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富云
(貴州水礦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院 骨一科,貴州 六盤水 553000)
手外傷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損傷,可導致血管、肌腱、神經及骨關節等多方面的損傷[1]。外傷嚴重或者處理不當時,可能導致手活動功能障礙及一系列并發癥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近幾年,手外傷康復治療是手外傷術后功能恢復的一個研究熱點,但在術后康復治療時機方面看法不一。2017年1月-12月,我科對58例手外傷患者采用不同的康復治療時機,比較不同時期康復護理對手外傷術后手功能恢復的影響。
對我科收治的手外傷患者58例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患均具有完整的相關臨床資料。其中男27例,女31例;年齡 20~65歲,平均(38.6±7.6)歲。根據康復護理的時間段不同,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術后1~3個月)和對照組(術后4~6個月)。對照組29例,男14例,女15例;年齡22~65歲,平均(39.2±6.8)歲。病程 1~9 d,平均(2.1±3.6)d。疾病類型:砸傷12例,肌腱斷裂傷9例,撕脫傷5例,斷肢再植3例。觀察組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年齡20~63 歲,平均(36.7±7.0)歲,病程為 1~8 d,平均(2.7±3.4)d。疾病類型:砸傷11例,肌腱斷裂傷10例,撕脫傷4例,斷肢再植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二者具有可比性。
⑴符合手外傷診斷;⑵年齡20~65歲;⑶自愿參加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⑷本試驗研究向醫院倫理委員會申請并獲得批準[2]。
⑴年齡>65歲或<20歲患者;⑵患有嚴重心、腦、腎等嚴重系統性疾病,合并部位損傷,影響患者康復治療;⑶不能按照治療方案完成康復治療者。
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均予同樣的康復治療方案和延伸護理措施,觀察組在手外傷術后1~3個月開始實施,對照組在手外傷術后4~6個月開始實施。
康復治療措施:⑴運動康復訓練:手外傷術后對患者手部關節進行功能訓練,包括功能指導、主動運動、被動運動、肌力訓練、耐力訓練、關節松動術及牽拉訓練等,有助于改善術后手部的整體功能,增加關節活動度,提高肌肉耐力,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痙攣,緩解疼痛,指導患者進行靈活性和協調性的訓練,并給予外力加壓措施以促進水腫消退;⑵矯形處理:為防止手外傷患者術后出現畸形,在康復治療過程中,需要應用矯形輔助器具,包括靜止手部矯形器、自助矯形器等;⑶物理治療:采用熱敷、紅光、艾灸等物理治療措施,起到鎮痛、減輕腫脹、軟化瘢痕等作用;⑷水療:給予天然溫泉水浸泡,能夠緩解水腫、松解關節、增大關節活動度;⑸技能培訓:多進行鍵盤操作練習,以提高術后手部的靈活性,為重新回歸社會、走上新的工作崗位打下基礎。康復治療的時間設定為每天3~5 h,每周4~5 d,可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調整治療時間。
延伸護理措施:⑴健康知識教育:向患者及家屬宣教手部損傷的相關基礎知識,使其認識到康復治療在手外傷術后恢復中的重要性,提高對康復的認知水平,積極參與康復治療訓練;⑵心理干預指導: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家屬積極主動建立聯系,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調整心態,并適當給予心理疏導,避免患者處于焦慮、抑郁的狀態;⑶疼痛干預措施:手外傷術后及康復過程中經常出現疼痛,屬于正常現象,不用過度緊張,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緩解疼痛,如果疼痛劇烈,難以忍受,應查明原因,及時給予鎮痛藥物治療;同時指導患者學習緩解疼痛的技巧,自我放松,提高疼痛閾值;⑷手部體位擺放:在手外傷術后恢復過程中,患者手部應經常處于功能位,多采用小枕頭、矯形器具輔助,可有效避免關節腫脹、僵硬;存在手腫脹患者,囑其將患肢抬高,以促進血液回流,緩解軟組織水腫,防止患肢體位過低而加重腫脹;⑸患肢的觀察:對于斷肢再植術患者,需要密切觀察血液循環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在治療時、治療后3個月對兩組患者手關節主動活動度進行評價,包括患側和健側近、遠側指間關節、掌指關節活動度,總主動活動度為一側手關節所有關節活動度的總和。療效評價標準:優:手部關節活動功能正常,患側與健側手總主動活動度一致;良:患側手總主動活動度≥健側的70%;可:健側的50%≤總主動活動度<健側的70%;差:總主動活動度<健側的50%。
采用SPSS 20.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數據分析,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標準差(±s),兩組間比較運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手關節總主動活動度相比較,χ2=1.483,P=0.2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手關節主動總活動度的比較(n,%)
治療后,觀察組手關節總主動活動度明顯優于對照組,χ2=6.857,P=0.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 2)。

表2 兩組治療后手關節主動總活動度的比較(n,%)
本研究結果表明,手外傷術后恢復,早期(術后1~3個月)康復治療臨床效果較好,其恢復的優良率與規范、合理的護理方案及延伸護理措施關系密切。在制定康復護理方案時,注重患者的運動鍛煉指導,運動鍛煉可有效改善患者術后手運動功能,增加關節活動度、提高手部機體的耐力、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腫脹,并增加靈活性和協調性[3]。在矯形治療過程中,采用輔助器具防止肌肉痙攣和手部畸形;物理治療采用減輕水腫、鎮痛、軟化瘢痕的措施,可有效緩解手部麻木、疼痛等癥狀[4];采用水療的方式,可以松解手部關節、減輕腫脹[5];通過手部靈活性訓練,為回歸社會、重新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6]。
在本研究中,采用延伸護理治療措施,包括健康知識教育、心理干預指導、疼痛干預措施、手部體位擺放及手部情況觀察等措施。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學習手部骨折損傷的相關基礎治療和護理知識,使其了解康復治療護理的重要性,提高對手外傷術后康復治療的認知水平,積極參與和配合術后康復訓練[7]。心理干預方面,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家屬建立聯系,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適時給予心理疏導,調整患者的心態,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避免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等不良的心理狀態[8]。正確的體位擺放有助于血液回流,改善手部軟組織水腫,防止關節攣縮、僵硬畸形等不良反應發生,可用小枕頭將患肢抬高,稍高于心臟水平面,防止患肢長時間處于臥位下側而導致水腫[9]。對于斷肢再植患者,術后需要密切觀察手部血液循環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防止不良事件發生[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在治療時,手關節主動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3個月的康復治療,觀察組手關節主動活動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在手外傷術后手功能恢復中,早期康復治療具有明顯的優勢,能夠促進術后手功能的恢復,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所以,臨床醫護人員對早期康復治療應十分重視。
綜上所述,對于手外傷術后患者,給予早期康復治療護理,有助于術后手功能的恢復,最大限度地獲得康復的時機,減少外傷帶來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