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冰
【摘要】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接觸過閱讀題,甚至閱讀方面有了基礎以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因此高年級的小學生應該重視文章的情感、主旨等深層次的理解。在現如今的試卷上,閱讀理解也是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分值,教師更應該重視學生對閱讀理解題目的掌握程度,從學生的理解、思考、答題邏輯、總結能力等方面入手,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綜合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學生;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小學生在進入小學之后,慢慢地要掌握更深層次的知識能力,而閱讀理解是語文學習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教師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只重視教會學生應試策略,而沒有將重點放到學生對文章的剖析和深度理解上,所以現在進行新課程改革之后,教師應該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總結方法,發展學生閱讀綜合能力,將重心從閱讀理解的表層轉移到深度和寬度之上。針對這個,以提高高年級小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目的,探析閱讀教學方面的問題。
一、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方面出現的問題及原因
(一)學生閱讀能力達不到一種深度
由于教師之前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理解的時候,重在教學生掌握答題套路,所謂答題套路就是大體答題框架,學生只是學會“如何套用答題框架”,而沒有重視閱讀,只是為了答題而閱讀,不是為了閱讀去閱讀。這樣的結果雖然學生能夠熟練運用答題技巧及套路,但是學生無法深入到文章內部,去感受作者投入的感情,去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去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因此學生的閱讀能力達不到小學高年級學生所被要求達到的那種高度,這就無法按照教學大綱完成培養學生閱讀綜合能力的要求。
(二)閱讀答題邏輯不達標
閱讀理解重在剖析文章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而學生答題往往是浮在文章表層。教師教會學生答題技巧讓學生贏得一部分答題規范性分數其實是治標不治本,學生掌握不到文章的宗旨,就會想到什么答什么,這樣的結果就是造成試卷一團糟,閱卷老師不懂學生想要表達什么,甚至直接判為學生無法準確掌握閱讀答題方法。這就是學生答題時候邏輯思維不清晰,不懂得由淺入深的剖析,只有在教學過程中重新強調并讓學生改變學習方法,認真學習閱讀理解的精髓,才能有治標治本的效果。教師也要一改往日為了迎接考試而教育的觀念,為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做出改變,提高學生的閱讀綜合素養,改變教學方法,最重要的是不能讓學生有了學習就是為了考試的印象,這對學生各個方面的學習都是極為不利的。只有從根本提高了學生的能力,才能讓學生的閱讀答題邏輯符合標準。
二、教學過程中從課文入手,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學會預習文章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預習課文。預習課文能夠讓學生對文章有一定的理解,節約課上熟悉文章的時間,學生也能夠提前進行思考,在課上的時候能夠直接對比老師給出的思考結果找到自己的不足,慢慢改善,然后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
在《山中訪友》一文中,學生通過預習可以知道文中的“我”拜訪的朋友有:老橋、樹等等在這山中的一切,了解到“我”對這山中一切的熱愛,在教師上課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的時候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然后隨時改變自己的教學重點(比如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把握人物情感、把握文章主旨等等)。因此教師在布置任務的時候要有意地去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問題。
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還可以自己解決生字生詞問題,在遇到不會的文字時自行查字典也能增深學生自己的記憶。在預習的時候可以將自己的問題總結到一起,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問,有針對性地去學習,與教師和同學分享自己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問題更能提高閱讀能力。
(二)抓住文章人物性格特征,掌握文章情感去向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課本中《詹天佑》一文,學生在預習文章后可以自主了解到詹天佑的生平事跡,在自己的總結下通過詹天佑身上發生的事件把握詹天佑的性格特點。文章的事件與人物是相互聯系的,通過人物身上發生的事件來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通過作者對事件的描述來掌握文章整體情感去向。只有在了解人物或是其他寫作對象,以及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是夸獎贊美、是批判諷刺、是緬懷思念還是折射人生感悟等等,才能正確地理解閱讀內容。
因此逐字逐句地分析作者投入的情感或是作者的寫作目的,慢慢掌握了這一方法,培養出自己的語感,閱讀就會變得相對簡單一些。甚至于學生的語感達到一定的水平的時候,泛讀一遍就可以大致有一個情感把握,再精讀一遍就可以把握文章主旨。所以閱讀要由淺入深,懂得打造閱讀基礎,懂得挖深理解層次。
(三)讀寫與演繹結合,思考文章主旨
閱讀與寫作的結合、閱讀與演繹的結合,最后讀寫與演繹的結合。閱讀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師在引導過程中要注意通過這些小技巧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參與感。比如在閱讀之后讓學生寫出讀后感或是對文章的理解和評價,在有對話的文章閱讀之后讓學生去帶感情的進行演繹對話,而沒有對話的就讓學生有感情的大聲閱讀。在讀寫與演繹結合后自行思考推理文章寫作線路,思考文章的主旨。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三、引入課外閱讀,精讀泛讀結合
課外閱讀是擴展學生閱讀面的好方法,也能夠讓學生掌握除課本內固定的課文之外的文章類型,多多閱讀,多多思考,對學生提高自己閱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教師應該在布置課外作業的時候推薦一些好的課外讀物,讓學生通過閱讀和寫讀后感來進行自我的提高。例如《愛的教育》《駱駝祥子》《生命的密碼》《湯姆·索亞歷險記》等一些優秀課外讀物。比如在《湯姆·索亞歷險記》一文中,學生在閱讀后能夠通過湯姆·索亞的經歷知道湯姆.索亞熱衷于冒險、不屈服于一成不變的生活、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學生可以通過這本讀物了解到馬克·吐溫對人物塑造的筆法。更深一個層次的,即是讓學生了解到當時的美國不正的社會風氣。先把握人物及文章大致情感,然后剖析文章并且理解文章背后折射出來的社會意義,也學習了作者的寫作手法,恰到好處的諷刺和幽默。
學生要學會精讀和泛讀結合。精讀即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仔細體會文章情感變化,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弄清楚各個人物之間的關系,段落之間的關系,仔細推敲作者運用的寫作技巧。泛讀即為大致的理解文章內容,學生要學會在泛讀課文之后能夠正確理解文章大致意思,在泛讀之后最好達到能夠復述內容的程度。在進行課外閱讀的時候,家長也可以關注學生對閱讀的掌握情況,聽學生復述一下文章或是聽聽學生對文章的見解。
四、注意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掌握答題技巧
閱讀理解題目在試卷上占據分值很大,不能為了答題而閱讀,但是要在閱讀之后將自己的閱讀水平體現在試卷上。因此教師在教授過閱讀的重點后還是要提點一下學生關于閱讀理解方面的答題技巧的,教會學生應試策略。
閱讀文章先用到前面提到的泛讀和精讀,第一遍泛讀把握大體意思,切記不能冒失答題,第二遍看過問題之后精讀文章,有些情感表達不明顯的語段,學生要結合上下文去理解。考查某句某段的都是要根據語句所在位置的上下文去理解,根據文章發展線路進行思考和推理。答題需要記得在大體答題框架的基礎上,代入自己所抓住的文章深層內容,重在學生的自行思考和推理上。
五、結語
總之,教師在教授閱讀方面的知識時,不能再遵循傳統的教學模式,而要運用一定的策略去引導學生。讓學生養成預習習慣,學會課外擴展閱讀,寫讀后感,不盲目地去閱讀等等,都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注重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思考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才能讓學生順利接受更高一級學校的課程教授。
參考文獻
[1]閭鶯.小學語文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探討[J].高效課堂,2018(8).
[2]田安銀.對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語文天地,2018(7).
[3]簡翠瑜.淺談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J].教學實踐,201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