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舷
體重超標也是病,這在幾十年前還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科學實踐證明,肥胖不僅是病,而且很危險。假如將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比作毒草的話,那肥胖就是毒草生長的沃土。多數肥胖癥患者也從心里想減肥,可成功者,或成功后不反彈者寥寥。這使減肥話題長談常新,熱度不減。
你要想減肥成功,必須了解贅肉是怎樣上身的深層道理,切忌盲目跟風。更要不得的是,減肥前指天畫地,信誓旦旦;減肥失敗后卻大吃特吃,破罐破摔,與健康長壽的方向背道而馳—
這個反差來的有點快,中國人的溫飽棋局尚未收官,老齡化和肥胖難題就接踵而至,尤其是后者。肥胖人群分布于不同年齡段,因此誘發的“三高”疾病很難治愈,大量社會資源被占用或浪費。肥胖癥對人們健康的生理及心理困擾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有健康學家表示,假如有人發明行之有效的減肥秘方,一定會比治癌良藥還要搶手。誰也無法統計,具體有多少人為減肥瘦身而忍饑挨餓,痛苦糾結……
程主任是國內知名的代謝病專家,卻經常被邀請去做減肥話題的報告,他因此成為減肥塑身圈內的權威人士,講座的門票十分搶手。聽眾普遍反映,程主任能結合世界減肥研究的最新成果,把減肥道理講得科學深刻,使正在減肥或準備減肥的人豁然開朗。
上午9時整,程主任在天津職業大學禮堂的報告正式開始了,他今天報告的題目是:了解腸道菌群情況是減肥的基本前提。
3年前,就有英國著名健康學家調查并預測,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將在2020年超過瘦子,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結果只用2年,也就是在2018年預測就提前實現了。尤其是我們國家,只用了不到40年,便從全球體重最達標的國家成功躋身全球肥胖大國行列。
現場詢問結果顯示,40%的人依靠運動減肥,60%的人依靠節食減肥,而將二者結合起來的還不足總人數的20%,由此可見人們雖然摒棄了過去的以芬氟拉明或安菲拉酮之類的減肥藥物減肥,但對減肥的理解仍停留在膚淺的表層。
單純的運動減肥與節食減肥都是不可取的。大運動量雖然能消耗部分脂肪,但肌肉組織會同時變粗加重,人體的總重量不會明顯下降。減肥者無法與專業運動員相提并論。另外,在加大運動量的同時食欲及食量陡增,一旦停止運動,體重便會急劇上升,欲速不達,適得其反。
節食或禁食,在臨床上叫饑餓療法,此法尤不可取。將人比作一臺發動機的話,脂肪就好比是備用油箱,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是它的潤滑劑。適當節食是調減備用油箱中的油量,但盲目禁食就不同了,它是把潤滑系統的油也停了,讓身體這架機器空轉、干研,時間久了肯定出問題。此外,饑餓療法還會使人體免疫力降低,容易染病。
當今的肥胖人群不惜花錢花時間進行減肥,是可以理解的。從健康角度講,肥胖本身成了大量疾病的溫床,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與肥胖密切相關;從顏值自尊角度看,肥胖臃腫非常有損人的外在形象美,而且被與貪吃、無節制、無毅力劃上等號。
一直以來,人們堅信“邁開腿,管住嘴”這句話,少吃多動是減肥瘦身的金科玉律。其實不然,使人肥胖的原因除去運動飲食外,還包括代謝、營養、遺傳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導致肥胖以及肥胖與健康之間的關系,遠比我們想象復雜得多。
近日,英國遺傳性流行病學教授迪姆?斯培格研究發現,我們腸道菌群的多寡不僅決定著人的胖瘦,也直接影響人的減肥效果。
生活中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吃一樣東西,有的人就胖,有的人卻瘦,人們對此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相信胖人之所以胖,是因為胃腸功能強,對攝取的營養吸收好。
情況果真如此嗎?迪姆?斯培格決定通過實驗對這個猜測進行論證,結論卻恰恰相反。
目前全世界流行3種飲食減肥方式,分別為拒絕肉類和油脂的素食法;將主食由碳水化合物改為牛排、雞塊和烤肉的阿特金斯飲食法和魚肉蛋奶加果蔬什么都吃的原始人飲食法。
斯培格將3種不同減肥飲食習慣的人分為3組,實驗要求每個志愿者每天攝入1200卡路里的減肥熱量,實驗前檢測了每個人的腸道菌群和減肥效果方面的數據。觀察一個半月后,所有參與實驗的志愿者都實現了減重,而且減肥效果接近。
之后的半年時間內,參與實驗的志愿者繼續沿用這一飲食方法,雖然多數志愿者的體重趨于穩定,但有一些人出現了體重反彈。仔細研究發現,不同志愿者擁有不同的腸道菌群,那些腸道菌群豐富性不足的人,內臟脂肪更多,體重也更重,減肥后體重反彈也最快。
科學家早就發現,協調人體調控生理機制的就是人體微生物。腸道是除人腦之外第二大神經網絡系統,素有“第二大腦”之稱。在建立消耗、免疫系統的過程中,腸道和大腦進行著深度合作,通過傳遞復雜的信號,來控制生理功能以及飲食的欲望。
迪姆?斯培格認為,決定人們胖瘦與減肥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腸道微生物,他還形象地將其稱為人的私家花園。既然是屬于自己的花園就需要經常打理。今天我們的食物類型與一個世紀前相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工食品幾乎取代了天然食品,而且在轉向深加工的過程中,防腐劑、添加劑、高糖、高脂食品充斥其間,導致人體腸道的微生物很容易變得單一化,進而導致失調紊亂。
程主任接著說,腸道菌群并不是簡單的細菌群落,很多科學家認為,腸道菌群甚至可以看作是人體內的另一個器官,我叫它是自己的私家花園—需要你的呵護打理,不能廢棄不管吶。美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表明,肥胖癥、糖尿病這些高發疾病都與腸道菌群單一失調密不可分。
保護腸道菌群,首先要平衡膳食。多吃蔬菜、雜糧等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既喂飽了腸道菌群,也能為身體提供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而長期大魚大肉、高熱高脂飲食,既不利于腸道菌群生長,也增加自身罹患三高的風險。
談到現代人腸道菌群失調的原因時,程主任表示,主要原因是我們的飲食過于精細而單一了。考古專家告訴我們,狩獵采集時代的先民們,一周內會攝取100到150種食物,而今天的我們每周攝入的食物種類一般在二三十種,這是遠遠不夠的。經常食用垃圾食品的人吃到的食品種類就更少了,他們因腸道菌群失調而導致肥胖,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程主任強調指出,我建議正在減肥或準備減肥的人,先去正規的大醫院檢查一下自己的腸道菌群情況,如果有問題,就先從改善腸道菌群狀況做起。這樣才能將減肥行動做到理性有效。
也許有人會問,決定人體腸道菌群的因素只有飲食一個方面嗎?當然不是,食材的多樣性、新鮮度和烹飪方法,的確會影響一個人的腸道菌群狀況。不過,影響我們腸道菌群構成還有非常重要的2個因素,那就是出生方式和抗生素的使用。
第一個是嬰兒出生時,盡可能地讓他接觸到母親身上的微生物,為其日后腸道微生物生長創造條件。這是醫院醫生的事情,我們左右不了。我們能左右的是第二個——盡可能少的接觸使用抗生素,它是腸道菌群的頭號殺手。不光是要盡可能規避抗生素藥物,就連抗生素普遍濫用的畜牧養殖業供應的家畜家禽也最好少吃。
程主任最后說,人體的腸道是一個適應性很強的場所,只要我們攝入足夠豐富的新鮮食材,腸道菌群多樣性的恢復速度是很快的。腸道菌群問題解決了,再實施自己的減肥計劃,自然也就目標明確,效果顯著了。
編輯/呂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