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 劉啟榆 楊偉 周西 范丹丹
肝癌在全球患病率均較高,5年生存率約10%~15%,我國每年死于該病的患者超過40萬,部分患者因錯過手術時機,僅能采取保守治療[1]。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TACE)是常用的保守治療方式,它能促進腫瘤壞死,達到治療目的,然而,臨床關于TACE化療藥物選擇、栓塞劑尺寸等仍有爭議[2]。近年來,載藥微球TACE(DEB-TACE)在肝癌治療中被應用,它可對化療藥物栓塞球事先進行加載,從而使其與腫瘤接觸時間延長,并降低藥物毒性,控制進入血液系統內的藥物濃度[3]。為了進一步了解該方案在肝癌中的應用價值,本研究納入90例無法手術的肝癌病例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一、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無法手術肝癌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給予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TACE)治療。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45例)、觀察組(45例)。對照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46~78歲,平均(65.72±11.69)歲;腫瘤直徑3~8 cm,平均(5.46±1.74)cm;腫瘤個數:多發12例、單發33例;Child-Pugh肝功能分級:A級26例、B級19例。觀察組男21例,女24例,年齡45~79歲,平均(66.17±12.86)歲;腫瘤直徑3~8 cm,平均(5.43±1.68)cm;腫瘤個數:多發10例、單發35例;Child-Pugh肝功能分級:A級28例、B級17例。研究方案經本院倫理委員會獲批,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二、納入與排除標準
(一) 納入標準
(1)參考《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1年版)》[4]診斷,經病理穿刺證實;(2)有根治性手術禁忌;(3)入院前無TACE干預史;(4)無動靜脈瘺;(5)無膽管、肝靜脈、門靜脈癌栓;(6)知情同意。
(二)排除標準
(1)心、腦、腎、肺等系統嚴重損害;(2)接受靶向藥物、射頻消融等其他治療;(3)要求調整栓塞材料;(4)既往有肝部手術史。
三、治療方法
術前行MRI、CT、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凝血功能等檢查。介入器材主要為血管鞘、微導管、穿刺針、導絲,術前4 h禁食。肝動脈造影:選取仰臥位,常規鋪巾、消毒,經利多卡因(濃度為2%)行局麻,利用Seldinger技術對股動脈進行穿刺,取5F血管鞘置入,行肝總動脈造影,觀察腫瘤血供、數目、位置、大小等情況。若肝區存在造影劑空白處,則需對膈下動脈、腸系膜上動脈等造影,分析血供是否處于異常狀態。對照組采用傳統TACE治療(cTACE),即30 mL碘油混懸液+40 mg表阿霉素(浙江海正藥業 國藥準字X19990280)行化療栓塞。觀察組采用載藥微球TACE(DEB-TACE)治療,即CalliSpheres載藥微球(江蘇恒瑞)+表阿霉素行化療栓塞。經注射液將CalliSpheres載藥微球(7 mL)吸出,使注射器處于豎立狀態,等待微球沉降(約2~3 min),推出上部清液。抽取葡萄糖水,使表柔比星(40 mg)完全溶解。經注射器抽出化療藥物,使化療藥、微球混合,每隔5 min輕輕搖晃1次,載藥30 min。待化療藥完全被微球吸附后,根據1∶1比例取非離子型對比劑加入,輕搖,使其混合,等待5 min便可使用。經脈沖式注射(1 mL/min),待對比劑流速停滯,或者速度非常緩慢,則停止給藥。術后通過造影觀察是否栓塞完全,待栓塞滿意,可將血管鞘、導管撤出,針對穿刺點給予加壓包扎止血。穿刺側制動6 h,于24 h后才可活動。
四、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4]:于治療后3個月評估短期療效。完全緩解:經MRI、CT檢查提示腫瘤顯影徹底消失;部分緩解:腫瘤顯影較治療前減少≥30%;穩定:腫瘤較治療前無明顯縮小,也未見明顯增加;進展:有新病灶形成,或與治療前比較,腫瘤增加≥20%。總緩解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2)血清指標:分別在治療前、治療1周、治療4周采集3 mL靜脈血,離心25 min(3 000 r/min),分離血清,經酶法測定AST、ALT、Alb水平,試劑盒由北京奧維亞生物提供。(3)隨訪24個月,分析不良反應發生率與預后情況。
五、統計學方法
一、兩組短期療效比較
觀察組、對照組總緩解率分別為80.00%、75.56%,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二、兩組肝功能比較
在治療1周,兩組血清AST、ALT較治療前明顯增高,但在治療4周,兩組血清AST、ALT下調,其中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三、兩組不良反應分析
兩組體溫增高、膽道損傷、惡心、腹痛、嘔吐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所有患者均為輕度反應,未見嚴重反應病例。

表1 兩組短期療效比較(例數,%)

表2 兩組肝功能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表3 兩組不良反應分析(例數,%)
注:△為連續性校正卡方檢驗
四、兩組24個月的生存、死亡、復發情況分析
觀察組有22例(48.89%)生存,23例(51.11%)死亡,6例(13.33%)復發。對照組有12例(26.67%)生存,33例(73.33%)死亡,8例(17.78%)復發。觀察組生存率高于對照組,死亡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27,P=0.030)。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38,P=0.561)。
本研究通過觀察患者的短期療效,發現cTACE、DEB-TACE的短期效果無明顯差異,表明兩種栓塞方案的短期療效均比較理想。然而,通過觀察兩組肝功能,提示兩組治療1周后均出現肝功能紊亂,具體表現為血清AST、ALT上調,主要因栓塞治療可造成非腫瘤組織缺氧、缺血所致。不過在治療4周時,兩組血清AST、ALT均有所恢復,其中觀察組恢復更明顯。提示載藥微球的應用能進一步保護肝功能。在本研究中,兩組治療前后Alb未見明顯變化,這可能與觀察時間短,納入病例數少等因素有關。DEB-TACE是一種新的化療栓塞方案,DEB能對所需化療藥物進行加載,并對藥物釋放有持續調控作用[5]。研究表明化療藥物經載藥微球加載后,能提高藥物在腫瘤組織內的濃度,使其作用癌細胞的時間延長,保護肝功能,增強療效[6]。這為本研究結論提供了理論依據,筆者推測載藥微球可能通過延長癌細胞作用時間,從而對肝功能進行保護,糾正肝功能紊亂。
本研究提示兩種方案均未引起嚴重不良反應,且組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未見顯著差異。有研究提示DEB-TACE能減少不良反應發生[7],與本研究結論相悖。筆者分析這可能與本研究納入病例數少有關,未來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論證。通過觀察兩組中期預后,表明DEB-TACE方案能降低24個月的死亡率,提高生存率。既往有研究發現cTACE方案短期療效良好,但該方案存在兩面性,它既能促進腫瘤組織死亡,也可增強其惡化程度[8]。而DEB-TACE則對局部癌組織控制較好,化療藥釋放時間明顯延長,藥物濃度增高,有利于提高療效,延長生存時間。在本研究中,兩組中期復發率比較未見顯著差異,提示兩種方案的中期復發風險相當。有研究提示雖然DEB-TACE短期效果較理想,但也存在缺陷,如殘余癌組織在缺氧狀態下,可能上調腫瘤生長因子水平,引起局部復發[9]。另有研究發現,即便DEB-TACE能抑制瘤體局部生長,但患者可能已有新病灶形成[10]。因此,患者在治療期間必須定期復查,觀察腫瘤生長情況,便于盡早采取措施處理,降低復發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