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平 劉麗梅
關鍵詞:藝術類欣賞課的重要性 ? 搏克的由來 ? 上身結構 ? 下身結構 ? 制作過程 ? 承載民族情結
將民族文化作為藝術類欣賞列入到本科院校藝術課程中的重要性:
隨著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布和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高等院校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著力于質量提升與特色建設已成為高等院校發展的核心和必然選擇。如何立足本地優秀的民族文化資源,理解并發揚其中的文化特質,并將民族文化特色融入到課程改革已經成為高等院校藝術設計課程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搏克”的由來
中國蒙古式摔跤被稱為“搏克”。在蒙語中,“搏克”一詞代表著結實、團結、持久的意思,又有“攻不破、摔不倒、持久永恒”的深層含義?!懊晒挪恕睔v史悠久,作為一種文明現象淵源流長,早在13世紀既已盛行于北方草原。搏克、賽馬、射箭,自古被稱作蒙古族人民“男兒三藝”?,F在不論是草原盛會那達慕還是祭敖包,搏克都是絕對不可缺少的賽事主項,并于2010年被列入第一批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且不說扣人心弦的精湛對決,只看那艷麗威武的跤服就已經令初到草原的游客為之傾倒。
蒙古族服飾傳承了上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是蒙古民族文化的沉淀與智慧的象征,藍天白云、綠草紅衣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和諧畫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是奔流不息的歷史長河,既源流分明,又不斷融入新的源泉,生出新的生命。正因為有繼承,有發展,有創造,我們今天才能領略到優秀傳統服飾文化的多姿多彩,欣賞到文化多樣性的枝繁葉茂。
一、服裝結構
(一)上身
1.“召德格”,蒙古語,指牛皮制的短坎肩,穿著時袒露胸部。后背正中心鑲嵌一塊銀制或銅質圓鏡,上面鐫刻著吉祥圖案或跤手的名字,全身鑲嵌或128顆、或256顆、或512顆銀質或銅質鉚釘。具體鑲嵌多少顆視比賽規模的大小和參加比賽的摔跤手的人數而定,一般以256顆居多,代表有256位跤手參加比賽。這256顆鉚釘通常會分布在領圍60顆左右,腋下兩邊各60-70顆,袖邊兩端分別分布30-40顆,其余全部均勻分布在背部銅鏡周圍和坎肩下擺處。制作“召德格”所用的皮革為草原特制上等香牛皮,具有結實、耐用、裝飾性等特點。
2.“將嘎”,蒙古語,指跤手脖子上戴的項圈。項圈上系著色彩鮮艷的七彩綢緞,顏色通常為:紅色、紫色、藍色、綠色、黃色和橙色。其中紅色代表太陽與火,蒙古族崇尚火,認為火是上蒼賜予蒙古族的神物;藍色代表藍天、綠色代表草原一望無際的碧綠。蒙古族人忌諱黑色,他們認為黑色是逝者的顏色,所以通常黑色是不會出現在吉祥的物品當中的。將嘎所系的數量可不是為了好看想系多少就可以系多少的,凡是將嘎選手必須是在一定規模的比賽中取得過好成績,是摔跤手榮譽的象征。蒙古族人崇尚單數,1、3、5、7、9、13、17、19等等被寓意為吉祥數字,因此在配飾數量上無處不在的體現著吉祥的單數。
3.“離微勒”,蒙古語,指跤手腰間系的三色綢緞圍布。藍色在最上邊,代表天空;綠色在最下邊,代表草原;這兩種顏色和位置是固定不變的,中間可以根據跤服主人的喜好選擇紅色或黃色,黃色象征吉祥,紅色代表火,象征著光明。蒙古族人民崇拜火神,每年臘月二十三各地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火儀式。
(二)下身
1.“班思勒”,蒙古語,指肥大寬闊的白色摔跤褲,所使用的面料通常為白色絲綢。絲綢織物密度大,結實且透氣性好。寬大的跤褲利于散熱,避免汗濕貼在身上,也適應運動特點,使對手不宜使用纏腿動作。套褲,蒙漢語皆稱套褲,是指裹在膝蓋上的布,一般用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而成。邊緣繡以蒙古族特有的犄紋、卷草、卷云紋、萬字紋等,也有的中間繡自己或家鄉名字的蒙古文字,色彩鮮艷且圖案絢麗。
2.蒙古靴。跤手足蹬蒙古靴或長筒馬靴,這樣裝扮起來的摔跤手光彩奪目、威武雄壯。堅固的皮靴既能使跤手倒地得以緩存,又能避免足踝受傷。因而,盡管摔跤是一項對抗直接性競技運動,卻鮮有選手意外受傷。蒙古靴紋樣大方莊重,服裝各部分搭配恰當、渾然一體、挺拔威武,極具民族特色。常用的有卷云、盤腸、花鬘等具有吉祥寓意等花紋。
二、制作過程
量體——選料——坎肩——將嘎——腰帶——大跤褲
(一)量體
由于自然人體與標準人體之間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不能直接套用現成的服裝號型標準,尤其是對于某些特殊體型,實際測量就更為必要。通過測量,直接獲取人體各個部位的數據,并對被測者的體型特征有了理性的把握,才能在制圖中作有目的的結構調整,保證制作出的服裝適合人體。搏克手的體型高矮胖瘦各有不同,為了既能在比賽中發揮出選手正常水平又能保護搏克手,量體裁衣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跤服需要實際測量的部位有:
(1)坎肩長——由側頸點經過肩胛凸點,向下測量至所需長度。
(2)胸圍——以乳點為基點,用皮尺水平圍量一周。
(3)腰圍——在腰部最凹處,用皮尺水平圍量一周。
(4)肩寬——從左肩端點經過第七頸椎點,測量至右肩端點的距離。
(5)褲長——從腰節線向下量至所需褲長。
(6)褲口——由腳踝處水平測量一周放量至所需褲口寬。
(7)上襠——被測者取坐姿,從腰節線量至蹬面距離。
(二)選料
坎肩:選用上好的香牛皮,表面光潔無瑕疵,薄厚均勻。結實且韌性好,以對折后再展開不留折痕為上品。
將嘎:各色綢緞。
腰帶:選用上等牛皮。
大跤褲:白色綢緞。
套褲:結實的布料或絨布。
蒙古靴:選用上等牛皮。
(三)坎肩的制作過程
1、打板:依照坎肩各部位尺寸制圖。
2、畫皮:用白色油性筆將板圖復制在香牛皮上。
3、裁皮:用剪刀依照板圖裁好各部位。
4、裁肩部、腋下、袖邊、底邊貼條:形狀詳見坎肩制圖,寬度為5cm--8cm左右。
5、標出泡釘位置:用白色油性筆將要打的或128顆、或256顆、或512顆銀質或銅質鉚釘標出具體位置。一般以256顆居多,代表有256位跤手參加比賽。
6、沿肩部、袖根部貼條邊:裁5cm的紅色薄皮革邊,其中外部和里部分別留2cm ,中間皮子厚度用1cm,將肩部、袖根部貼條沿邊,沿邊所用粘合材料選用工業膠或魚珠膠都可以。
7、打泡釘:先在皮子上打眼,然后將泡釘穿過皮子,把穿透后留下的釘子根部安裝好金屬墊圈,再向相反的兩個方向掰開,用錐子固定。
8、備線:選用結實的粗漁線,大致規劃好所有用量的長度。
9、縫貼邊:將已經打好泡釘并沿好邊的肩部、腋下、袖根部、底邊貼邊縫制在坎肩上。
10、釘穿帶:將穿帶(俗稱褲鼻)縫在坎肩底邊,分布要均勻,以備穿腰帶。
11、安裝背部銅(銀)鏡:將鏨刻有跤手姓名或跤手家鄉名字的大圓銅鏡安裝在坎肩后背正中央,經濟條件好的跤手選用銀質圓鏡,比較奢侈,效果非常吸睛。
12、附里子:裁里子板,選用結實的帆布作為里料。
13、縫邊:裁同等長度、寬5cm的黑色薄皮革,將坎肩的肩部、腋下、底邊全部縫邊。
14、將袖子卷筒縫邊:裁同等袖圍長度、寬5cm的黑色薄皮革,將袖子底邊全部縫邊。
15、成型。
(四)大跤褲制作過程
1、打板:依照大跤褲各部位尺寸制圖。
2、裁布料:依照板圖裁剪面料。
3、合側縫:將褲子前后片合縫。
4、合襠:將前后襠合縫。
5、沿褲腰邊、裝橡筋:3~5道橡筋。
6、沿褲口邊、裝橡筋:3~5道橡筋。
(五)套褲制作過程
1、打板:依照套褲各部位尺寸制圖。
2、裁面料和里料:依照板圖裁剪面料、里料。
3、拼貼花邊及圖案:邊緣繡以蒙古族特有的犄紋、卷草、卷云紋、萬字紋等,也有的中間繡自己或家鄉名字的蒙古文字,色彩鮮艷,圖案絢麗。
4、合面料側縫、里料側縫:將面料、里料側縫分別縫合。
5、縫合底邊。
6、縫制系帶:縫制兩條長約30cm、寬1cm的系帶,固定在套褲的后側頂、底兩端,以備挽系。
三、著裝禁忌
在蒙古人心目中,蒙古族服裝服飾是神圣的。在穿蒙古袍時要頭戴蒙古帽,腳穿蒙古靴子,扎腰帶,這樣全套穿著才叫美觀整齊,合乎禮節。講究不能歪戴帽子,那樣不吉利。蒙古族刺繡的花紋圖案講究不用黑色;蒙古族數字講究單數為吉祥數字。蒙古族人穿衣服時有很多禁忌,視服裝衣帽為神圣的文化符號,對衣物有著尊重的禮儀,尤其是帽子、袍子和腰帶。帽子不能隨便亂放,不能跨踩,不能反戴,不能同時戴兩頂帽子,互相不能換戴帽子,不能將帽子送人,帽子不戴的時候要放在高處,不能落在別人家,不吉利。疊衣服時衣領朝北,不能朝南。忌諱在長者面前敞懷露胸??p衣服是忌諱留線頭。將腰帶視為人的附神,不能隨意亂扔,不得隨意踩踏,不能借給別人,不清洗。衣領不能踩踏。蒙古族衣服不穿時要疊好放置整齊,切不可亂丟亂堆。疊衣服的程序也是有順序和講究的,尤其是年長者,對疊放袍子有著嚴格的要求。這些習俗彰顯了蒙古族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固守和傳承。
四、結語
蒙古民族喜歡摔跤,善于摔跤,也崇尚摔跤,優秀的跤手成為備受草原人民贊譽的英雄。馬背民族在漫長的游牧生活中,以搏克自娛自樂,無論是搏克服飾的造型特點還是制作工藝,無不體現出蒙古族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民族服飾帶給藝術類學生無盡的靈感源泉,如何將蒙古族各部落典型服飾特征運用到時裝的設計課程中,在傳承與創新中如何把握設計元素,是設計師們唯美設計的永恒追求。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依托。如何利用有效手段將傳統文化以通俗易懂的教學形式傳播,一直以來是高等院校藝術設計課程改革努力嘗試的目的與方向。建立民族文化資源庫就是構筑個性化的校園文化平臺,促進教師、學生、學校與社會的共同傳承支脈,進一步發展民族文化特色和課程改革特色,提供優質教育資源,塑造優質教育品牌。
(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體育、藝術專項課題“內蒙古民族文化資源在本科院校藝術設計課程中的傳承與開發”成果,課題編號:NGHYS201851;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一般課題“民族文化資源在高職院校藝術設計課程中的有效利用”研究成果,課題編號:NSZY1813。作者簡介:[1]劉永平,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副教授;[2]劉麗梅,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藝術設計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