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賓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1中心醫院 骨三科,河南 焦作 454000)
兒童肱骨干骨折多為單一閉合性骨折,常采用非手術方法治療,傳統治療手段包括“U”形石膏、手法復位后行小夾板固定及懸垂石膏固定等[1]。但上述方法存在固定不牢固的缺點,固定后容易再次發生移位,導致多次復位,增加患兒痛苦,并且神經肌肉損傷發生率增加,術后垂腕橈神經損傷、骨折端移位肘肩關節功能障礙等并發癥增加[2]。本研究采用中醫正骨手法對肱骨干骨折患兒進行閉合復位,復位后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既能發揮中醫正骨手法的優點,又可通過微創手術固定骨折端,并且不影響肘關節、肩關節早期功能訓練。2015年3月-2018年6月,我科采用手法復位聯合外固定治療兒童肱骨干骨折48例,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齡4~14歲,平均(8.4±2.6)歲;病程為 3 h~5 d,平均(2.8±2.1)d;其中肱骨中上段骨折12例,中段骨折22例,下段骨折14例。骨折類型:橫斷形23例,長斜形14例,螺旋形11例。其中14例為經手法復位石膏固定后出現再移位,7例伴有軟組織損傷,9例為骨折端移位較大的不穩定性肱骨骨折;所有入選患兒均在骨折后2~5 d進行手術。
納入標準:⑴經影像學確診符合《中醫骨傷學》[3]關于新發生肱骨干骨折的診斷標準;⑵年齡4~14歲;⑶肱骨干骨折時間≤5 d;⑷損傷類型為閉合性骨折,未出現橈神經損傷;⑸患兒家屬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⑴骨折時間大于5 d;⑵患兒骨折端存在嵌插軟組織,并且手法不能進行松解;⑶合并軟組織缺損、感染及開放性股骨干骨折;⑷前臂多段骨折,并且伴神經血管損傷。
1.3.1 手法復位
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選擇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或全身麻醉,取仰臥位,麻醉成功后進行操作。助手采用寬繃帶穿過患兒患側腋下向上進行反牽引,另一助手緊握患側肢體腕關節上5.0~10.0 cm處,順勢向關節遠端緩慢牽拉,并且逐漸做外展,角度為35°~40°。在C型臂X線機下顯示骨折端重疊移位糾正完全后,再根據不同骨折的移位情況進行復位。
肱骨干上段骨折:在持續牽引的情況下,進行牽拉、推擠、提按復位手法,操作者立于患側,背向患兒頭部,以雙手拇指向內推遠折端,其余四指向外拉近折端,先對側方移位進行矯正,矯正完全后,再采用提按法對前后移位進行矯正。在手法復位肱骨上段骨折時,如果骨折類型為螺旋形骨折,在手法復位過程中,施以旋轉的力量促使其復位;如果為粉碎性骨折,進行屈肘、旋臂、牽拉、推擠、提按手法復位。具體操作步驟為:患兒取仰臥位,助手固定患側上臂上段,另一助手握患兒腕關節,使前臂高度旋前,肘關節屈曲成90°,另一助手雙手緊握患兒肘部向遠端緩慢牽拉,某些患兒采用此法可復位;若仍存在復位不良,再采用推擠提按手法使殘留移位得以糾正,此操作的要點為前臂高度旋前及屈肘。復位成功后,如果前臂中立、伸肘或旋后,骨折端出現向外突出,高度懷疑已經出現骨碎片分離[4]。
肱骨干中段骨折:骨折類型多為橫斷形、短斜形骨折,手法復位良好,采用牽拉、推擠、提按手法可以順利復位。但如果骨折出現背向槎骨折,在手法復位時要進行回旋撥槎手法,具體步驟為:患者取仰臥位,一助手緊握患側上臂上段,另一助手固定前臂,操作者立于患側,一手緊握患側近折端,另一手固定肱骨髁部,向內側、外側旋轉遠折端,在接近對側時,助手緩慢牽拉前臂遠端,與此同時,操作時進行推擠、提按折端使其順利復位。
肱骨干下段骨折:患者取仰臥位,患側屈肘,采用牽拉、推擠、提按復位手法,助手緊握患側上臂上段,一助手固定肱骨內外上髁部,使肘關節屈曲90°。操作者立于患側,在持續牽拉的情況下,于前臂外側采用兩拇指向內按壓近折端,其余四指于前臂內側向外提扳,于此同時,助手進行前臂的旋前,可以復位完全。
1.3.2 外固定架固定方法
復位成功后,由助手在患側維持體位,然后常規消毒、鋪巾,根據骨折位置及特征,選擇恰當的穿刺點,確定進針點以后,在進針點開0.5 cm左右的小切口,在骨折遠端后外側和近端前外側打入4枚螺紋針,確保螺紋針貫通骨干且針尖穿出皮質1.0~2.0 mm,不能將螺紋針打入骨骺生長板,逐一檢查后,進行透視,見復位滿意后,進行排夾固定,萬向接頭固定連接桿,全程在X線監視下進行。
術后24 h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將患肢前臂懸吊于胸前,術后第2天進行X線片檢查,以確定手術效果,第3天逐步進行握拳功能訓練,2周進行肩關節、肘關節功能訓練,出院后定期復查,外固定3~4周,根據肱骨干骨折愈合情況拆除外固定架。
對肱骨干骨折術后患兒進行隨訪,隨訪時間為3個月,分別在術后第2天、術后1個月、2個月、3個月進行肱骨正側位X線片檢查。觀察記錄患兒骨折的愈合情況。采用肘關節功能HSS量表評分[5]和肩關節功能Neer量表評分[6]對患兒臨床療效進行評價。肘關節HSS評分包括疼痛評分、功能活動評分,總分為100分,<60分為較差,60~79分為一般,80~89分為良好,90~100分為優秀;肩關節功能Neer量表評分包括疼痛評分、活動功能評分、活動度評分及解剖復位評分等方面,總分為100分,<60分為較差,60~79分為一般,80~89分為良好,90~100分為優秀。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48例肱骨干骨折患兒復位后X線檢查顯示:功能對位29例,解剖對位19例。48例均成功獲得隨訪。所有患兒骨折Ⅰ期愈合時間為2~3個月,平均2.8個月。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患兒肘關節HHS量表總評分比較,功能、疼痛及總評分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治療前后患兒肩關節Neer量表評分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表 2)。
臨床上,兒童肱骨干骨折時有發生,肱骨干骨折后,骨折兩端均鄰近關節,難以固定牢靠,骨折愈合過程中,隨著骨折纖維愈合疼痛逐漸減輕,患兒活潑好動,容易再次出現骨折端移位[7]。結合兒童上臂骨折的特征,尋找一種穩定的固定方式是關鍵。
傳統治療兒童肱骨干骨折多采用手法復位,穩定型骨折采用“U”形石膏、小夾板固定及懸垂石膏固定等,但存在舒適性差、需反復調整、后期管理困難等缺點。切開復位聯合鋼板固定可以保證骨折端復位良好,早期能夠及時進行功能訓練,但切開復位常引起關節周圍感染、粘連、骨化、手術切口瘢痕及二次手術等缺點[8]。
表1 治療前后患兒肘關節HHS功能、疼痛及總評分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患兒肘關節HHS功能、疼痛及總評分比較(±s)
時間 功能評分 疼痛評分 總評分治療前 13.27±4.19 17.37±4.34 33.28±6.37末次隨訪 43.87±1.58 45.21±2.89 92.08±5.19 t值 4.263 4.014 8.020 P值 0.005 0.002 0.001
表2 治療前后患兒肩關節Neer量表評分比較(±s)

表2 治療前后患兒肩關節Neer量表評分比較(±s)
時間 疼痛評分 功能評分 活動度評分 解剖復位評分 總分治療前 3.35±1.02 11.28±1.86 7.86±1.21 3.02±0.82 24.62±2.77末次隨訪 31.28±2.37 28.34±1.15 23.71±1.32 8.69±0.76 89.25±2.89 t值 5.325 6.942 5.415 3.674 11.085 P值 0.001 0.002 0.001 0.004 0.000
本研究采用手法復位聯合外固定架,符合骨科生物學內固定原則(BO)。但在術中及術后恢復過程中存在多個注意事項:⑴手法復位應穩、巧,在麻醉狀態下,患兒肌肉松弛,并且肌張力較成年人小,避免用力粗暴,防止用力過大導致軟組織及骨骼損傷,避免神經血管損傷。⑵手法復位不能強求完全解剖對位,治療肱骨干骨折的原則為恢復肢體的功能,在不影響肢體功能的前提下,存在適當的斜方移位、短縮及成角畸形,不影響患兒的恢復。⑶外固定架應用特點,其優點為創傷小、簡便、固定牢固、無需二次手術及術后可早期功能康復訓練[9];但值得注意的是,外固定架僅在手法復位后穿針,不能夠采用外固定架調整復位,防止造成骨針與應面應力集中,導致術后界面松動。此外外固定架骨針需要穿過肌層,易導致針孔滲出、疼痛。在操作過程中需很好地掌握血管神經走行,避免誤傷。術后適時調整外固定架,早期進行功能訓練,根據X線片骨折愈合情況去除外固定架。
中醫正骨歷史悠久,療效確切,正骨手法注重“筋骨并重”[10],這一理念與現代醫學的微創技術具有一致性。本研究采用手法閉合復位聯合外固定架治療兒童肱骨干骨折,是傳統中醫正骨手法與微創技術的結合,發揮二者的優勢,將手術創傷盡可能的降低,又可達到治療的目的。通過對48例患兒的治療觀察,臨床效果顯著。但是對于肱骨粉碎性骨折、伴有血管神經損傷及骨折斷面嵌插軟組織等情況,不適合手法復位,應及時改用其他療法。
綜上所述,手法復位聯合外固定架治療兒童肱骨干骨折,具有固定可靠、復位效果良好、創傷小等優點,可以作為兒童肱骨干骨折的常用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