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會云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糧食的品質以及糧食的種類也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小雜糧不僅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而且還具備獨特的味道和一些保健的功能,這使得小雜糧越來越受人們的喜愛,市場對小雜糧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為滿足市場的需求,在小雜糧的栽培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小雜糧優質豐產栽培技術的應用,不斷提升小雜糧的產量和品質。
1、小雜糧優質豐產的途徑
要想實現小雜糧優質豐產,需要注重對小雜糧優質豐產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地方政府可以聘請農業專家到小雜糧生產一線進行實地指導,大力發展蕎麥、大豆、馬鈴薯、谷子以及雜豆等栽培,從選育良種、科學施肥、田間管理、合理密植以及抗旱早播等方面來提升小雜糧的產量和品質,進而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為了進一步的提升小雜糧的產量以及小雜糧的品質,需要在小雜糧的生長過程中加強技術管理。首先,為了確保小雜糧的綠色、無污染,需要嚴格控制化學藥劑以及化肥等的用量,做好土壤養分監測以及病蟲害防治工作,盡量采取生物方法與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減少對農藥的使用量,避免產生大量的藥物殘留以及破壞生態環境,確保小雜糧的品質不會受到影響。在小雜糧的生長過程中,應結合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長特性,積極采取有針對性的技術管理措施,嚴格按照標準化的生產操作規程進行操作。其次,在小雜糧的栽培過程中,應始終秉持著規模發展、因地制宜以及適當集中的原則進行生產。要結合市場的實際需求來調整小雜糧的品種,逐步實現區域化種植。為進一步促進小雜糧優質豐產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地方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應積極構建“企業+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為提升小雜糧的經濟價值,提升農戶栽培小雜糧的經濟收益,需要加強與小雜糧加工企業的合作,通過為企業提供加工原料的方式來提升小雜糧的經濟價值,這不僅有利于農戶經濟收益的提升,而且有利于小雜糧生產朝著規模化經營的方向發展。
2、小雜糧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
(1)科學選種
在小雜糧的栽培過程中,要想提升小雜糧的產量以及小雜糧的品質,需要轉變傳統的生產方式,由傳統的粗放型生產方式轉變為現代的精耕細作生產方式,而采用現代化生產方式,首先需要進行科學選種。目前市場上的小雜糧品種較多,但多數的品種都存在著品種老化、品種雜亂以及品種退化等現象,這給小雜糧的生產帶來了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在小雜糧的栽培過程中,需要結合本地區的土壤以及氣候狀況等方面的因素,科學、合理的選擇品種。在選種過程中,既要注重品種與當地的環境因素相協調,也要注重結合市場的需求進行選種。除此之外,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以及產量等方面的因素也應作為重點因素進行考慮。在完成選種工作之后,要對種子進行處理,提升種子的發芽率以及種子的抗病蟲害等方面的能力。需要建立起原種繁殖基地,并且要加強對現有品種的提純復壯工作,與此同時,也要注重引進優質的新品種。
(2)整地與播種
在小雜糧種植之前需做好整地工作,要清除前茬作物的殘留以及田間的雜草等,確保土壤的疏松平整,為作物提供優良的生長的環境。由于部分地區的春旱現象比較嚴重,這嚴重影響了小雜糧的播種,并且會影響小雜糧的出苗,因此要根據不同的作物采取不同的播種時間,保障作物能夠按時下種。以赤峰市元寶山區為例,蕎麥的播種一般在6月中旬、下旬,大豆的播種一般在五月上旬,綠豆紅小豆等雜豆的播種一般6月上旬、中旬左右;馬鈴薯的播種一般在四月中旬到五月上旬左右;谷子的播種一般在5月上旬左右,根據當年的氣候條件確定播種時間。
(3)科學施肥
在小雜糧的生長過程中,需要確保有足夠的肥料供應,這樣不僅可以促進作物的生長,而且能夠提升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因此,科學施肥對于提升小雜糧的產量以及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培育優質高產的雜糧應以施用有機肥為主,另外再配合施加氮、磷、鉀等肥料。在施肥過程中,需要注重把控施肥量。通常情況下,每畝可施用1000-1500千克左右的有機肥,另外再配合施加硫酸鉀7.5千克左右,以及25-45千克的磷肥。具體的施肥量還應結合土壤的肥力以及作物的生長情況而定,針對那些相對比較貧瘠的土壤,可以在作物出穗開花期進行追肥,這樣可以確保作物的營養供應,促使作物健康生長。在作物的結莢期,可以應用0.3%的磷酸二氫鉀液對作物的葉面進行噴施,這樣能夠使作物的籽粒更加飽滿,不僅有助于提升作物的產量,而且有助于提升作物的品質。
(4)病蟲害的防治
優質高產小雜糧的栽培需要注重病蟲害的防治,在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要以預防為主,并且盡量采用生物方法以及物理方法進行防治,如果需要應用化學藥劑,則應選擇應用低殘留以及低毒等農藥進行防治,這樣可以降低農藥的殘留,確保小雜糧的品質不會受到影響。
綜上所述,為了滿足人們對小雜糧的需求,農戶在小雜糧的栽培過程中應注重對小雜糧優質豐產栽培技術的應用,進而提升小雜糧的產量和品質。
(作者單位:024076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元寶山區農牧局農技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