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
【摘要】根據部編語文教材的改革方向,更加注重語文知識的體系和學生學習的能力。關于學生閱讀能力的缺失,我們可以通過批判閱讀來解決,在閱讀中延伸學生的思維。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案例,剖析了批判性閱讀的實質和實施策略,從而給學生創造積極參與的機會,以便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和習慣。
【關鍵詞】部編教材;延伸;思想境界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初中語文部編教材的改革,可以看出更加注重語文知識的體系和學生的能力提升。特別是一些傳統的文化增加了不少。部編版的教材重新回到“守正”的立場,強調了經典性和文質兼美。
綜觀當前初中生的閱讀教學,閱讀與思考剝離現象較嚴重。首先閱讀有依賴性,這主要體現在學生閱讀依賴教師,依賴教師的提問、指令甚至閱讀的指導。學生根本沒有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學生的閱讀僅僅在表層上對文本有所認識,對深層的隱含的思想及情感沒有涉及,這樣就造成了文本資源的浪費和學生思維深刻性的空白。其次,體現在學生的閱讀靜不下來,有煩躁情緒。缺少潛心的會文的機會,在應付眾多的閱讀活動中匆匆掠過。再次,學生的閱讀有狹隘性,即過于相信書本和老師,不能吸收同伴的閱讀感悟,更不能包容地接受他人的觀點。
若要促成這些現象的改變,就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批判性。本文就將針對閱讀能力的缺失,探討有效的方法,努力將學生的思維在閱讀中延伸,讓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完美的融合。
一、批判閱讀的特征解讀
批判閱讀就是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文本和作者立場,以自己的原有知識體系為基礎,加工新的知識,用批判的思維解決問題。
批判閱讀的實質就是引導學生參與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的過程。其實在過程中學生通過學習、理解、分析相關的信息,最后得到的結論或者做出的判斷,就是學生整合思想過程中,來支撐判斷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給予學生有意義的體驗和經歷。
批判閱讀就是要把閱讀的自主權全部給予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體驗,抓住文本對話,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判斷的能力。在信息過雜的社會里,初中生要有批判的能力,會過濾信息,在面對繁雜的事物時,學生要用多元的思維去結構化、體系化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閱讀能改變學生的思想境界。
二、批判閱讀的課堂教學模式建構
批判閱讀既能提高閱讀能力,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對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改革有著明顯意義。筆者在教學中,用以下的步驟來建構課堂:
(一)激趣,形成閱讀期待
在閱讀前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上再認識,調動學生對新知識的向往,或者對文本的預測,或者制造新舊知識之間的落差,引發學生閱讀的期待。
(二)理解,建立信息圖式
在閱讀輸入階段,教師可以設計活動促進學生閱讀文本,幫助學生建立相應圖式,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體會作者完整的思維過程,將閱讀經驗和閱讀信息外顯。例如,思維導圖是當前初中生運用最多的方式。
(三)推斷,挖掘文本的內涵
批判閱讀就是學生閱讀的文本信息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結合相關的背景再加工,最終作出判斷。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能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備的信息,進行交互再思考,不斷地有新的發現、新的想法,新知識和舊知識碰撞,從而讓閱讀順利進行。
(四)質疑,合作探究信息
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不能被動地接受信息,而要經過自己的思維過濾、分析加工,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學生在不同觀點的融合下,就會深入思考,作出判斷,形成自己新的主張。
(五)評價,形成自我提升
在語文閱讀中,可以利用評價的模式促進學生閱讀,同時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評價是多元的,學生要能根據閱讀的內容提出自己的觀點,教師引導學生在評價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并能夠嘗試提出自己的質疑點。
三、批判閱讀的行為的拓展革新
批判閱讀是一種深度的閱讀,筆者在教學中,嘗試著開展批判閱讀,促進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積極思考,讓學生成為一個有思想的閱讀者。
(一)類比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自身認知和文本對話的信息差,學生需要不斷地學習來彌補自身的認知與文本話題間的差異,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到未知,使自己原有的思維得到發展。而類比就是新舊知識過渡的橋梁。
把閱讀的內容和學生已經知道的或者已經經歷的事情聯系起來,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容,讓學生理解文本中的思考和行動的方式。
例如在教學《范進中舉》時,教材內容較長,如果僅僅依靠課堂,學生很可能不能知其義,選段的內容的第一小節就是范進回來,家人的歡欣,可是胡屠戶的到來打破這份歡喜,因此,筆者就拋出了一個核心問題:讀完《儒林外史》,你感受最深的一點是什么?今天我們選段《范進中舉》你有沒有印象最深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馬上就能想到范進這個人物是心理慘遭巨大摧殘的典型人物。他在生活中受盡凌辱,他要去考試,岳父罵他:“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學生很快就能回答出來,這樣,教師就能看出,學生已經理解了文本的內容,而且能夠剖析人物。
學生在閱讀文本中得到的信息,和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進行比較,并且思考和否認作者的說法。在閱讀中,教師可以指出與學生已有知識相矛盾的現象或者提出不同答案的問題,讓學生在閱讀中比較、分析,從而解決問題。例如當下的學生就不明白為什么非要去鄉試,胡屠戶日子不是過得很好嗎?為什么不去營生,不去勞動來獲取他最起碼的生活保障?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經驗提出這樣的問題,此時,讓學生讀作者的背景,作者吳敬梓早年生活豪縱,后來家業衰落,他的家族中有六名進士,一名榜眼,一名探花,他考了秀才,后來應科舉時,遭受侮辱,后憤懣離開故土,依靠朋友接濟維持生活。這樣的背景下,因為他經歷的不同,或許他寫小說就是以自己的背景為題材寫出來,也是自己生活的寫照,為了科舉考試,他們不惜變賣家當,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這樣,不斷修正學生閱讀中思維的偏差,讓學生重新認識范進這個人物。
(二)疑問
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設疑,引導學生進行批判的閱讀。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更不能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要主動、積極地思考,能夠對所讀的內容進行分析加工,形成自己的觀點和主張,教師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提出一些串珠的問題,引導學生不斷地剖析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學生也可以提出問題新的立足點。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始終要有著問題的意識。俗話說:“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要重要得多。”因此,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始終要帶著問題去閱讀。但是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問,一般提問從三個角度來提問,針對文本的內容提問,針對作者提問,針對自己提問。學生明白這些問題,在閱讀中能減少很多的彎路。
(三)慎思
慎思,簡單地說,就是謹慎地思考。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獨自深入思考。
教師為學生設置閱讀指導,就是通過閱讀把學生帶入思考的情境,通過設疑,讓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產生探究的深層欲望。教師在設置回答問題時,要適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在學生的心里確實能造成懸念,這樣能讓學生的活動達到最佳的狀態。
例如教學《社戲》這部分的內容,學生在讀之前,已經有了一系列的質疑問題鋪路,如:社戲寫了哪幾件事?哪件事是詳寫?哪件事是略寫?這樣串珠的質疑促使學生產生了探究的欲望,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在自己的頭腦中就能形成清晰的印象。
四、結語
批判閱讀的核心就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教師要積極開展批判閱讀,讓學生能夠抓住閱讀的特點和本質,以問題的形式為抓手,改變教學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給學生創造積極的參與機會,以便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胡田田.淺析學生批判閱讀能力的培養[J].試題與研究,2018(25).
[2]何強生,劉曉莉.批判性閱讀及其策略[J].當代教育科學,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