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寶川
【摘要】 目的 分析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臨床應用中發生不良反應的原因, 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方法 50例使用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治療且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 分析患者不良反應和累及系統, 明確其發生原因, 并制定合理用藥措施。結果 不良反應主要累及免疫系統(20例)、泌尿系統(14例)、血液系統(8例)、消化系統(4例)、神經系統(3例)和循環系統(1例), 不良反應發生原因主要有個體差異(8例)、靜脈滴注或注射速度過快(8例)、藥物使用方法不當(8例)、藥物使用過量(6例)、自身生理功能異常(6例)、用藥物前、后12 h 內飲酒(5例)、飲食刺激(4例)、情緒過于激動(2例)、年齡過大或過小(2例)、環境因素(1例)。結論 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累及范圍廣、發生原因具有多樣性, 為提高用藥合理性和安全性, 應制定合理用藥措施, 早期預防、及時發現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有效保障患者治療有效性和生存質量。
【關鍵詞】 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合理用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76
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屬于β-內酰胺類抗生素, 具有廣譜抗菌、殺菌效果強、毒性低、過敏率低、耐β-內酰胺酶的特點[1], 是現階段臨床常用的抗菌藥物之一。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老齡化, 各種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長, 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在臨床抗感染治療中被廣泛使用。但是隨著藥物使用范圍的不斷擴大, 其引起的不良反應事件也在不斷增多。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藥物的療效, 并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利影響。因此, 需深入分析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在臨床應用中發生不良反應的原因, 針對性采取合理用藥措施, 提高藥物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2]。本實驗選取50例使用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治療且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 分析其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 制定合理的用藥措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使用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治療且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50例, 其中女18例, 男32例;年齡7~73歲, 平均年齡(51.03±14.68)歲。納入標準:①確診為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引起不良反應者;②臟器功能未損傷者;③意識清醒或精神正常者;④患者、家屬知曉實驗內容, 且同意參與實驗[3]。排除標準:①不配合實驗研究者;②由其他藥物引發不良反應者;③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免疫系統、消化系統、血液系統等功能障礙者[4]。
1. 2 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采集患者相關臨床資料, 分析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 采用相應的合理用藥措施, 保證用藥安全性。
1. 3 觀察指標 觀察50例患者應用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種類(例如頭孢曲松、頭孢呋辛、頭孢西丁、頭孢替安、頭孢他定、頭孢唑肟、頭孢噻肟、頭孢哌酮等)、使用方法、使用劑量、使用時間、飲食、年齡、生活環境、性別、文化程度、用藥期間情緒變化、過敏史、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2 結果
2. 1 50例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和累及系統分析 50例患者中, 累及免疫系統者20例(40.00%), 主要不良反應包括過敏反應, 即皮疹、血清病樣反應、胸悶、眩暈、藥熱、哮喘、心悸等;累及泌尿系統者14例(28.00%), 主要不良反應包括尿潴留、血尿、尿頻尿急、腎衰竭等;累及血液系統者8例(16.00%), 主要不良反應包括急性溶血性貧血、白細胞減少等;累及消化系統者4例(8.00%), 主要不良反應包括腹瀉、菌群失調、惡心嘔吐等;累及神經系統者3例(6.00%), 主要不良反應包括錐體外系反應、幻覺、頭痛、興奮多語等;累及循環系統者1例(2.00%), 主要不良反應包括早搏、冷汗、血壓降低等。
2. 2 50例患者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分析 50例患者中, 因個體差異引起不良反應者8例(16.00%), 因靜脈滴注或注射速度過快引起不良反應者8例(16.00%), 因藥物使用方法不當引起不良反應者8例(16.00%), 因藥物使用過量引起不良反應者6例(12.00%), 因自身生理功能異常引起不良反應者6例(12.00%), 因用藥物前、后12 h內飲酒引起不良反應者5例(10.00%), 因飲食刺激等因素引起不良反應者4例(8.00%), 因情緒過于激動引起不良反應者2例(4.00%), 因年齡過大或過小引起不良反應者2例(4.00%), 由環境因素引起不良反應者1例(2.00%)。
3 討論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 多種疾病發病率出現增長趨勢, 再加上部分新疾病的誕生, 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被廣泛應用于臨床。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具有廣譜抗菌、殺菌效果強、毒性低、過敏率低、耐β-內酰胺酶等特點, 但過量或長期使用, 極易出現多種不良反應, 如惡心嘔吐、腹瀉腹脹、頭暈頭痛等, 進而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降低藥物治療的療效。故需要深入分析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引起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因, 并采取相應的合理用藥措施, 及時排除危險因素, 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提高藥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從而全面保障患者生存和生活質量[5]。
本研究結果顯示, 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包括皮疹、胸悶、眩暈、藥熱、心悸、尿頻尿急、腹瀉、菌群失調、惡心嘔吐、頭痛、冷汗、血壓降低, 主要累及免疫系統、泌尿系統、血液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 說明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累及范圍廣;引發原因主要與個體差異、靜脈滴注或注射速度過快、藥物使用方法不當、藥物使用過量、自身生理功能異常、用藥物前后12 h 內飲酒等因素有關, 說明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具有多樣性。分析其合理用藥措施:①臨床醫師應熟練掌握各種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的適應癥、使用方法、藥效、作用原理、使用禁忌、注意事項、使用時間等, 針對不同疾病合理選擇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 保證合理用藥;且醫師需了解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與其他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避免混用、亂用引發交叉過敏等情況[6]。②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在堿性環境中極易發生分解, 故醫師需要將該類藥物與堿性藥物(比如碳酸氫鈉、氨茶堿)分開;不能與阿司匹林、華法林、肝素等藥物聯合使用, 避免出血。③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也不能與氨基糖苷類藥物聯合使用, 否則極易出現相互滅活的情況, 應合理確定不同藥物的使用時間[7]。④在選擇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前, 醫生需綜合考慮患者病情、免疫狀況、病理、生理, 并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適當的頭孢菌素類藥物, 合理制定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的使用種類、使用方法、治療時間等, 針對靜脈滴注給藥者, 需要嚴格控制滴注速度, 同時需要為患者講解合理飲食、戒煙戒酒的重要性, 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 若患者使用該類藥物后出現不良反應, 醫生需及時給予對癥治療, 立即停止用藥或換藥[8]。⑤制定不良反應上報制度: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頒布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中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 及時采集、總結、整理、上報藥品生產、經營企業、不良反應等信息, 結合全國衛生醫療結構合理選用頭孢菌素類藥物, 科學替換不良反應發生率高的頭孢菌素類藥物, 并為藥物替換提供指導。
綜上所述, 頭孢菌素類藥物臨床運用不良反應原因主要與個體差異、靜脈滴注或注射速度過快、藥物使用方法不當、藥物使用過量、自身生理功能異常、用藥物前后12 h內飲酒等有關, 為了保證臨床用藥的合理性, 需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 有效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率, 保證用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紀澤洪. 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原因的臨床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7, 11(18):192-193.
[2] 孔珊珊. 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及臨床使用要點分析.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6, 8(33):207-209.
[3] 岑俊源. 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及臨床使用要點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0(18):193-195.
[4] 李法寧. 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及其發生原因臨床分析.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6, 9(25):3-4.
[5] 張換英. 頭孢菌素類臨床應用的不良反應及安全使用對策.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 27(13):132-133.
[6] 肖文靜. 60例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與其他藥物聯合應用致不良反應.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16, 16(4):549-551.
[7] 柴福, 李曉慧. 關于頭孢類藥物臨床運用中發生不良反應原因分析與合理用藥的研究.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7, 17(17):44.
[8] 曹榮, 周會麗. 頭孢菌素類藥物嚴重不良反應分析與臨床對策. 養生保健指南, 2016(43):45.
[收稿日期:2019-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