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光澤 鄧鑄強 梁萬益 黃進強
【摘要】 目的 比較腰硬聯合麻醉與B超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用于老年高血壓下肢手術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60例老年高血壓下肢手術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和B組, 每組30例。A組采用腰硬聯合麻醉, B組采用B超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比較兩組麻醉起效時間、阻滯完善時間及麻醉前(T0)、麻醉后5 min(T1)、麻醉后10 min(T2)、麻醉后15 min(T3)、麻醉后30 min(T4)的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水平。結果 B組麻醉起效時間(5.26±1.42)s、阻滯完善時間(7.24±2.23)s均短于A組的(10.55±2.73)、(16.65±4.17)s,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0、T1、T2時段, 兩組心率、平均動脈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3、T4時段, B組心率、平均動脈壓水平均優于A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B超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用于老年高血壓下肢手術中的效果優于腰硬聯合麻醉, 可顯著減少術中心率及平均動脈壓波動, 值得推廣。
【關鍵詞】 腰硬聯合麻醉;B超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老年高血壓;下肢手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35
下肢手術為臨床常見手術, 目前在其術中麻醉方式的選擇方面仍存在較大爭議。腰硬聯合麻醉為臨床下肢手術常用傳統麻醉方法, 可滿足手術需求, 但術后并發癥較多, 不利于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及預后改善[1]。近年來隨著麻醉技術不斷進步與發展, 臨床逐漸將B超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用于老年下肢手術中, 麻醉效果較為理想。本研究將腰硬聯合麻醉與B超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用于老年高血壓下肢手術中, 旨在比較兩組麻醉方法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高血壓下肢手術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和B組, 每組30例。A組男17例, 女13例;年齡66~87歲,?平均年齡(73.56±5.51)歲。B組男16例, 女14例;年齡67~85歲, 平均年齡(73.52±5.4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均進行心電圖、血壓、心率、脈搏等常規監測, 快速建立靜脈通道, 給予咪唑安定1~2 mg靜脈注射。
1. 2. 1 A組 行腰硬聯合麻醉。患者取側臥位, 將L2~3或L3~4作為穿刺間隙, 穿刺針至硬膜外腔, 并經硬膜外穿刺針置入25G蛛網膜下腔穿刺針, 拔出針芯, 待腦脊液緩慢流出后注入局部麻醉藥。腰麻藥為0.75%布比卡因2 ml+10%葡萄糖10 ml, 術中以阻滯面減退為依據, 可適當追加2%氯普魯卡因5~10 ml。若患者術中收縮壓下降20%, 可給予麻黃堿5~10 mg行間斷靜脈注射。
1. 2. 2 B組 行B超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使用儀器為便攜式B超儀, 線陣探頭頻率7~10 Hz, 指導患者保持正確體位, 予以患者B超探頭掃描, 在B超掃描圖像下查看其腰從-坐骨神經各個分支情況并選擇最理想的位置定位穿刺, 然后給予每條神經注射0.4%羅哌卡因或者1%甲哌卡因10 ml進行阻滯, 觀察B超結果, 結果顯示各條神經已經完全被藥物浸潤表面麻醉成功。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麻醉起效時間、阻滯完善時間及T0、T1、T2、T3、T4時段的心率、平均動脈壓水平。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麻醉起效時間、阻滯完善時間比較 B組麻醉起效時間(5.26±1.42)s、阻滯完善時間(7.24±2.23)s均短于A組的(10.55±2.73)、(16.65±4.17)s,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不同時段心率、平均動脈壓變化情況比較 T0、T1、T2時段, 兩組心率、平均動脈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3、T4時段, B組心率、平均動脈壓水平均優于A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老年高血壓患者由于年齡增長, 且合并基礎疾病, 容易出現全身性退變, 全身重要器官儲備功能會顯著降低。目前臨床對老年下肢手術中麻醉方式仍存在爭議, 傳統觀念認為, 對老年患者而言, 特別是合并心肺功能不全、高血壓等疾病的患者, 均不適宜實施腰麻[2]。但亦有學者認為, 雖然高齡患者心血管調節功能低下, 合并癥相對較多, 但不屬于腰硬聯合麻醉的禁忌[3]。因此對老年高血壓下肢手術患者選擇適當的麻醉方式對滿足手術需求、提升手術安全性有重要意義。
腰硬聯合麻醉為臨床常用麻醉方式, 具有局麻藥用量小、起效快等優點, 麻醉效果理想, 在下肢手術中應用較為廣泛。雖然其鎮痛完善, 阻滯起效時間相對較短, 但因節段阻滯交感神經, 可造成血流動力學紊亂, 引發心動過緩、低血壓等不良反應, 從而增加麻醉風險[4]。尤其在合并循環、呼吸等系統不穩定的老年患者中, 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導致術后尿潴留等并發癥增多, 影響術后康復。近年來臨床逐漸將B超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用于老年高血壓下肢手術中, 其僅對一側肢體進行阻滯, 阻滯范圍相對狹窄, 麻醉效果完善, 不良反應少, 可減輕對循環、呼吸等系統的干擾, 在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可有效維持其生理穩定[5, 6]。通過B超引導下可視化確定穿刺部位, 可提升麻醉阻滯成功幾率, 短時間內對運動、交感等神經同時阻滯。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B組麻醉起效時間(5.26±1.42)s、阻滯完善時間(7.24±2.23)s均短于A組的(10.55±2.73)、(16.65±4.17)s,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0、T1、T2時段, 兩組心率、平均動脈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3、T4時段, B組心率、平均動脈壓水平均優于A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B超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在老年高血壓下肢手術患者中應用價值更高。
綜上所述, B超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用于老年高血壓下肢手術中的效果優于腰硬聯合麻醉, 可顯著減少術中心率及平均動脈壓波動,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汪樹東, 康芳, 王松, 等. 超聲引導下喉上神經阻滯聯合氣管內表面麻醉對老年高血壓患者插管反應的影響. 臨床麻醉學雜志, 2017, 33(10):968-970.
[2] 張勇. 腰麻-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頸骨折手術中的應用觀察. 川北醫學院學報, 2016, 31(4):589-592.
[3] 張菁, 袁巖. 超聲引導下股神經-坐骨神經阻滯復合全麻及術后鎮痛在全膝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7, 21(7):188-190.
[4] 王興高, 文日新, 陳匡東, 等. 超聲引導腰叢-坐骨神經阻滯在老年患者單側下肢手術中的應用. 海南醫學, 2018, 29(9):53-55.
[5] 樓潔, 陳彩艷, 沈文生. 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在下肢骨折手術中的應用. 醫學研究雜志, 2017, 46(3):174-177.
[6] 王敏, 謝林碧, 黃偉文, 等. 外周神經阻滯與腰-硬聯合麻醉對老年高血壓患者下肢手術應激反應的影響. 中國藥房, 2016, 27(2):228-230.
[收稿日期:2019-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