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雪麗 田 奎 劉凱迪 王浩杰 劉保國 李月濤 胡建和
(河南科技學院,河南新鄉 453003)
抗菌肽(AMPs)是生物體內經誘導產生的一種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天然生物抗菌肽抗菌譜相對較為廣泛,在特性上表現出突出的水溶性、熱穩定性,在高等動物正常細胞環境中,不存在毒害性,且不易產生耐藥性。據統計,在各種動物組織中發現具備抗菌特性的多肽、蛋白質種類已超出千種,且有70余種的結構已被測定。豬源抗菌肽PR-39是抗菌肽中的重要一種,它是從豬體內分離得到的抗菌肽,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本試驗通過對抗菌肽的最小抑菌濃度進行測定,檢測耐熱性等,為該類產品應用于畜牧科研領域提供一定的數據與資料。
試驗用的抗菌肽PR-39通過質譜鑒定,其純度指標超出了98%,系上海吉爾生化企業生產產品。在本分析中,選用的鼠傷寒沙門氏菌CVCC541、金黃色葡萄球菌(923)鼠 傷均購自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①液體培養基:MH液體培養基200ml高壓滅菌20min,121℃②固體培養基:LB固體培養基每100ml需加胰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氯化鈉10g,另加瓊脂粉1.5g(高壓滅菌20min,121℃,備用)。
1.2.1 產品配制
選取一定量的抗菌肽產品,要求使用無菌蒸餾水進行配置,配置溶液的標準濃度為1、2mg/ml。
1.2.2 抗菌肽產品抗菌活性的測定
(1)雙層瓊擴法測定抑菌活性
在這里應用的是LB固體培養基,即一般的瓊脂培養基,進行4h時間的活化培養,然后對菌液濃度進行稀釋處理,處理標準要求達到106~107CFU/ml。然后對活化后的細菌進行兩次離心來達到純化的目的。吸取純化后的菌液于裝有LB固體培養基中(此時為液體狀態,溫度大約50℃左右),每100ml培養基中加入334μl的菌液。將培養基倒入瓊脂板中,等待凝固后進行打孔,每個板打三個孔,分別注入20μl濃度為2mg/mL的抗菌肽、20μl相同濃度的氨芐霉素、20μl的水(陰性對照)。將平板放入培養箱內,溫度設定為37℃,在培養24h后對小孔周圍作仔細觀察,記錄是否出現菌圈與菌圈具體的規模。
(2)最小抑菌濃度的測定(MIC測定)
將細菌在LB固體培養基平板上進行劃線培養,然后放37℃恒溫培養16-18h左右。挑取菌落接種到5mlMH液體培養基中,放搖床上,37℃,180rmp/min,大約搖12h左右。吸取100μl菌液于4.5mlMH液體培養基繼續放在搖床上,180rmp/min搖4h活化(此時菌液濃度為108CFU/ml)。然后用MH液體培養基將上述菌懸液以1:1000比例進行稀釋,使菌液濃度達到105.CFU/ml。向96孔板每孔中分別加入100μl混勻后的MH菌懸液至第11排。吸取100μl濃度為1mg/ml的抗菌肽溶液添加到第一個孔中,反復吹打均勻,盡量不要有氣泡,(槍頭最好在液面以下吹打),然后從第一個孔中吸取100μL液體至第二個孔中,吹打均勻,以此類推,重復此操作至第10孔,吸取100μl液體棄去,此時每孔中的抗菌肽濃度分別為:2-1、2-2、2-3、2-4、2-5、2-6、2-7、2-8、2-9、2-10、單位:mg/ml)。第11孔中不加抗菌肽,作陰性對照。第12孔中加入50μl濃度為1mg/ml的抗菌肽溶液與50μl的空白MH培養基,作陽性對照。將96孔板蓋上蓋子置于恒溫培養箱中培養,培養溫度設定為37℃,時間控制在16~18h范圍內,對細菌最小抑制濃度進行分析與記錄。
1.2.3 抗菌肽產品熱穩定性的測定
完成各種濃度藥液配置之后,將溶液置于99.2℃的沸水環境中進行水浴,水浴時間分別設定為5、10、20、30min,然后分別記錄其對鼠傷寒沙門氏菌所表現出的抑制效果。
2.1.1 抗菌肽的抗菌活性效果
經過仔細對比,同濃度下抗菌肽PR-39的抑菌圈的直徑長度發現,如圖1所示,圖(a)直徑長度約11mm,圖(b)直徑長度約為12.6mm,圖(c)直徑長度約為14.6mm,說明抗菌肽PR-39的抑菌效果確實明顯。金黃色葡萄球菌加入抗菌肽PR-39的抑菌效果如圖2所示。

圖1 鼠傷寒沙門氏菌標準菌株

圖2 金黃色葡萄球菌標準菌株
鼠傷寒沙門氏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加入抗菌肽(A表示2mg/ml的氨芐霉素,P表示2mg/ml抗菌肽產品PR-39,水是陰性對照)
2.1.2 PR-39最小抑菌濃度的測定
采用2-10~2-1mg/ml10個濃度梯度,運用二倍稀釋法,結果發現第1~5孔中的菌液變得清澈透明,第6~11孔中菌液渾濁,所以鼠傷寒沙門氏菌的最小抑菌濃度為2-5mg/mL,試驗結果如圖3。

圖3 最小抑菌濃度測定試驗
完成各種濃度藥液配置之后,將溶液置于99.2℃的沸水環境中進行水浴,水浴時間分別設定為5、10、15、20、30min,然后分別記錄其對鼠傷寒沙門氏菌所表現出的抑制效果。具體可以觀看圖4。分析了解到,水浴分別為5、10、15min時,抗菌肽所表現出的抗菌效果是較為突出的,抑菌圈相對偏大。而在水浴20、30min時,雖仍存在有抑菌圈,但很明顯抑菌圈變小。這意味著,抗菌肽產品在高溫條件下仍可以發揮作用,但隨時間增加,其對鼠傷寒沙門氏菌的抑制性能有所減弱。

圖4 不同溫度對抗菌肽產品抗菌活性的影響
依據試驗觀察可知,該抗菌肽產品具備相當好的抗菌性能,對鼠傷寒沙門氏菌表現出十分優秀的抑制性能,而對于金黃色葡萄球菌而言,其抑菌圈并不顯著,這也表明,這兩種細菌對抗菌肽產品的敏感性是存在著明顯差異的。本次試驗是用雙層瓊擴法測出抗菌肽PR-39在濃度為2mg/ml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鼠傷寒沙門氏菌都具有抑菌性,但對鼠傷寒沙門氏菌的抑制效果較好。隨后以鼠傷寒沙門氏菌為試驗菌做抗菌肽PR-39最小抑菌濃度測定,試驗結果最小抑制濃度表現為10-5mg/ml。在對多種指標進行全面考慮的基礎上,可以將10-5mg/ml界定為最佳濃度。該濃度標準不僅可以降低抗菌肽產品的應用量,還可以有效保障抗菌效果達到預期。彭榮在分析過程中,通過粉紋夜蛾離體細胞對抗菌肽性能作了進一步分析,其試驗發現,這類抗菌肽的抗微生物活性相對較廣,抑菌活性較為突出,尤其是針對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小麥赤霉病菌、花生白絹病菌,革蘭氏陰性菌中的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酵母菌的白色念珠茵等作用突出。在這些抑菌活性中,效果最佳的是白色念珠菌、大腸桿菌,其次則是金黃色普通球菌,其他菌種效果偏弱。在2008年,劉慧明等人針對鱟抗菌肽作了深入的試驗與分析,發現其對枯草桿菌、隱球菌有著十分突出的抑制作用,但分析也發現,該類抗菌肽對于變形桿菌沒有作用。此外,更多的分析與大量的數據也表明,抗菌肽種類不同,在實際應用中的抗菌性能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且所對應的最小抑制濃度也并不一致。從抗菌機理的視角來闡釋,即抗菌肽可以對細菌質膜結構作出改變或破壞,繼而引起膜穿孔,從而生成溶質通道或離子,促使細胞內容物大量滲出,繼而讓細菌失去活性并死亡,也可以對細菌的呼吸進行抑制,或阻礙細菌蛋白質的合成等。
許兵紅等在深入分析之后了解到,對于果絲光綠蠅幼蟲,選擇應用針刺誘導的方式獲得抗菌肽,然后在100℃沸水中進行一分鐘水浴,此時其仍存在著良好的抗菌活性,但在水浴持續三分鐘時間后,其活性會喪失。如選擇在80℃與60℃水溫中進行水浴,持續五分鐘后仍存在著抗菌活性。這也表明,該類抗菌肽抑菌活性存在著一定熱穩定性,溫度不同,熱穩定性也存在著變化。針對稻蝗抗菌肽、乳酪蛋白來源抗菌肽也做了相應的分析,發現溫度過高,也會導致其抑菌效果下降。在本分析中使用的抗菌肽PR-39,通過高溫處理仍存在著較好作用,表明其熱穩定性較為優秀。在100℃沸水中進行水浴,持續30min依然對鼠傷寒沙門氏菌表現出突出的抑制性能,但超出30min后,其抗菌圈已是十分小,且周圍分布有細菌,這也意味著其抗菌性逐漸喪失,這些研究成果與以上學者分析結果一致。
對于細菌本身而言,其存在著細胞壁與細胞膜,這也會對抗菌肽構成抵抗力,細胞中的脂多糖在抵抗抗菌肽中發揮著突出作用,為此,在應用中需要思考采取一定的方法,將革蘭氏陰性菌脂多糖凈負電荷減少,這樣便可以降低脂多糖的抵抗作用。抗菌肽抗菌機理的分析較多,主要表現為:其一,對細菌呼吸作用進行抑制處理,繼而引起線粒體空泡化、腫脹與排列不規則,導致核膜缺乏界限,引起細胞內容物流出;其二,對細胞壁合成進行抑制,即抑制細胞正常生長,促使細胞壁穿孔,繼而讓細胞死亡,但這種方式對已存在的細胞壁不發揮作用[10];其三,穿模,即對細胞內結構或膜進行破壞;其四,對蛋白質合成進行抑制,即降低蛋白質合成,抑制細胞正常生長。幾乎所有的抗菌肽都是陽離子型,大多具有α螺旋和/或兩親β折迭結構。由于PR-39殺死正在生長的細菌比處于非生長狀態的細菌要快的多,所以PA-39的殺菌機理可能是通過阻斷細菌蛋白質和DNA的合成而殺滅細菌。因抗菌肽分子α-2螺旋存在著兩親性特征,為此,在抗菌肽分子聚合的過程中,會生成一定的離子通道,繼而引起陽離子向外流動,從而讓細菌防護喪失,無法維持正常的滲透壓,從而促使細菌死亡。
通過一系列的試驗與分析可知,抗菌肽PR-39特性主要表現為:①抗菌性能顯著,特別是對鼠傷寒沙門氏菌,有著優秀的滅殺效果,對于金黃色葡萄球菌也存在著一定的抑制性,對鼠傷寒沙門氏菌的最低抑菌濃度為10-5mg/ml。②熱穩定性較為突出,在高溫環境中持續5~15min時,其抗菌活性仍較為顯著,但隨時間延長,活性會逐漸下降并最終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