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劉景標
布魯納說過:掌握事物的結構,就是允許以許多別的東西與它有意義地聯系起來的方式去理解它。兒童從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就演繹著一個個故事,故事就是鏈接知識最好的媒介。優秀的故事既是人與人溝通的基礎,又可以深度激發人的興趣和潛能。
故事和它的同域知識是一個有機整體,數學因其本身嚴密而系統的結構更離不開故事。數學故事將數學學科知識與兒童的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兒童對故事里的數學現象充滿興趣,就會引發他們思考數學知識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在有效的數學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故事的形式承載對小學生而言比較抽象的數學語言、符號、模型、圖式等,從而引導他們對數學問題、數學原理、數學規律等進行表達,使他們能夠從數學故事中獲取積累知識、掌握方法和內化知識的能力。
數學深度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中,高度投入、高階認知參與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基于小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發展水平及其認知和生活經驗,筆者認為,在數學教學中引入數學故事有助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首先,數學故事有助于促進新舊知識的深度鏈接。兒童可以在故事中把握知識結構,發現知識本質,體驗獲取知識的喜悅,并將新知識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實現新舊知識的鏈接。其次,數學故事能滿足兒童自主探究的內在需求。數學故事有助于調動兒童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探究、主動解決問題,促進兒童親歷知識的再創造過程,有利于滿足兒童自主探究、展示自我的內在需求,真正實現兒童的內在生長與自主學習。再次,數學故事有助于兒童實現數學深度思維。數學故事有知識的因果邏輯,兒童可以借助故事深度探索問題解決的思路,實現思維方式的轉變。兒童的認知結構中既有結構性知識,又有大量的非結構性經驗背景,運用數學故事可以使兒童學習的數學同域知識更具深度。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往往又以故事的形式呈現。因此,我們可以把兒童拉入故事,讓他們面對的數學貼近他們的生活。
1.合理提煉生活中的數學故事。
在數學教學中引入合適的數學故事有助于兒童建構知識。把這些數學故事還原于現實生活,可以發現,其中既有生活的痕跡也承載著人們探究過程中的聰明才智。如學習“小數的基本性質”以后,一個學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今天,我去超市買筆袋。貨架上的筆袋真是琳瑯滿目!我一邊挑款式,一邊看價格。咦?怎么會有4.00元的筆袋?4.00元不就是4元嗎?為什么不根據小數的性質直接去掉兩個0,變成4元呢?……哦,原來它們的計數單位不一樣啊!
深度學習注重情境的創設與利用,購物故事中把4元用4.00元的方式表示,是多此一舉嗎?兒童在購物過程中,既體驗到購物的樂趣,又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理性的知識,還聯想到小數的基本性質,自然而然理解了數學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的意義。兒童在理解計數單位意義的過程中,豐富了認知結構。
2.合情選擇數學發展過程中的故事。
數學史揭示了數學知識的現實源頭和具體應用,它是兒童學習數學知識的途徑之一,既能引導兒童體會數學思維過程,還能營造數學學習氛圍,激發兒童的數學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如學習“除法”之前,可以讓學生收集關于除號的數學故事。課堂上,學生這樣交流“除號的來歷”:
……來布尼茲主張用“∶”作為除號,和當時的“∶”(比號)無法區分。至于為什么要用“÷”作為除號則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該符號代表除法以分數的形式來表示,“-”的上方和下方各加“·”,分別代表分子和分母;另一種說法是,不以分數表示時,橫線上下的“·”是用來與“-”區別的符號。
除號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進程。兒童在收集除號的來歷相關資料時,就會發現“÷”是目前最完美的除號,同時對加、減、乘、除符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搜集這些故事時,兒童在體驗人類歷史文化創生的過程中發現了知識、學習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促進了他們的深度思考和深度學習。
3.恰當還原數學故事的過程。
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遠比演示文稿中的一組數據更有說服力。在數學教學中,可以讓兒童在閱讀故事的過程中將數學知識表述出來。如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時,可以出示“貸款1美元”的故事:
一個衣冠楚楚的猶太人走進紐約一間銀行的大廳,他看了看銀行金庫保險箱的租用價格后,略一躊躇,就徑直去了貸款部。貸款部經理熱情地接待了他。猶太人問:“請問貴行在貸款數額上有什么限制?”“只要有擔保,借多借少都可以。”“好!我就向貴行借貸一美元。”說著,猶太人從豪華的皮包中拿出了一堆總額達50萬美元的股票、國債作為貸款1美元的抵押。“謝謝!一年后您歸還1美元本金,另加6美分利息,我們就把這些票證還給您。”貸款部經理熱情地為客人辦好了各項手續。一直在旁邊冷眼旁觀的銀行行長怎么也不明白擁有50萬美元的人為什么需要貸款1美元,他滿腹狐疑地追上猶太人,希望能解開心中的疑團……
貸1美元,一年只有6美分的利息,而他那些價值50萬美元的票證如果要租金庫保存則租金昂貴,猶太人選擇將它們以擔保的形式寄存在銀行。聰明的猶太人利用逆向思維,把原先存錢的思路變成了借錢的思路,將保存品變成了抵押品,如此,就可以付出很少,但同樣可以達到讓銀行來保管票證的目的。通過這個故事,兒童的內在學習動機自然激發出來了,其學習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這是深度學習的基礎。
兒童學習數學不是簡單地獲取知識,而是經歷數學知識的再創造過程,是在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去接納和解釋新知識。
1.帶領兒童經歷質疑過程,敢于提問題。
數學故事可以讓數學知識恢復到其產生時的鮮活狀態,并引領兒童用自己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去經歷、體驗人類創造數學知識的過程,進而提出問題。如學習“體積和容積”時,可以出示數學故事“神奇的水缸”:
烈日當空,一群小猴和一群山羊熱得滿頭大汗。突然,它們發現遠處有兩個裝滿水的水缸。小猴們動作快,立刻占據了大水缸,小羊們只得圍住了小水缸。小猴和小羊用同樣大的碗舀水。小猴們舀了十多碗缸中就沒水了,可小羊們舀了二十幾碗還沒舀完……小猴們百思不得其解。
學生的認知平衡被打破了,探究規律的渴望激勵他們深度投入學習。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提出:大水缸里的水一定多嗎?是什么原因導致小羊舀的水比小猴多那么多碗?大小水缸的材質一樣嗎?……經過思考交流,他們想到水缸壁有薄有厚,大水缸壁特別厚,進而想到容量和體積的關系——體積大,容積不一定大,兒童的辨別能力和判斷能力得以提升。
2.引導兒童篩選方法,勇于去嘗試。
教師應注重引導兒童思考數學故事中的哪些問題是關乎知識本質的,這也是兒童應有的能力素養之一。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原味故事—建立模型—應用拓展”的敘述方式。如復習“量的計量”時,可以出示“穿越度量”的故事:
……大流士一世說:“以我的一拃作為測量單位。”秦始皇說:“以我的一捧作為單位分發獎勵。”超日王說:“以我的手掌大小作為標準。”幾個穿越的君主吵得不可開交。
長度、面積、體積單位原來還可以這樣比較,兒童學習的自主性被調動起來了,他們通過觀察、分析建立起單位模型:長度一條線,面積一大片,體積是面摞起來。他們還開玩笑地說:誰把體積單位看成面積單位,就把對方變成一張相片貼到教室墻面上;誰把面積看成長度單位,就把對方撕成一條條當簾子掛教室窗戶上。兒童借助已有的經驗對知識進行積極建構,形成知識網絡體系,促進了深度學習。
3.引領兒童經歷回溯過程,善于動手做。
兒童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數學故事時,會經歷公理化、形式化、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返回生活世界的過程,他們會把數學知識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相聯系,進而同化數學知識。如教學“大樹的測量”時,可以出示數學故事“用拐杖測金字塔的高度”:
雄偉壯觀的古埃及金字塔到底有多高?沒有足夠長的尺子怎么測量呢?古希臘數學家泰勒斯僅僅用了一根普通的拐杖就測量出來了。在一塊遠離金字塔的空地上,泰勒斯把拐杖朝天空扔去,等拐杖落下后正好垂直插在地上……
豐富的數學信息很容易調動兒童的思維,也給他們帶來不少問題: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求金字塔的高度嗎?這樣計算準確嗎?其中的道理是什么?還有其他方法嗎?接著,他們來到操場上,小組之間合作,借助鉛筆、直尺、書本、拖把、掃帚等工具,測量出了旗桿的高度。就這樣,兒童在動手實踐中真正實現了深度學習。
1.營造空間,引導兒童深度體驗。
兒童生活在一個個故事中,教師如果能把握數學故事與兒童數學經驗之間的平衡點,將有助于培養兒童的數學思維。如教學“用數對確定位置”,可以出示“小鴨旅行”的故事:
小鴨從家出發向右走了5步,接著又向上走了2步,你能用數學知識來表示小鴨的位置嗎?出發點不同又如何表示?……小鴨組團戲水時一會兒鉆出水面,一會兒又鉆到水底下……
在“小鴨旅行”的故事中,學生體會到小鴨的位置和數對之間是一一對應的,如數對(2,5)和(5,2)表示的位置是完全不一樣的,每到一個位置都對應著唯一的一個數對,每一個數對也對應著唯一位置。尤其是學到數對(-2,2)這一知識點時,直接拓展到第二象限,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強調要和初中的相關知識相連接。這樣聯系實際步步深化,從而突破學習“瓶頸”,在實踐中促進了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等的深度整合。
2.緊扣生活,引領兒童主動建構學習。
數學追求理性,也充滿美感。一旦把生活故事和數學結合起來,兒童的數學思維場就會開啟,深度學習就能得以持續。如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時,出示數學故事“真假分數的斗爭”:

有學生說:可以把分母看成母親,分子看成兒子,母親和兒子一樣大,或者比兒子小,這可能嗎?這一定是假分數。這種有趣的數學思維立刻吸引了其他學生,使他們輕松地理解了假分數真分數和真分數的區別。這樣的體驗和反思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的提升,使他們完成了學習的主動構建。
3.互動生成,引發兒童深度思考。
兒童閱讀數學故事的過程也是他們組織數學學習素材的過程,他們可以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數學知識進行解釋。在接受這些知識的過程中,他們的思維得以觸動,從而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度的、創造性的理解。如教學“角”時,可以出示數學故事“角的來歷”:
小圓點是天空中最快樂的成員。可是,有一天它和太陽公公玩時,一不小心從天空中摔了下來,還把太陽公公的兩根胡須扯了下來。“這可怎么辦呢?”小圓點對躺在地上的兩根胡須說……
如此形象地引導低年級學生認識角,還有哪個學生會不知道角的要素呢?尖尖的地方即圓點所在之處叫作角的頂點,從角的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叫作角的邊。接著,引導兒童在畫角的過程中明白:角的大小和兩條射線張開的角度有關,和它們的長短無關。故事把符號化的知識打開,將靜態的知識激活,讓學生全身心地體會知識本身蘊含的豐富內涵,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發展。
綜上所述,教師要守護兒童對知識的好奇心,讓兒童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故事相互碰撞,從而促進他們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