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閑云

我們都知道老子寫了一本《道德經》,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書中蘊含的大智慧,至今無人敢說超越。那么老子的智慧是從何而來的呢?《道德經》中到現在也不能說是過時的超前理論知識,又是從哪里得到的呢?
有人說,《道德經》作者并非一人,很可能是經過久遠年代的積累,經多人之手匯總而成。所以這本書可以看成是“群眾智慧的結晶”。
也有人說,老子是周王朝的圖書館館長,有機會閱讀先賢遺留下來的寶貴書籍,經過老子總結而成《道德經》。所以這本書是學習前人而來。
更有人說,老子是閱讀了“百家之源”的《易經》,得到啟發,《道德經》不過是他學習《易經》的心得體會而已。
然而在我看來,以上種種都不過是我們在以俗人之心度老子之腹罷了。
老子有言:“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因為人間大道不行,故而順天應道之人,才會“獨異于人”,總是表現的和世俗之人不一樣。
《莊子》說:“如果道可以拿來獻給別人,人們就會爭著拿它獻給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們就會拿它送給親人;如果道可以說得清楚,人們就會把它告訴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傳給別人,人們就會爭著傳給自己的子女。然而上面說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如果一個人心中沒有正確的對道的認知,那道就絕不會駐留在他心中;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道的規則,那道就絕不會在他身上呈現。”
有道的人,難以把得到的道獻送給別人;有智慧的人,難以把擁有的智慧贈送給別人;有境界的人,難以把體悟到的境界轉送給別人。所以學生能從老師那里繼承的,是知識,而非智慧。我們現在,見聞知識超越老子的時代太多了,但智慧,卻仍然難以超越。
“三個臭裨將,勝過諸葛亮”,不過是一廂情愿的想當然罷了。一個白癡是白癡,一萬個白癡和在一起仍然還是白癡,并不會因為數量的變化就引起質變,從白癡變成了智慧超群。
智慧既然不能繼承,也就說明,智慧并不會隨時間而累積;智慧既然不能因為數量的變化而引發質變,也就說明,智慧并不會隨人群數量而累加。所以“群眾智慧”的結晶,不過是個偽命題罷了。古往今來,讀過《道德經》的“群眾”無數,然而能讀懂就已經不錯了。
我們常想當然地以為,一個牛人的背后,必然還有一個更牛的人來教授他。比如:諸葛亮很聰明,那他的師傅肯定更厲害;鬼谷子學究天人,那他師傅肯定是個神人;老子寫出了《道德經》,那他師傅又該是何等境界呢?
這種思維,其實很可悲。既然我們認為牛人都是由更牛的人教出來的,那么潛意識中,也就認為我們的文化發展,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既然我們認為徒弟都是要比師傅弱的,那么潛意識中,中國的老師是教不出比他更強的學生的,因為他限制了學生的發展。
我忘記是在哪里看到的了,說是中國有一個朝代,師生關系相當之嚴峻。老師教你什么,你就只能學什么,學生要是去搞超出了這個范圍的東西,相當于欺師滅祖,是得不到學界認可的。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學生又怎么不會一代不如一代?
因此,我們看到新的學說問世,潛意識就總會去想,他是從哪里學來的呢?卻不去想這是不是他個人獨創出來的。因為我們的獨創精神和創新思維,已經基本上被磨滅的差不多了。
新建本科院校要改造圖書館的館風,進而改造學風,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從圖書館自身因素入手,也要改變外部因素。
老子開創道家學說,他就一定是師從古人而得來的嗎?總想著承襲舊制,承襲古人,依賴所謂古圣先賢之余蔭而生存,卻拒絕創造和更新,這與發冢盜墓的蟊賊又有什么區別呢?如果我們的祖先也都是這樣的人,那我們連漢字都不可能出現。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我們能學習積累的,只是知識而已。書籍、資料都可以存儲進電腦,但電腦卻不會創新,因為電腦不具備智慧。知識,靠學習;而開創,卻要靠智慧。
《道德經》來源于《易經》之說,相當荒謬,因為這種說法根本沒了解《道德經》的理論體系。《道德經》作為道家理論總綱,涵蓋了宇宙形成、萬物發展、治國、用兵、教育、經濟、藝術、技術、管理,乃至個人養生、修養心性,幾乎無所不包。正如尼采所說:老子思想“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而《易經》是在儒家作《易傳》之后,才具備了一定的哲學意義,從而作為一種理論思想流傳下來。據傳《易傳》是孔子所作,但孔子是晚于老子的,因此老子又怎么有機會去學習《易經》的哲學思想呢?反而是孔子自己,倒有過問道于老子的經歷。
也有人說《道德經》是來源于《歸藏》之易。然而《歸藏》《連山》不過流于傳說罷了,并沒有人能知道它的只言片語。甚至西漢學者都沒有提過有《歸藏》這本書,至東漢時方才逐漸出現。拿一本根本不知道內容的書來證明《道德經》源出于《易經》,這不是很荒唐嗎?
《易經》早于《道德經》,但《道德經》全文只有一處提到“陰陽”,通篇沒有提到過《易經》。因為老子從來就沒有把自己局限在陰陽乾坤之內,而是在講“天地之母”的生生大道。老子之道,并非那“一陰一陽”之道。
《道德經》講“愚人之心”,講“渾其心”,講“其若濁”,推崇的是像渾水一樣的“沌沌兮”的狀態。而不是像《易經》一樣,動輒分尊卑高下,君子小人,把萬物都分裂為二,從而失去了它們渾然一體的本質。《莊子》有一篇講混沌開七竅,七竅一開即死,正是因為失去了那個渾然如一,而這才是老子所講之道。
按今人所說,《道德經》和《易經》都是在講天地之道,宇宙規律。但《道德經》所講的天地之道,上能適于治國安民,下能適于修身養性,兵法謀略、經濟民生,甚至宗教、藝術都包括在內。然而反觀《易經》,無論是從歷史事實來看,還是從它的理論本身來看,并不具備這么大的體量。
所以老子的學問是從何而來的?是以天地自然為師,經老子開創而來的。我們學習,需要讀文章,需要老師言傳身授。有悟性的學生,讀文觀畫的時候,常常就會有所領悟,引起共鳴。然而天地又何嘗不能言傳身授、作文作畫?
這天籟地籟之音聲,就是天地之所言;這日月山川之運行,就是天地之所行;這鳥獸魚蟲、山水林木,就是天地之所畫;這四季輪換,雨雪風霜,就是天地之所書。如果我們能與天地產生共鳴,就相當于擁有了一個最博學、最智慧的老師。
人類的行動力能比得上天地更強大嗎?人類個體的實踐,能比得上天地萬物的運作更豐富、更生動、更全面嗎?道行天下而成理,天地至理就明明白白地擺在那里。老子所謂“天之道,繟然而善謀”。“繟然”,是展示得很明白的意思。天之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就明明白白地展示在天地間,但卻沒有人能謀算得過它。
所以天地自然,本身就是一個大大的數據庫,只要掌握了開啟它的途徑,就能從中得到無窮的知識,領悟無盡的智慧。老子所謂“不出戶知天下”,“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正是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