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一鳴,劉宏君,顧加祥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 手足顯微外科,江蘇 揚州 225000)
手指末節具有豐富的感覺末梢,是手指最重要的感覺部位,同時具有指甲等結構,對拿捏以及外觀有著重要作用。因此一旦發生離斷或缺損,對外觀和功能均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對于甲弧影以遠的指尖離斷而言,重建血運的再植技術仍然是最優的選擇。但解剖學因素、醫生的技術水平、軟組織的條件等多種因素制約著離斷指尖的成活。2015年9月-2017年6月,我們對15例18指因血管缺損等原因無法行血管吻合的甲弧影以遠的指尖離斷,根據齊江明等[1]的再植方法并加以改進,采用去表皮后,原位縫合,不行克氏針固定,腹部包埋治療,結果均成活,并獲得滿意的外觀和功能,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9月-2017年6月收治的15例18指甲弧影以遠離斷傷,均由于各種原因無法行血管吻合。其中男9例10指,女6例8指;年齡25~56歲,平均41歲。其中切割傷8例9指,擠壓傷3例4指,沖砸傷3例5指。拇指2指,示指9指,中指6指,環指1指。受傷時間1~6 h,平均2.3 h。本組經清創后,均無法行血管吻合術。
分為急診手術與Ⅱ期手術兩部分。
急診手術:采用局部麻醉。2%利多卡因指根部局部麻醉,徹底消毒后,指根部綁橡皮條止血,對離斷指體予雙氧水、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后,0.02%洗必泰醇浸泡5 min,在顯微鏡下清創,探查血管神經并標記。如因血管缺損,或遠端抽脫無法找到等原因致無法行血管吻合,則予以去除離斷指體表皮腹部包埋。用手術刀將離斷指體表皮層削除,直至暗紫色的真皮層,去除甲板,適當修整骨折斷端,以9/0或10/0普利林縫線縫合能找到的指神經分支,以4/0普利林縫線將斷指疏松原位縫合,不做克氏針固定。在同側腹部行局部麻醉,做稍寬于斷指橫徑的切口達皮下脂肪層,鈍性分離皮下脂肪,以能容納離斷指體為準。再以4/0普利林縫線將斷指近端2 mm處與腹部皮緣縫合。
Ⅱ期手術:急診手術后3周,局部麻醉后,拆除縫線,將離斷指體從腹部皮下脂肪間隙取出,見表面大量肉芽組織覆蓋,以周圍殘留表皮為參照,適當修整多余的肉芽組織,再以燒傷膏美寶涂抹,保持斷指的濕潤,不包裹紗布,每2日換藥一次,必要時再次修整肉芽組織。縫合腹部傷口。
術后常規行抗感染、活血治療。患肢肩、肘、腕關節行功能康復訓練等處理。
術后15例18指再植指體均成活,2例在取出時部分軟組織壞死,經換藥,瘢痕化愈合。再植指體取出后,經換藥,約在4周時全部上皮化。1例女性患者因指體部分萎縮,對外形不滿意,余患者均滿意。半年后兩點辨別覺為6~14 mm,平均8 mm。DASH評分35~46分,平均38分。按照中華醫學會上肢部分功能評定試用標準[2],優9例,良5例,可1例。
典型病例:患者 男,39歲,因纜繩絞傷2 h急診入院。體格檢查:左示指自橈側甲中段斜行至尺側甲遠端完全離斷,可見骨外露,軟組織碾挫嚴重。術中清創后顯微鏡下無法找到橈側指動脈遠端分支,征得患者同意后,行去表皮腹部包埋。術后3周從腹部取出斷指,見斷指成活良好,隨防3個月,外形接近正常,功能良好(圖1-8)。
手是日常生活工作中最常使用的器官,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甲弧影以遠的指尖離斷在急診中較為常見,常見于切割、擠壓、壓砸等情況。治療方法較多,如殘端修整、原位縫合、吻合血管的再植術、皮瓣修復術,及末節再造術。殘端修整是一種簡單實用的方法,但是指體短縮,外觀變差,對于很多人而言,尤其是女性患者不能接受。皮瓣修復雖然能保證近端不會再短縮,但也存在外觀差、損傷大、皮瓣感覺恢復差等缺點。有學者認為,對于指尖離斷,若條件較好,平面整齊,原位縫合的成功率可達60%以上[3],但在實際臨床中往往不盡如人意,伴有末節軟組織碾挫擠壓的離斷,再植成功率極低。通過顯微外科技術重建血運仍然是目前最佳的治療方法,但是技術難度要求高,對離斷指體的條件同樣要求較高。指再造是對再植失敗的重要補救方法,但要失去部分腳趾,對技術要求高,且有一定的失敗率。

圖1 左示指離斷術前

圖2 去除皮膚表皮至真皮層

圖3 腹部包埋

圖4 3周取出術后


圖5,6 術后3個月外觀


圖7,8 術后3個月屈伸功能
對于無法行血管吻合的指尖離斷傷而言,國內外學者采用了多種方法嘗試。有些學者認為,甲弧影以遠的離斷傷,如果條件較差,可去除遠端骨以及皮下組織,加壓包扎,可提高離斷指體的存活[4]。更有學者在此基礎上改良擴大髓腔,認為髓腔通暢持續有血液滲出,對末端存活有著重要的影響[5,6]。上述方式雖然能夠成活,但損失了遠端指骨,外觀同樣讓人不能滿意。有些學者在此基礎上嘗試保留指骨,Ⅰ期去除離斷指體的部分軟組織,行皮瓣修復[5]。但因對手指的創傷大、皮瓣外形臃腫等因素,制約著臨床應用。王斌等[7]在國內首次報道了皮下包埋法治療末節離斷,眾多學者在此技術上實施了改良并取得滿意的效果[1,8,9]。
指雙側固有動脈在指深屈肌腱止點以遠形成遠側掌橫弓,并發出分支,末節指背靜脈在甲根以近匯成末端靜脈,僅有指腹或偏尺側有掌側靜脈,且外徑較細。根據此特點,Tamai分區法將指尖離斷分為2區,Ⅰ區:甲弧影(甲基質)至指端;Ⅱ區:遠指間關節至甲弧影(甲基質)[10]。本組全部屬于Ⅰ區。結合以上的各種方式并加以改良,我們采用了去表皮腹部包埋的方法來治療,為甲弧影以遠的離斷傷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手術方法。
斷指早期的成活,可以通過腹部的血漿和滲透液交換,以及指骨髓腔血液的滲透實施營養供給。類似腹部皮下寄養,保證離斷指體的成活,繼而形成毛細血管網與近端爬行后逐漸建立血運。當3周后取出時,表面伴有不同程度的肉芽組織生長,術后隨訪3個月,均能全部上皮化。以往的文獻中[1,8,9],通常采用骨折復位克氏針固定,在手掌或前臂或腹部包埋以保證斷指的成活。我們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良:首先,不推薦使用克氏針進行固定,對于甲弧影以遠的離斷,克氏針固定需求并不是特別高。克氏針不跨遠指間關節固定,術后3周左右容易松動滑脫;越過關節固定,容易發生關節僵硬等情況。長時間克氏針內固定,增加了針道感染的可能性。雖然無克氏針固定,存在著骨折不愈合的風險,但從術后的隨訪發現,未出現拿捏疼痛不適的情況。其次,以離斷面近端2 mm與腹部皮緣縫合替代了原手術中遠指間關節面與腹部皮緣縫合。我們認為沒有必要容納過多的軟組織,還增加了感染以及關節僵硬的可能。考慮到同側腹部包埋能夠在術后更好地進行肩肘的功能康復訓練,我們采用同側腹部包埋來代替對側腹部包埋。本組收治的15例中,有2例在Ⅱ期手術時部分軟組織發生壞死,不排除指體過大或軟組織擠壓嚴重的可能,但經過換藥后,均瘢痕化愈合。在術后半年的隨訪中發現,是否縫合神經,對兩點辨別覺的影響不大。
手術的目的是恢復外觀和功能,所以術后的康復與手術同樣重要。很多患者因不能及時行功能康復訓練,致使肌腱關節囊等粘連,關節僵硬時有發生。根據文獻報道,推薦術后第1天即開始肩肘關節功能訓練,待Ⅱ期手術后,可從指間關節的被動活動開始,逐漸過渡到指間關節主動活動,本組患者3個月后關節活動均無不良影響。
此術式方便可靠,適合基層醫院開展,但同時也存在著不足,本組有2例在Ⅱ期手術時發現部分軟組織壞死,經換藥瘢痕化愈合。其原因可能與指體過大有關,2例離斷處均達甲弧影附近。多大的離斷指體通過腹部包埋能夠成活,國內外尚無明確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