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明
摘 要:隨著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教育的關注度成了社會普遍的熱點和焦點,辦什么樣的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是家長直接關心的重要問題,不少專家學者在呼吁:"當下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家長教育問題",家校之間如何配合是當下學校值得引發深思和探索實踐的問題。由此說明,教育問題是家校兩個育人主體的問題,通過互通互融互補的途徑,實現教育的共同目標。
關鍵詞:家校共育;三個維度
面對教育的深化改革和發展,針對學校、家庭、教師、學生的重重壓力,怎樣才能辦成一所讓家長認可,社會認同,人民滿意的學校,需要實施家校共育策略,推行家校"共育同責、共育同位、共育同向"的"三個維度",為此,我校為著力解決家校共育問題,作了多年的嘗試,找到了一條適合本校實際的育人之路。
一、共育同責,不讓教育走偏育人正道
我校自開辦之日起,確立"習慣影響一生"的辦學理念,堅持把文明禮儀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按照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指導綱要》深入開展文明禮儀教育進課堂、進校園、進家庭、進社區"四進"活動,成立了"文明禮儀家長學校",共同推進校園環境整治、共同營造文明禮儀宣傳氛圍、共同實施文明行為養成、共同開展文明禮儀體驗"四大行動"。學校和家庭一道踐行"文明禮儀教育"實踐活動。編寫出版了《九大習慣養成教育》一書,作為家校必學課程,提煉出了:"敬人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學習習慣、勞動習慣、社交習慣、互助習慣、禮讓習慣、合作習慣"等九大習慣,各個年級成立家校分校,各個班級成立組建家校分隊。家校共同擔當起了育人之責,文明影響了家庭、影響了樓院、影響了社區,走出了一條適合學生健康成長的德育工作之路。
我們的體會是:辦好家長學校實施"共育同責"不是強壓給家長的行政命令,而是家校平等的共同施策,共同擔當起育人的責任。學校是主導者,引領和扭轉家長的教育觀念,從根本上解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讓教育真正回歸本源,充分發揮家長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的責任主體作用。
二、共育同位,不讓教育迷失育人方向
涉及到教育的問題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家庭與學校的矛盾為什么越來越尖銳?這不是哪個地方、哪個學校出現的教育的問題,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凡是有教育的地方,所有學校、家庭、老師都為孩子的考試成績帶著憂慮或恐慌,把各種憂慮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真正的受害者。
如何解決所謂的教育質量問題,又怎樣才能讓孩子學得輕松,使得身心健康?這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絕不是靠一個上級文件就能解決的了的,也不是靠教育行政長官說了就能算數的,更不是校長靠拍腦袋就能實現得了的。筆者曾看過《人民日報》登載的一篇關于教育現狀的文章,從另一個視角提供了尖銳的問題:"大到中國教育,小至家庭教育,根本問題都是我們自己。"這個所謂的"我們自己",我的理解這話的意思是,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單方面,更多的是家長這個重要的群體。古往今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是任何一個家長所共有的心理。把學校切換到家長的位置,這是一個天經地義的道理。
就我們中國教育來講,具有幾千年的很厚重歷史,特別是在古代社會功利主義的文化習俗影響下,我們又是一個不太能領悟教育實質的國家。我可以舉出許多被人們廣為推崇的"至理名言"--"讀破萬卷書","頭懸梁,錐刺骨";"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等。正因為被這些類似的至理名言混淆了教育內涵和本質,把教育與讀書劃上一個等號,抹煞了教育的真正意義,不知道受教育的真正目的,因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質,誤認為教育就只是人獲取美滿生活的萬能之本,看不見教育的價值取向,而看到的只是必然結果。
怎樣解決家長對教育認識、對學校期盼的盲目性問題?就得讓家長真正了解和認識到底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干什么的?這是我們今天教育問題越來越多、不堪重負的的重要原因。為此,我們學校從問題出發,開始長達5年時間的課題研究,開發了《家校共育的教育實踐策略研究》《家校開放式對話研究》《走進孩子心靈對話研究》等系列課題。分解課題研究的內容,全面實施"四保""四重"的管理策略,即:保教材、保時間、保教師、保實效,重教研、重反思、重創新、重提升。讓家長和學校同處在一個位置上共同研究教育問題、學校問題、家庭問題、家長問題、教師問題、孩子問題等。
我們的體會是:辦學家長學校實施"共育同位"是擺正學校與家庭的位置關鍵問題,促進家校和諧,消除家校之間的隔閡,在很多具體問題上達到同位思考、換位思考的效果,加大家校之間的交流,真正解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深度了解教育的個性與共性問題,增強家校之間配合度,促進孩子的個性特長發展。
三、"共育同向"不讓教育走入育人誤區
當下教育的最大問題是受到社會上一些消極思想,物欲觀念、好逸惡勞等不良現象的影響,產生出各種各樣的怪象。
給學校、家庭教育帶來難度,這就需要家校共同形成教育的共識,在教育整個過程中,不僅是教育思想、育人觀念要同向,更重要的是教育方法、教育策略要同心,教育手段、教育實踐要同力。近10年來,我校不斷開發出家校共同策劃、共同參與的學生、家長社團課程項目,藝體節、讀書節、勞動節、教研節、感恩節、研學旅行等大型活動,設計出若干親子活動內容,始終堅持把家長融入到學校管理、學校活動之中。通過家長、學生、老師一起"合謀"搞定。讓家長感知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向,共同參與制定學生評價的標準,充分激活家校共育的教育智慧,共同應對時代對人才需求的挑戰。
現在家庭對教育的期望值太高,學校教育如果始終停留在學校單方面,固守在一廂情愿的思維定勢上,跳不出學校教育的圈子,就難以適應家長的無限需求和愿望。道理很簡單,隨著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專業人才需求越來越高,不讓家長真正了解教育、真正了解社會,真正了解快速發展的時代,學校就將會失去家庭這個"買主市場"。換句話說,學校這個"農場"只有生產出豐富多彩的綠色產品,買主市場就越活躍。學校就不能跟現在市場物價那樣,盡管人們都在責罵物價很高,一邊罵還得一邊買,罵歸罵買歸買。我們教育要讓市場買主滿意,就得融入這個市場買主,由此說來,教育的確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我們的體會是:在當下論分數的教育評價制度體系之下,無論是高考還是中考最終還是要靠分數來作裁決,只有這樣才能相對的公平,這是教育的現實問題。但是,不論作用,我們必須要堅持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要解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這是我們全民必須增強的育人信念,更是衡量一所學校辦學質量的最高標準。
綜上所述,學校要擔當起家校共育的教育責任,家長也要依靠學校教育來改變歷史存積的教育觀,不斷轉變質量觀、人才觀,共同實施共育策略,共同構建共育模式,真正讓教育回歸本源。10年來我們學校通過文明禮儀教育的德育主陣地,以"感、悟、行"三個環節維主線,以家校共育課題為抓手,貫穿"習慣影響一生"的辦學理念,始終堅持實施家校共育"三個維度"走自己的路,在積極的探索中不斷發展,在發展中不斷創新,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
一是守正教育底線。大力營造家校共育氛圍,體現教育的規律性和時代性,不斷強化教育的針對性和指導性,準確把握學生的個性特點,滿足學生成長成才需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學生奠定人生幸福的基礎。二是把好人生規劃。把培養健全人格放在首位,以全面貫徹"德智體美勞"教育方針為抓手,豐富立德樹人的育人內容,根據社會對職業人的要求,規范學生的教育行為,讓師生在學習活動中,不斷改變教與學的方式,讓各種活動成為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有教養、有素養、有學養的時代新人。三是拓展辦學形式。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促進學生思想行為的轉變,模擬家庭生活,社會環境、職場崗位培養和鍛煉學生,不斷強化社會實踐活動,用活書本知識,培養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