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照山
真正的試力并無定態可言。當力量聚積圓滿后,其隱隱待出之感非常明顯,此時,可順應其勢的體驗或強化這種力量的存在,這就是順勢而試。在王薌齋拳學的論述中,亦沒有試力的具體模式,只是強調站樁有了相當基礎后,“則應繼續學試力工作,體認各項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實效用”。順勢而試是真正意義的試力。
仍以蓄水為例。當河水或湖水蓄滿后,如果仍有源源不斷之流水進入,水必然會外溢而出。力量也是如此。通過站樁,力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再繼續站樁蓄力,力量也會因滿而溢。我們就應該順應其勢,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試力。比如,在站樁過程中如果有力量欲動之感受,就應該根據其趨勢狀態來感知它在空間的存在。如果它有前行的趨勢,就將其做向前的引導。
為了強化試力的效果,或者說,為了有序地進行試力,也可在順應其勢的前提下進行有意地試力。
1.單臂體驗:即進行單臂的試力體驗,下肢站松沉樁,上肢進行左臂或右臂的訓練,即有意識地使力量作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等方位試力體驗。進行這種試力時,一定要使整體性的肌群作為驅動的動力。
2.雙臂體驗:兩掌心相對,雙臂先進行同向的試力體驗,即同時進行前、后、左、右或其他方向的力量感受;也可進行逆向的試力練習,比如,左臂前行、右臂后移,或左臂上行、右臂下移,或兩臂進行先外開再內合的練習。

此種試力是配合某些輔助性的動作進行試力。這種試力既能起到加強力量的作用,又能檢驗順勢而試的效果。輔助性的試力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基本動作練習,第二階段為力量的檢驗過程,第三階段是將試力的動作轉化為技擊應用。
1.左右螺旋
以右式為例,在松沉樁的前提下,使身體重心保持前三五后六五的狀態,兩掌心變為斜相對(圖1);左臂左手先下落至體側,然后做一個斜向右上方的順時針斜面橢圓螺旋動作,右臂右手做一個斜向左上方的逆時針斜面橢圓螺旋動作,至右胯部位(圖2、圖3、圖4)。按照類似的方法再做第二個左右螺旋動作。



2.擠壓彈簧
起始狀態的下肢與身體重心分配與左右螺旋相同,兩臂略向上抬起,兩掌高于胸部,兩腕內旋,使兩掌心斜向前下方,十指斜向前上方,意想前方墻壁上有兩個彈簧,兩掌分別置按于彈簧之上(圖5)。

兩掌緩緩向前推進,意欲將彈簧擠壓縮回,至兩臂快要伸直為止(圖6)。由于彈簧具有自動伸展的彈性,兩掌隨著彈簧向外的展開被動地緩緩向后回縮至原位;然后再做向前擠壓和向后回縮的動作。如此反復練習即可。


3.搖轆轤
下肢站成右丁八步,兩手置于胃部前方,呈空握拳狀,兩拳與自身相距約15厘米距離,兩拳心斜向后下方,兩拳眼斜相對,拳眼之間約6厘米距離(圖7);兩拳緩緩上提,使之與胸部同高;此動不停,兩拳繼續向前、向下弧形運動,然后再做向后、向上的弧形運動,使兩拳止于與胸部同高的位置(圖8、圖9、圖10)。此為一個完整的搖轆轤動作。然后依法反復練習。



隨著以上三個檢驗性動作熟練程度的提高,機體的勁力走向會逐漸明了,此時即可檢驗順勢而試的功力效果。
1.左右螺旋的試力檢驗
此種形式的試力主要是檢驗后背兩側與臂部各肌群的力量相互牽掛的情況。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左右螺旋試力時,當右臂處于身體右側位置時(圖11),背部右側的肌群呈現高度的收縮狀態,尤其是肩胛骨右下端的背闊肌收縮現象會更加明顯,此時若用手觸之,或用指端扣按之,會感到此部的肌肉非常堅硬。此后,當右臂向左上方螺旋運行時,會感到背部右側肌群的收縮力量通過肩部的肌群向臂部運行;當右臂運行至身前位置時(圖12),整個臂部肌群高度收縮,特別是上臂內外側,收縮現象更加明顯,若用手掌砍擊上臂內側,會感到此部肌肉異常堅硬。背部左側和左臂要保持適當的放松狀態。


而當右臂位于身前、左臂處于身體左側位置時,背部左側的肌群高度收縮,此時肩胛骨左下端的背闊肌非常堅硬,說明此部肌群高度收縮,隨著左臂繼續向右上方做螺旋動作,則背部左側肌群的收縮會通過肩部的肌群向左臂運行,同時會伴隨整個臂部肌群的收縮,上臂內側的肌肉非常堅硬。背部右側和右臂應處于適當的放松狀態。
2.擠壓彈簧的試力檢驗
擠壓彈簧的作用在于:檢驗脊柱中線肌群與臂部肌群收縮性相互統一的情況。在擠壓彈簧試力的動作中,當兩掌回拉至胃部前方、并向上抬至與胸部同高的位置時,后背的正中部位會有充實之感,此乃背部中線部位的肌群在收縮,在兩掌做向前擠壓彈簧的動作中,后背中線部位的緊實之力則逐漸向兩臂、兩掌傳導,此時會感到兩臂的肌群有明顯收縮感覺。
此后,隨著兩掌緩慢的向下向后回拉,要放松后背中線部位和臂部肌群,在兩掌繼續上抬之際,這些部位的肌群不斷收縮,當兩掌抬至與胸部同高位置時,后背相關肌群的收縮會達到極致,然后,隨著兩掌的向前推動使后背的收縮之力向臂部傳導。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強化后背肌群的收縮作用,在兩掌向下向后的回拉過程中,可使背部向后微微拔起,使之略呈拱形之狀;隨著兩掌的前推,此種拱形則有不斷被拉直的感覺。
3.搖轆轤的試力檢驗
通過搖轆轤的試力體驗,可使后背中線部位、兩側肌群與臂部肌群力量達到高度的統一。
在搖轆轤的動作中,當兩拳處于腹前約30厘米距離位置時,隨著兩拳向后、向上的提拉,整個背部的肌群有向上拔起的收縮之感,當兩拳抬至胸前、并稍作前移之際,后背中線部位和兩側部位的肌群達到高度收縮;在兩拳繼續向前、向下搖動的過程中,背部收縮的緊實之力緩緩向兩臂傳導,當兩拳運行至先前的腹前位置時,兩臂的收縮效果亦非常明顯。此時背部和臂部的肌肉堅硬程度和連通效果如若一體。此后,在兩臂稍向后回拉之際,臂部和背部的肌群得以休整性放松,待兩拳繼續上抬時,背部肌群再度收縮;此動不停,在兩拳不斷向前下方搖動的同時,依然完成力量由背部向兩臂的傳導作用。如此反復練習。
最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以上三種檢驗性試力,在其將后背肌群收縮之力向臂部傳導的瞬間,若能使動作的速度驟然加快,即是極好的發力過程;此外,根據左右螺旋、擠壓彈簧或搖轆轤的動作特征,這些動作又可作為極強的技擊性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