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王群殿,于濤,袁云華,李凱,王健
(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醫院 骨科,上海 201299)
拇指的功能占全手功能40%,拇指缺損后對手的功能產生嚴重影響,應對拇指缺損進行再造[1-5]。游離甲瓣聯合第2趾骨復合組織瓣再造拇指,使再造拇指得到良好的功能和美觀的外形。為了尋求更好的外觀與功能,我們對第2趾骨進行改良,本文對2012年1月-2018年6月采用游離甲瓣聯合改良或未改良第2趾骨復合組織瓣再造拇指17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比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組17例,男14例,女3例;年齡20~46歲,平均34.4歲。按照是否對第2趾骨進行改良分為兩組,游離甲瓣聯合改良第2趾骨復合組織瓣再造拇指(改良組)8例,男7例,女1例;年齡20~45歲,平均33.8歲;致傷原因:機器絞傷6例,重物壓砸傷2例;缺損程度:Ⅲ度缺損5例,Ⅳ度缺損2例,Ⅴ度缺損1例;均為擇期手術。游離甲瓣聯合未改良第2趾骨復合組織瓣再造拇指(傳統組)9例,男7例,女2例;年齡23~46歲,平均35歲;致傷原因:機器絞傷7例,重物壓砸傷1例,擠壓傷1例;缺損程度:Ⅲ度缺損4例,Ⅳ度缺損3例,Ⅴ度缺損2例;均為擇期手術。兩組性別、年齡、致傷原因、缺損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患者取仰臥位,下肢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上肢采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或采用全身麻醉,上氣囊止血帶后常規消毒鋪巾。受區處理:處理拇指或第1掌骨殘端,切開皮膚并暴露殘端,尋找拇長伸肌腱、拇長屈肌腱、拇指掌側固有動脈、拇指固有神經標記并備用。供區處理:根據患者拇指及皮膚缺損情況設計皮瓣大小并標記皮膚切口,首先切取甲瓣,在足背及第1、2趾蹼間切開皮膚,仔細顯露皮下淺靜脈、足背動脈、跖背動脈及伴行的腓深神經,找到趾腓側趾底動脈和第2趾脛側趾底動脈,按照標記線仔細分離甲瓣至第1、2趾趾背動脈分叉處,使僅剩血管神經束與近端相連;然后切取第2趾骨復合組織瓣,在第2趾脛側方切開皮膚,暴露血管神經束加以保護并將其包含在皮瓣內,向近端游離至第1、2趾趾背動脈分叉處。
改良組術中咬除第2趾末節趾骨或部分趾骨,需要去除整個末節趾骨的咬除關節面,趾伸肌腱與趾屈肌腱于遠端縫合固定于趾骨遠端;去除末節部分趾骨的病例,不需要處理屈伸肌腱。傳統組不處理末節趾骨。根據受區需要切取第2趾趾長伸肌腱、趾深屈肌腱、趾固有神經及適當長度的跖骨,觀察甲瓣及第2趾骨復合組織瓣血供情況,血供良好后斷蒂,適當游離血管蒂的長度,以便使甲瓣包繞第2趾骨復合組織瓣后不影響血運,組成供移植的組合拇指,組合甲瓣及第2趾骨復合組織瓣,克氏針固定備用;第2趾趾甲瓣包裹趾供區創面趾趾骨,如果足背有皮膚缺損創面,取皮植皮處理甲瓣與第2趾骨復合組織瓣移植處理:將新組合的拇指與受區拇指或第1掌骨殘端用克氏針固定,縫合伸肌腱及屈肌腱,以9/0無創縫合線在顯微鏡下吻合足背動脈與橈動脈近端,吻合足背靜脈與鼻煙窩處頭靜脈及局部指背靜脈近端,接合指固有神經,顯微鏡下接合動脈、靜脈及神經,動脈、靜脈比例至少為1:2,放置皮片引流,關閉傷口。
術后石膏托固定,患肢制動,臥床休息1周,禁煙,局部烤燈保暖,常規給予抗感染、抗凝、抗痙攣對癥治療,嚴密觀察拇指的血供情況。術后2周拆線,術后3周指導拇指主動及被動功能康復訓練,術后4周拆除石膏外固定,術后4~8周根據X線片情況拔除克氏針,進行系統的主動及被動功能康復訓練。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獨立樣本采用t檢驗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Fisher精確檢驗分析,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17例組合再造拇指均成活,過程中無1例發生血管危象。本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24個月,平均12個月。兩組患者再造拇指外形與健側拇指相近,改良組外觀滿意度(94.4±5.6)分,傳統組為(90.6±6.3)分,兩組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改良組(圖1-4)外形更美觀,特別是第2趾較長的患者,經過改良方法后外形比較滿意。兩組再造拇指對掌、對指功能良好,感覺恢復良好,改良組掌指關節活動度30°~60°,指腹兩點辨別覺0.6~1.0 cm;傳統組掌指關節活動度30°~50°,指腹兩點辨別覺0.5~1.0 cm,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供足功能及外形均恢復理想,步行無明顯疼痛及跛行,無皮膚破潰。按照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部分功能評定試用標準[6]評定:改良組優6例,良2例;傳統組優6例,良3例。兩組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拇指缺損是臨床上常見的手外傷之一,再造拇指的功能與外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拇指缺損有多種再造方法,游離第2趾移植再造拇指缺損是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術式,功能和感覺恢復最佳,對足的功能及外觀影響不大,缺點是由于第2趾與拇指的外觀差異較大,故常導致再造拇指畸形的外觀,如外形較細小、指甲小,目前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因此,再造拇指需要遵循功能與外觀并重的原則,而且對供區影響相對較小的方法,一直是我們追求的目標。1966年楊東岳等[7]首創了第2足趾移植再造拇指術式。1980年Morrison等[8]發表應用甲皮瓣聯合髂骨植骨的方法再造拇指,雖外形美觀,但是無關節活動,而且后期出現骨吸收、再次骨折等問題。近年來許多學者報道[4,9]甲皮瓣聯合第2足趾移植再造缺損拇指,再造后的拇指形態、大小接近正常拇指,同時避免了游離第2足趾移植再造拇指出現的畸形外觀的問題,功能恢復滿意。應用游離甲瓣聯合第2趾骨復合組織瓣再造拇指,可使再造拇指得到良好的功能和美好的外形,且可顯著減少對足部供區造成的影響。我們早期對拇指缺損病例采用游離第2趾移植再造缺損拇指,術后雖可恢復較好的功能,但再造拇指外形欠佳,患者外觀滿意度下降。本組17例拇指缺損病例應用游離甲瓣聯合第2趾骨復合組織瓣再造拇指,術后對患者日常的行走和跑步功能無明顯影響,保留了供區良好的運動功能,再造拇指亦有良好的功能與美觀的外形,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

圖1 術前

圖2 皮瓣設計

圖3 術中復合組織瓣切取

圖4 術后供受區外觀
通過臨床研究,我們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為使手術成功,手術時需注意以下幾點:⑴術前根據拇指缺損情況及健側拇指外形特點,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嚴格遵循“缺多少補多少”的原則,合理設計甲瓣與第2趾骨復合組織瓣切取范圍。⑵手術操作精細,避免過度牽拉供區血管,切取供區血管蒂時要盡量保留一定的長度,防止移植時長度不足,注意防止血管蒂的扭轉,同時需要考慮血管蒂周圍軟組織覆蓋的問題,需要預留充足的皮條利于組織移植覆蓋。⑶組織瓣切取時注意保護供區趾創面,保留腱周組織,有利于第2趾的剔骨趾甲皮瓣的成活;有時甲瓣切取過大會導致第2趾的剔骨趾甲皮瓣無法完全覆蓋趾取甲皮瓣后的供區,此時不可盲目強行縫合皮瓣,防止張力過大導致第2趾的剔骨趾甲皮瓣的壞死,無張力縫合后殘留創面用游離植皮覆蓋。⑷術中注意供區攜帶神經移植,與受區神經盡量多接合,提高再造拇指感覺的恢復,利于提高生活質量及防止骨關節炎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