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 楊飛瑛
摘 要:問題教學古已有之,直到現在仍然為我們廣大語文老師所沿用。在語文教學中,問題設計能否精當直接關系到課堂的教學效果。好的問題設計,問的恰當,答得精彩;反之,貌似熱鬧,實則浪費時間。
關鍵詞:語文教學;問題設計
有個極端的問題設計事例:為了認識"天"字,有老師帶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同學們頭上是什么?(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頭發")那頭發上又是什么?(學生環顧四周,回答"帽子")那帽子上又是什么?(學生抬頭看看,回答"屋頂")那屋頂上又是什么?(學生齊聲回答"天",老師這時才如釋重負)。這老師的耐心令人敬佩,也令人汗顏。
可見,我們有必要就語文教學中的問題設計做一番認真地探討。要想真正讓我們設計的問題發揮最大的功效我們在備課環節,注意把握問題的"四度"就顯得很為重要了。
首先是角度。課堂教學提問的角度是多個的,其最佳角度在哪里呢?葉圣陶先生在《談教學的著眼點》一文中提倡教師要著眼于使學生"開竅"。為使學生開竅,教師應注意轉換提問的視角,采取"一例多問"。即對同一文句從多角度去提問題,以開拓學生的思路,活躍學生的思維。并在諸多的視角提問中,讓學生自己辨別個中優劣。教學實踐證明,同一問題,由于提問角度不同,其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所以,提問要盡量回避"是不是""好不好"等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而應當變換出新穎的角度。
例如,在執教高爾基《海燕》時,為了與學生研讀文章的結構,有的老師會向學生提出"全文可分幾部分""每部分的意思是什么"等問題。對這些寬泛且不著邊際的問題,學生要么不知所措,一臉茫然;要么一臉冷漠,懶得思考。不管怎樣,這多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在備課時,問題設計的角度能否新穎一點,所提的問題能否"反常"一些?假如我們把上述問題換成這首詩有幾幅圖畫構成?每幅畫上又畫了些什么景物?在這些畫中,你能否看出海燕是什么樣的特點?結合寫作背景,海燕有著怎樣的象征意義?相信,這樣的提問角度要比四平八穩的方式要有效得多。
其次是難度。也就是說,課堂提問要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們老師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學生在沒有認真閱讀文本或深入思考之前所不能回答的;同時,還應該是班級里大多數同學經過主觀努力之后都能夠回答的。就如樹上的果子,既非唾手可得,也非可望而不可即的。也就是我們平時強調的,跳一跳能夠的著的。我曾兩次執教魯迅的《祝福》,每次都是從"我真傻"入手發問,引導學生去認識祥林嫂的悲劇命運的。但由于設計的問題難易程度不同,課堂也呈現出不一樣的效果。第一次,我是這樣來設計問題的:祥林嫂認為自己傻,這告訴我們什么?作者這樣安排揭示了怎樣的主題?由于涉及面大而籠統,問題的難度可想而知。學生都卡住了,課堂一片冷寂。第二次,我換了幾個問題:祥林嫂為什么認為自己傻?阿毛被狼吃了,祥林嫂就變傻了?阿毛不被狼吃掉,她會不會變傻?她的命運會不會好些?顯然較第一次,問題的難度降低了,也更具針對性,學生自然也就更愿意去思考了。這樣,我們的教學目標也就更容易達成了。所以,對于問題的難易,我們需要精心把握。難了,學生望而生畏;簡單了,學生不動腦子。
隨意,在教學中,碰到學生答不上來,盡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可能性是問題難度胡問題了。對此,就要適時進行調整,以免陷入啟而不發的窘境。記得有一次在教《項鏈》時,貿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作者刻畫路瓦栽夫人有什么現實意義?學生默然。我馬上認識到,這問題在沒有鋪墊背景下,是學生無法解答的。于是及時改變:路瓦栽夫人是什么樣一個人?學生很快找到答案:是一個追求享受,夢想過上豪華生活的婦女。再追問:法國當時的社會現實是怎樣的?學生答:"當時法國在工業革命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產階級豪華奢侈、講排場、愛虛榮之風大盛。"這兩個問題的難度都不大,卻解決了作者刻畫路瓦栽夫人的現實意義這個大難度的問題。
第三是坡度。有的心理學家將問題從提出到解決的過程叫"解答距"。所謂解答距,就是讓學生經過一番思考才能解決問題,讓思維的軌跡有一段距離。一般來說,根據"解答距"的長短,提問可以分四個級別:第一級屬于"微解答距",所提的問題,學生只要參照學過的例題、例文,就可以回答;第二級屬于"短解答距",提問題并無現成的套路可以依傍,但不過是現成套路的翻新;第三級屬于"長解答距",所提的問題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解答;第四級屬于"新解答距",屬于創新階段。所提的問題,要求學生能采用特有的方式(無現成的方式可以參考)去創造性的解決問題。我們老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認知出發,合理調配問題的坡度,為學生增設臺階,使之能拾級而上,直達知識的高峰。
我在教學《過秦論》時,根據秦國興起、強大、統一及滅亡的過程,精心設計了四個臺階式的問題:第一個問題,秦國興起時實現何種國策?起到什么樣的作用?;第二個問題,秦孝公以后的80多年,又為何進一步強大起來?第三個問題,秦始皇統一天下事屬偶然的嗎?為什么?第四個問題,秦朝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這幾個問題,由于"解答距"的長短不一樣,形成了合適的問題坡度,激發起了學生思考的熱情。
第四是密度。適度的課堂提問具有診斷學習、激發興趣、集中注意、啟發思維及反饋調控的教學功能。然而,真如真理再往前邁一步就是謬誤一樣,不恰當的提問密度必將有悖于上述目的的。有關研究顯示,目前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密度僅僅占56%。換言之,我們教學中尚有近一半的問題是無效的。而在我們語文課堂中,也許情況更加嚴重。君不見不少語文課,問題滿天飛。師生一問一答,此起彼落,就如一場高頻率的對話競賽。可謂積極,可效果呢?這樣滿堂發問,固然是熱鬧。可細究一下,大多浮于表面。課堂看似活躍,但缺少的是冷靜、認真地思考。有位老師在上《背影》時,頗有心計的設計好幾個問題:1、文章開頭的最不能忘記父親的背影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關系?2、第二段寫了幾件事?這幾件事跟背影有什么關系?3、父親去為兒子買橘子,作者寫了一個怎樣的背影?顯然,第一問全無必要。第二問中,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了究竟是幾件事上,引起學生的二件、三件的爭議毫無意義。而后半問中所指的"背影"概念不明。第三問,學生不知答什么,像這樣無法給學生以正確思路引導的問題,怎能起到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這樣的問題,少點也罷,沒有也許更好。
當然,在問題教學中,問題的"四度"僅僅是我們需要考慮的一個環節。真正把課備好,把課上好,把目標達成,均非一朝之功,需要我們語文同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