, 最大限度將其融碎, 通過針腔將血腫引流至顱外, 徹底清除血腫。此方法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的優點, 由于術者易掌握置管深度及穿刺路徑, 因此可將操作區嚴格控制于血腫范圍內, 從而高效、徹底清除血腫[4]。雖該手術在腦出血中的應用效果較好, 但對于手術時機選擇臨床尚存爭議。有關學者認為[5], 腦出血發病3 d內經皮穿刺抽吸血腫難度較大, 易誘發再出血, 因此不主張超早期實施手術。事實上, 腦出血在出血后0.5 h內就會形成血腫, 6 h后血腫周圍即可形成水腫, 造成水腫周圍組織壞死, 出現不可逆損傷。隨著腦水腫程度加重, 顱內壓不斷上升, 周圍受壓組織缺血、缺氧情況也會越來越嚴重, 因此, 盡早清除血腫, 解除血腫占位效應是減輕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程度及改善預后的關鍵[6-10]。
本研究結果顯示, 超早期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NIHSS評分為(16.61±3.18)分, 顯著低于早期組的(22.04±2.86)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325, P=0.000<0.05), 提示6 h內患者接受微創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術可減輕腦出血對患者神經功能損害程度。原因是發病后6 h內接受手術治療可減輕血腫分解物質對腦組織的毒害作用, 同時改善出血后病理性改變引起的各種繼發性損害, 有利于患者腦功能恢復, 減少后遺癥。本研究結果提示, 超早期組患者良好-中殘率74.42%明顯高于早期組的51.16%, 重殘疾率25.58%明顯低于早期組的48.8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超早期實施微創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術預后效果更理想。
綜上所述, 發病6 h內對腦出血患者實施微創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術效果明顯, 既能減輕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程度, 又能改善預后,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郭清保, 李立宏, 楊彥龍, 等. 微創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術聯合依達拉奉對腦出血患者的療效分析.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7,?17(30):5849-5852.
[2] 楊永青, 楊瑞林, 趙志靖, 等. 微創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手術治療腦出血的臨床效果及對神經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 疑難病雜志, 2016, 15(9):912-915.
[3]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4).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5, 48(6):435-444.
[4] 郭東才, 孫來廣, 邢振義. 微創置管吸引術對老年腦出血患者炎性因子及運動誘發電位的影響. 中國醫刊, 2017, 52(3):90-93.
[5] 楊川, 勾俊龍, 毛群, 等. 立體定向手術治療基底核區高血壓性腦出血手術時機的探討.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17, 17(8):710-713.
[6] 趙榮國, 王艷霞. 超早期微創穿刺引流手術對于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的臨床療效評價. 中國醫藥指南, 2014(12):27-28.
[7] 張欣嵐. 超早期微創穿刺引流手術對于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 中外醫療, 2016, 35(27):43-45.
[8] 黃蔚文. 微創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術對腦出血患者的療效分析.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18, 18(3):38-40.
[9] 劉麗軍, 薛占蒼, 楊國卿, 等. 腦出血超早期微創治療對預后的影響. 中國綜合臨床, 2005, 21(3):212-214.
[10] 尹小雨. 超早期微創穿刺引流術治療基底節區腦出血的療效分析.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7(20):2402-2404.
[收稿日期:2019-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