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衛,丁小珩,伍豫軍,劉乾明,程小強,吳建軍
(1.內江市中醫醫院 手足外科,四川 內江 641000;2.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70醫院 手外3科,山東 青島 266071)
錘狀指又名棒球指,分為單純伸肌腱止點撕脫及伴撕脫骨折塊兩類。Wehbe和 Schneider按損傷程度將帶有撕脫骨折塊的錘狀指分為三型,每個分型又分為三個亞型,并建議ⅡB和ⅡC型行手術治療。2014年3月-2016年7月,本組根據損傷機制和特點設計使用新型拉力鋼絲法治療ⅡB和ⅡC型錘狀指,臨床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本組18例,男8例,女10例;年齡18~49歲,平均(33.3±9.9)歲。根據 Wehbe-Schneider 分型[1]:ⅡB型15例,ⅡC型9例,均為閉合性損傷。受傷至手術時間為1~16個月,平均(4.0±3.9)個月。
患指遠指間關節背側取“S”或“Y”形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暴露伸肌腱止點損傷部位。對撕脫骨塊復位后于該骨塊附著伸肌腱兩側用7號針頭打孔預備,并將18號長度的細鋼絲線兩端由指背側向指腹側從預備的小孔中穿出并拉緊,以直徑1 mm的克氏針縱行固定患指遠指間關節于過伸位,并將穿出的鋼絲拉緊后懸掛固定于折彎帶橡皮塞的克氏針末端上(圖1)。術后2周傷口拆線,6周左右拆除遠指間關節內固定鋼針并逐漸進行功能康復訓練。

圖1 手術示意圖
本組18例均獲得4~10個月隨訪,平均(6.9±2.3)個月。遠指間關節屈曲角度為60°~90°,平均(72.2°±8.3°),最終遠指間伸直丟失角度為5°。根據Crawford功能評價標準,優:遠指間關節完全的屈伸活動范圍,無痛;良:完全屈曲活動,無痛,遠指間關節伸直丟失角度為0°~10°;可:輕度屈曲丟失,無痛,伸直丟失角度10°~25°;差:屈曲活動障礙,持續疼痛。本組優13例,良4例,可1例。僅1例存在指甲畸形,余未出現其他并發癥。所有患者克氏針及鋼絲固定良好,針孔無感染、斷裂。
典型病例:患者 男,39歲,右中指遠側指間關節外傷后錘狀指畸形1個月。行抽出鋼絲伸肌腱止點重建治療,術后6周拔除克氏針,行遠側指間關節功能訓練,患指功能按Crawford評定為優(圖2-7)。
手指伸肌腱在末節指骨止點附近與關節囊結合,遠側指間關節伸直時,由于屈曲方向的暴力作用常出現肌腱止點的指骨基底部骨折或Ⅰ區伸肌腱的斷裂,損傷后表現為錘狀指,手指末節無法主動伸直,屈曲畸形[2]。目前,手術治療主要有切開復位內固定及閉合復位內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主要有改良鋼絲抽出縫合法、克氏針固定法及AO微型鉤板治療[3-6]。另外,功能訓練時,拔除克氏針后即行主動伸遠側指間關節以及被動屈曲訓練,被動屈曲訓練時應保持掌指關節及近側指間關節伸直,以防止肌腱止點再次斷裂[7]。手指末節壓砸傷、挫傷、電鋸傷、末節止點小塊撕脫骨折或單純止點撕脫而形成的錘狀指;閉合性Ⅰ區伸肌腱損傷或伴基底小塊撕脫性骨折,經傳統外固定術6~8周后無法糾正出現的錘狀指畸形;同時均伴有肌腱缺損為本術式的適應證[8]。
目前國內有用雙微型骨錨重建修復指伸肌腱止點[9],但與抽出鋼絲法相比,無論手術時間、復雜程度以及手術費用,后者均占明顯優勢。但筆者進行此類手術數量較少,相關問題發現及研究并不完善,該手術更遠期療效還有待觀察。

圖2 術前

圖3 術前X線片

圖4 術后

圖5 術后X線片

圖6 術后6周

圖7 術后6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