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靈活思維 ? 隨機應變 ? 發散與束縛
靈活性是軍事思維的重要特點之一。指揮員只有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做到靈活處置、機動應對,才能夠時刻保持自己在交戰中的相對主動權。但軍隊又歷來是一個強調紀律與服從的武裝集團,指揮員的靈活性思維無時無刻不在受到這來自諸方面壓力的束縛與羈絆。能否在軍事行動中熟練而恰到好處地運用靈活思維,就成為決定諸多戰爭成敗的關鍵所在。
一、軍事思維靈活性的基本內涵
從作戰指揮的角度看,軍事思維的靈活性,指的是指揮員的個人思維能夠根據戰爭情況及其反映的變化而即時變化,并善于機動靈活的處置各種突然出現的復雜情況。一般而言,由于軍事思維的靈活性特點一般集中體現于作戰指揮方面,所以狹義上的靈活性軍事思維,所指的正是指揮員在作戰指揮前后的各個環節(如計劃、籌備、組織實施、對于軍事原則的運用等方面)中所表現出來的靈活思維方式與思考方法。對于“靈活”,毛澤東同志有這樣一段精彩的闡述:“靈活,是聰明的指揮員,基于客觀情況,‘審時度勢(這個勢,包括敵勢、我勢、地勢等項)而采取的及時的和恰當的處置方法的一種才能,即是所謂‘運用之妙。”而以他本人為代表的我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與軍事家,在充分吸收和借鑒前人智慧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一套屬于我軍自己的“毛澤東軍事思想”,在戰爭實踐中往往不拘于常理成規,時常“劍走偏鋒、迭出奇招”,把軍事思維上的靈活性運用得爐火純青,也為我們這些后繼者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概括來說,軍事思維靈活性基本內涵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隨機應變是軍事思維靈活性特點的核心要義
軍事思維靈活性特點的核心要義就在于隨機應變。所謂“隨”,即緊緊跟蹤和貼合的意思;所謂“機”,即著重強調變動的、不同的現象或情報;所謂“應變”,即軍事思維必須能夠有效順應戰爭實踐所出現的種種變化。軍事思維之所以要高度強調“隨機應變”,是因為軍事思維針對的對象本身就兼具有差異性、變動性、不確定性與偶發性等突出特點,因而必須要以“隨機”來加以對應,如此方才有可能立于不敗之地。當然,“隨機應變”也決不是“隨意而為之”。雖是“隨機應變”,卻絕非異想天開,必有其對應之情形使然;信馬由韁、恣意妄為在戰場上斷然不可取,指揮員必須要在獲取大量信息情報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決策,之后才可以考慮是否進行“隨機”處置。正如明代兵書《陣紀?卷四?因勢》(何良臣著)所言:“善兵者,必因敵而用變也,因人而異施也,因地而作勢也,因情而措形也,因制而立法也。”
(二)軍事思維靈活性特點要求指揮員根據敵人思維而適時調整
根據敵人的思維而調整思維,這是軍事思維靈活性特點的又一突出表現。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能夠準確把握住敵人思維的動向,指揮員就能夠基本預判出敵人下一步的戰場動作,從而實現先機制敵、克敵制勝。因此,我們在軍事思維的平時培養上,不光是要閉門造車、自己搞研究,還要注重以敵人的思想作為參照物,在與其得假想對抗與參考借鑒中求得創新發展;而在戰場上,指揮員要時刻關注敵人思維的瞬息變化,以我之思維與敵之思維進行正反互推,切不可只依據自己的思路行事。當然,必須指出的一點是,該思考方法僅適用于一般的敵人,也即可用常理推斷的思維模式。古代經常有這樣的戰例:甲方主將判定依照乙方主將的性格,料定他必定會去做某件事情,結果果真如此,甲方因此而獲得大勝。但這樣的戰例只能是初級的“根據敵之思維調整我之思維”,含金量并不高,失敗的乙方主將智商明顯與甲方主將不在一個檔次,勝負早在開戰之處初便已沒有懸念。倘使遇上如《三國演義》中曹操在華容道所面臨的“虛虛實實”艱難選擇,雙方指揮員比拼的就是誰的思維更復雜、更深入,這時的較量才是真正的高水平較量。
二、軍事思維靈活性特點的發散與束縛
“西方兵圣”克勞塞維茨曾提出過著名的“戰爭迷霧”說,道出了歷代軍事家的內心感慨。在戰爭沒有結束的那一刻,你永遠不知道會有什么在前方等待著你。當然,你永遠也不能預料到戰爭的結束,因為它總是出現于意料之外的時刻,絕大多數情況下也許并不符合你原來的預期。所以,在軍事行動中始終保持著思維的發散,為各種看似不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好應變的準備,是一名優秀指揮員的必備素質。漢代李廣曾率領少量騎兵巡弋于漢匈中間地帶時,期間意外遭遇匈奴大股騎兵部隊。若簡單選擇掉頭逃跑,以漢匈兩國的騎兵素質而論,“飛將軍”必被敵軍追上斬落于馬下。危急時刻,李廣反其道而行之,就地休整,打出旗幟,引吭高歌,以示漢軍從容無畏。匈奴人深知漢人狡猾,恐其有詐,躊躇不敢進擊。就這樣僵持到夜幕降臨,李廣率部安全撤離是非之地,成功避免了無謂犧牲,保存了自身實力。此次交手中,李廣在充分考慮了其手中掌握的若干資源(對敵人心態的了解、自己“飛將軍”的聲望、用命忠誠的騎軍將士)之后,隨機應變、大膽處置,牢牢掌控住了發動攻擊的主動權(匈奴人的思維是:漢軍不擊,必有埋伏;漢軍若進擊,再應戰不遲),使得對手的優勢無法發揮。這正是軍事思維靈活性特點的精彩展現。當然,軍事思維的靈活性特點在戰爭實踐中,也必然會受到多方面障礙的干擾,以致于無法正常發揮其效能而導致失敗。其面臨的主要障礙包括如下兩個方面。
(一)犯了教條迷信的毛病,為軍事思維戴上枷鎖
我們以發生于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為例來說明。其時,拿破侖率領的法軍與威靈頓率領的英軍已激戰至最后關頭,雙方均精疲力竭,損失慘重,急需要強有力的新生力量加入。哪方的生力軍能夠首先投入戰場,將對方的主力與指揮中樞率先殲滅,哪方就可以有資格宣布戰爭的勝利。格魯希將軍率領的、占全軍總數三分之一的法軍,與其一直在追蹤并尋機殲滅的普魯士軍隊,分別成為壓垮對方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雖然滑鐵盧的炮聲不斷傳來,但格魯希并沒有前往增援,而是忠實地服從并機械地執行著拿破侖此前“尋殲普軍”的命令,繼續漫無目的的在戰場上進行追擊,錯失了幫助拿破侖翻盤的最后良機。而普軍在滑鐵盧戰場上的出現,使拿破侖自逃出厄爾巴島以來精心謀劃的一切,都在這一天毫無征兆的以失敗而告終。這場戰役中,格魯希就是被個人對“皇帝陛下”的忠誠與信任所束縛,不敢違背拿破侖的戰略意圖,只得照搬實施。當然,我們不能夠僅以此否定格魯希對于拿破侖的所謂“愚忠”,因為在之前十余年間的數次戰役中,沒有了拿破侖的英明指揮與專斷強制,法蘭西帝國不會有著那樣的疆域與盛世。說到底,終究還是拿破侖的個人魅力與強大權勢束縛了格魯希的理性思維,使其不想、也不敢去靈活的進行思考。
(二)才疏學淺、孤陋寡聞,導致軍事思維靈活性缺乏產生條件
在軍事思維中,人們常用“急中生智”和“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來說明思維的敏捷和靈活。可是,如果我們去追問一下,“急”中怎么就會生出“智”,“眉頭一皺”,怎么就會“計上心來”呢?原因就在于思考者本身的知識儲備中就有著與此相關的情報信息,在思考這個問題的同時,大腦就自動的將有關的內容統統檢索了出來,所以才能夠在一瞬間生成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法。沒有廣博的知識與豐富的經驗,單憑干著急和皺眉頭是無論如何想不出辦法的。常言道:機遇總是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這要求每一名指揮員都要在本專業之外進行廣泛的涉獵,在實踐中多多積累經驗,以備不時之需。在現代軍事體制之下,一個高效率、全方位、多學科的專業參謀團隊,方能適應現代戰爭對于知識和人才的迫切要求。
三、軍事思維靈活性特點的得當應用
軍事思維靈活性特點若想在戰爭實踐中得當應用,主要取決于如下兩個方面:其一曰“度”,其二曰“束”。所謂“度”,指的就是靈活思維的應用要適應于戰場的環境與戰況,不可在需要堅決執行戰略命令之時還要大講“靈活”、消極避戰,把“靈活”當成保存自己的借口。所謂“束”,指的就是上級在分派任務給下級時,應適當的擴大其自由發揮的空間,以適應越來越變幻莫測的未來戰爭之時代需要。在未來戰爭中,一方面,指揮員由于高科技手段的大量使用,能夠獲取到異常豐富的情報資料;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高科技的運用,指揮員對于情報的真偽性也愈加難以判別。在這種情況下,軍事思維的靈活性特點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進而成為指導現代戰爭取得勝利所必不可少的一環。
參考文獻:
[1]畢文波,郭世貞.軍事思維學論綱[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
[2]戴步效主編.軍事思維方法概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張云龍,陸軍裝甲兵學院蚌埠校區指揮系參謀業務教研室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