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萍
【摘要】漢字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代表,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著輝煌的功績。《語文新課標》提出要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即在語文基本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注重優(yōu)秀文化對學生的熏染,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對于藏族學生來說,學習第二語言漢語,不但可以幫助他們掌握一門實用的語言交流工具,更可以引導他們在漢語學習中增強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識字是藏族學生學好漢語的基石。如何引導藏族學生學好漢字,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呢?筆者認為可以從感受漢字藝術魅力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對漢字音韻美、形體美、意蘊美的教學來實現(xiàn)。
【關鍵詞】識字教學;漢字藝術魅力;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漢字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代表,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著輝煌的功績,它保存并傳播了祖國豐富的民族文化,它交流了科學技術的信息,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語文新課標》提出要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語文基本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要注重優(yōu)秀文化對學生的熏染,使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yǎng)。在識字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課程目標中就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到第三學段要達到“在書法中體會漢字的美”的目標。識字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能力,更要注重漢字這一優(yōu)秀文化對學生的渲染,使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漢字的藝術魅力,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自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藏族學生來說,學習第二語言漢語,不但可以幫助藏族學生掌握一門實用的語言交流工具,更可以引導他們在漢語學習中增強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識字是藏族學生學好漢語的基石。如何引導藏族學生學好漢字,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呢?筆者認為可以從感受漢字藝術魅力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對漢字音韻美、形體美、意蘊美的教學來實現(xiàn)。近幾年的漢語識字教學實踐中,讓筆者有了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準確認讀,感受漢字的音韻美
漢字是音形意的結合體,它的美首先體現(xiàn)在音韻上。漢字的音節(jié)是簡單的,但是漢字的音調卻清晰地劃定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音階,使我們的漢字讀出來音調輕重有序,錯落有致,鏗鏘有聲,這體現(xiàn)了漢字讀音的音韻之美。藏族學生初學漢語,往往受到母語拼讀方法的影響,在學習漢字時習慣用藏語的發(fā)音方式來發(fā)音,忽視了漢字音調的正確運用。對此,筆者從準確認讀出發(fā),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正確發(fā)音,如在教學中采用“畫聲調”的方法,在學生認讀漢字時,手指畫出聲調,在音調的高低變化中,直觀感受漢字讀音的音韻之美。同時引導學生挖掘漢字內里的音韻之美。如教學“快”字時,筆者先讓學生邊讀邊聽字音“k—u—ài”讀去聲,字音一出,便覺節(jié)奏輕快,快速之感油然而生。再引導學生想象聽:看著“快”字,想一想,你可能會聽到些什么聲音?學生跨步做著快跑的動作馬上說出:“嗒嗒嗒”腳步聲,“咚咚咚”腳步聲。教師加以提示:誰的腳步聲這么快呢?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放開了想象,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馬的腳步聲,它要運送物品,跨開大步,跑得很快;我上樓梯咚、咚、咚的,走得很快,因為我快遲到了,一陣嘩然,孩子們都被逗樂了。于是課堂變得更熱鬧了,一時間大人、小孩,各種動物,快跑時發(fā)出的聲音,高興時的動作,各種各樣,各不相同,有的急促緊張,有的粗獷豪放,有的又顯得愉悅輕松,一個簡單的“快”字,卻能從中聽到如此豐富有趣的聲音,足見漢字的音韻之美是無可比
擬的。
二、規(guī)范書寫,體會漢字的形體美
漢字作為音形意的結合體,它的美還體現(xiàn)在形體上。漢字作為表意文字的一種,由各種極富表現(xiàn)力的線條組成。每一個漢字都能敲擊人的心靈,攝取人的魂魄。雖然它們只是由簡單的點、畫、鉤、挑組合而成,卻富有神韻,點的圓潤、畫的平直、挑的飄逸,一筆一畫都顯現(xiàn)出漢字的美。漢字在產(chǎn)生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多種不同的形體,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勻稱的方塊字體一直是漢字的主要的呈現(xiàn)形式,也是漢字獨特審美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在漢字教學中,指導學生感受漢字的形體美,要以規(guī)范書寫漢字為基礎。規(guī)范書寫漢字要點很多,對于藏族學生來說不是易事,習慣了母語藏文的書寫規(guī)律,學生容易將母語書寫方式帶入漢字書寫中。如口字的書寫筆順應該是“丨、冂、口”三畫寫成,但是學生往往是“丨、口”兩畫寫成,最后一筆“橫”與“橫折”連成一筆從右往左寫。這樣的書寫方式,明顯受到了母語書寫規(guī)律的影響。鑒于此,生字教學伊始,筆者采用趣味繪畫的方式引導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了漢字的基本筆畫。如教授“橫”時,先讓學生邊讀邊寫,感受橫從左到右的運筆,筆直寫過,順暢自然,毫無阻擋。在引導學生想象看,看著“一”,想一想,你可能會看到些什么景象?學生伸開雙臂比畫著,馬上說出:我的手臂伸直是個橫、大馬路直直的也有橫,大馬路上的斑馬線橫更多。加以提示:你覺得哪些橫最美呢?教室里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斑馬線上的橫最美了,我們踩著它安全回家;尺子上的橫最有用,我用它畫出了漂亮的房子……再引導:“橫”怎么寫最漂亮呢?千奇百怪的想法最終匯于一點“橫直直寫最漂亮”。通過這樣的延伸,學生觸類旁通,既掌握了漢字的結構特點和書寫規(guī)則,又感受到了漢字的藝術魅力。
三、正確理解,體會漢字的意蘊美
漢字作為音形意的結合體,它的美還體現(xiàn)在意蘊中。漢字是最能增加人的想象力的文字之一。漢字的博大精深,在于它豐富的意蘊內涵。看到每一個漢字,都能讓人聯(lián)想到它的意義所在。從漢字字義的形成來看,每個漢字的意蘊內涵各不相同,有些漢字從字形就可知其意。根據(jù)漢字字義的形成特點,教學中筆者注意區(qū)別教學,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了解漢字字義。如教學“美”字時,引入《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羊,大為美,羊越大越美。另解,羊人為美,是指人頭上戴羊形頭飾為美,說明美又代表“好看”的意思,從中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美”字字義,了解古時人們生活習慣、飲食等方面的知識,感受古人最初形成的審美意象。還有一些漢字是由兩個漢字相組合而形成的,這類字在兩個漢字的意思上又形成了別的意思,教學中筆者同樣引入典籍釋義,引導學生追根溯源,正確解意。如教學“婦”字時,引入《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婦,從女持帚灑掃也。右面的“彐”指的是掃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婦女拿著掃帚在家里勞動,進而引導學生了解古時“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情況,讓學生從中深入地了解漢字形體蘊含的意蘊之美。
總之,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有著極高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漢字源遠流長,它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演變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而又神妙的過程,這是其他文字不可比擬的。漢字中體現(xiàn)出來的音韻美、形體美、意蘊美,無不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識字教學中,從感受漢字藝術魅力的角度出發(fā)引導藏族學生學習漢字,不但讓學生學會了漢字,更讓學生在識字中感受到了漢字的藝術魅力,得到了美的享受。同時,將漢字自身的美延伸到文化的美,使藏族學生深入地了解了漢字深厚的文化底蘊,激發(fā)了他們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真正意義上提升了藏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