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明 李爽 蘇偉隆

【摘要】 目的 探討超聲乳化術聯合小梁切除術治療白內障合并青光眼的療效。方法 100例白內障合并青光眼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小梁切除術, 觀察組采取超聲乳化聯合小梁切除術。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療前后的眼壓、裸眼視力、中央前房深度、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上述各項視力指標均明顯改善, 且觀察組眼壓、裸眼視力、中央前房深度分別為(12.892±4.262)mm Hg(1 mm Hg=0.133 kPa)、(0.352±0.033)、(2.782±0.325)mm, 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的(21.856±3.682)mm Hg、(0.235±0.075)、(2.345±0.382)mm,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47/5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40/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32, P=0.037<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6.00%(3/50),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8.00%(14/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575, P=0.003<0.05)。結論 超聲乳化術聯合小梁切除術治療白內障合并青光眼的療效顯著, 安全性較高,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超聲乳化術;小梁切除術;白內障;青光眼;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43
白內障和青光眼均為眼科常見病, 對視力均會造成不利影響, 前者是晶狀體混濁而引起的視物模糊, 引起的視物模糊可通過手術治療逆轉, 后者是眼壓異常導致視神經受損所致的不可逆視力降低, 盡早發現治療是關鍵。白內障合并青光眼是中老年人群的高發病, 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超聲乳化和囊外摘除能夠較好地治療白內障, 對于青光眼則主要以降眼壓為治療原則。小梁切除術作為治療白內障合并青光眼的傳統療法, 存在復發率及并發癥較高等局限性[1]。本文對超聲乳化術聯合小梁切除術治療白內障的臨床療效進行了探討, 現將研究結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眼科收治的100例白內障合并青光眼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中, 男23例, 女27例;年齡42~68歲, 平均年齡(58.6±7.8)歲;病程1~6個月, 平均病程(3.5±1.8)個月。觀察組患者中, 男24例, 女26例;年齡43~67歲, 平均年齡(58.2±7.6)歲;病程1~6個月, 平均病程(3.6±1.7)個月。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且患者均自愿參加本研究。
1.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使用降眼壓藥物, 眼壓控制在25 mm Hg內。對照組患者采取小梁切除術, 散瞳后行局部麻醉(局麻)處理, 起效后于顳下方作切口, 眼球角膜緣作基底, 實施角膜穿刺, 球結膜外側牽引, 分離鞏膜瓣, 切除鞏膜深層和虹膜周圍組織, 術畢縫合鞏膜和結膜瓣, 抗感染處理。觀察組患者采取超聲乳化術聯合小梁切除術。超聲乳化術:于顳側角膜作切口, 置入超聲乳化探針, 應用超聲乳化儀擊碎白內障晶狀體, 吸出晶狀體核和皮質, 然后將人工晶狀體植入, 再實施小梁切除手術, 其手術步驟與對照組相同。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眼壓、裸眼視力、中央前房深度、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根據眼壓和裸眼視力制定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裸眼視力較治療前提高>0.10, 眼壓降至正常范圍且穩定;②有效:裸眼視力較治療前提高0.05~0.10;③無效:裸眼視力未達到上述標準, 眼壓不穩定。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并發癥主要包括角膜水腫、淺前房、瞳孔變形、玻璃體脫出。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眼壓、裸眼視力、中央前房深度比較 觀察組治療前眼壓、裸眼視力、中央前房深度為(30.352±4.826)mm Hg、(0.165±0.062)、(1.862±0.164)mm, 治療后為(12.892±4.262)mm Hg、(0.352±0.033)、(2.782±0.325)mm;對照組治療前眼壓、裸眼視力、中央前房深度為(30.258±4.832)mm Hg、(0.168±0.082)、(1.858±0.162)mm, 治療后為(21.856±3.682)mm Hg、(0.235±0.075)、(2.345±0.382)mm。兩組患者治療前的眼壓、裸眼視力、中央前房深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上述各項視力指標均明顯改善, 且觀察組眼壓、裸眼視力、中央前房深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47/5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40/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32, P=0.037<0.05)。見表1。
2. 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發生角膜水腫2例, 淺前房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6.00%(3/50);對照組患者發生角膜水腫5例, 淺前房5例, 瞳孔變形3例, 玻璃體脫出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28.00%(14/50)。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575,?P=0.003<0.05)。
3 討論
白內障合并青光眼作為中老年常見的眼科疾病, 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白內障和青光眼均可造成眼睛視力下降, 但白內障所致視力下降可逆轉, 而青光眼所致視力改變無法逆轉。白內障多是由晶狀體蛋白變性渾濁所致, 相較于白內障囊外摘除術, 超聲乳化手術有切口小、損傷輕、視力恢復快等優點, 是目前治療白內障的有效療法。相關報道指出, 眼壓改變、視神經供血不足是青光眼的高危因素, 臨床上尚無有效治療青光眼所致失明的方法, 目前以控制眼壓、保護視功能為治療原則[2]。小梁切除手術是通過建立房水引流通道的方法來達到降低眼內壓的效果, 龔蘭蘭等[3]的報道中指出, 小梁切除術的降壓效果同濾過道纖維化程度和發生時間有關, 其單純應用治療白內障的效果一般, 且并發癥較多。
本文對超聲乳化術聯合小梁切除術治療白內障合并青光眼的療效進行分析。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后的眼壓、裸眼視力、中央前房深度分別為(12.892±4.262)mm Hg、(0.352±0.033)、(2.782±0.325)mm, 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的(21.856±3.682)mm Hg、(0.235±0.075)、(2.345±0.382)mm,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47/5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40/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32, P=0.037<0.05)。上述結果表明, 相較于單純小梁切除術, 聯合手術對青光眼患者視力功能的改善更佳。邱敬華[4]同樣對超聲乳化術聯合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療效進行報道, 肯定了聯合手術治療該病的療效。眼壓改善是白內障和青光眼預后的關鍵, 超聲乳化對前房角的重建, 促進房水流出, 通過對前房深度的加深, 避免晶狀體膨脹, 聯合小梁切除術的降眼壓作用, 觀察組治療后的眼壓降低幅度更為顯著。前房深度的加深對視力的改善有顯著的作用。前房深度是一個變化的指標, 主要反映晶狀體眼內位置, 正常人前房深度平均值為2.6 mm, 青光眼患者的前房深度平均值為2.1 mm, 改善前房深度對改善視力有顯著的作用。裴世林[5]的研究指出, 超聲乳化術聯合小梁切除術能降低術中器械對鞏膜、結膜的刺激, 提高抗纖維化藥物的實用性, 這對降低手術并發癥有顯著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6.00%(3/50),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8.00%(14/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575, P=0.003<0.05)。上述結果表明, 采取聯合手術后角膜水腫、玻璃體脫出等并發癥均明顯減少, 說明其良好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 相較于小梁切除術, 超聲乳化術聯合小梁切除術能夠促進眼壓改善, 提高白內障合并青光眼的療效,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于波. 不同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臨床效果分析. 中國現代醫生, 2018, 56(8):70-72.
[2] 才素蓮. 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聯合小梁切除術治療白內障合并青光眼的效果觀察. 當代醫學, 2016, 22(3):30-31.
[3] 龔蘭蘭, 單士剛. 不同切口超聲乳化術聯合小梁切除術治療白內障合并青光眼的臨床療效研究.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8, 15(4):83-85.
[4] 邱敬華. 白內障超聲乳化術聯合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效果. 實用臨床醫學, 2018, 19(4):67-68.
[5] 裴世林. 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加人工晶狀體植入聯合小梁切除術治療白內障合并青光眼的療效分析. 臨床眼科雜志, 2017, 25(4):316-317.
[收稿日期:201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