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靈靈
穆棱市地處黑龍江省東南部,地勢南高北低,東西兩側高,中部低。山脈屬長白山系老爺嶺山脈,呈西南東北走向。平均高度為海拔500-700米,穆棱地域內山多水闊,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特征。主要土壤類型為暗棕壤、白漿土和草甸土,其中?白漿土是我市的主要耕地土壤類型之一,屬半水成土壤,也是穆棱市的中低產土壤,摸清全市白漿土分布、成因及改良措施對全市糧食產量及農民增收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全市白漿土分布情況
穆棱市白漿土總面積為38275公頃,占全市總面積的6.06%,其中白漿土耕地為10355公頃,占本區土壤面積的27.05%,占全市耕地面積的17.68%,全市八個鄉鎮除河西鄉外均有分布,最多的鄉鎮是馬橋河鎮、福錄鄉、興源鎮等,我市的白漿土屬崗地白漿土,根據土層的厚薄和肥力的高低可分為薄層、中層和厚層白漿土三個土種。
1、薄層崗地白漿土
薄層崗地白漿土面積303公頃,占土壤面積的0.05%,占白漿土面積的0.79%,其中耕地123公頃,占該土種面積的40.69%,主要分布在漫崗的頂部,主要集中在穆棱鎮、馬橋河鎮和福祿鄉等地,其剖面特征是:在黑土層之下有一個過渡明顯整齊的白漿層,呈灰白色,濕時淡黃色,片狀結構;往下是淀積層,棕褐色,核狀結構,重粘土,有膠膜、鐵錳核和二氧化硅粉末。
2、中層崗地白漿土
中層崗地白漿土總面積為2.39萬公頃,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3.78%,占白漿土總面積的62.37%,其中耕地面積為6342公頃,占本土壤面積的26.57%,占全市總耕地面積的10.82%,除河西鄉外,其它各鄉鎮均有分布,該土壤主要分布在山前臺地、起伏較小的漫崗地。剖面特征類似于薄層崗地白漿土,不同的是黑土層較厚,土質較松。
3、厚層崗地白漿土
厚層崗地白漿土總面積為1.4萬公頃,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2.23%,占白漿土總面積的36.84%,其中耕地面積為0.39萬公頃,占本土壤面積的27.58%,占全市總耕地面積的6.64%,該土壤主要分布在漫崗中下地區的馬橋河鎮、福錄鄉、興源鎮、下城子鎮、共和鄉和穆棱鎮。厚層崗地白漿土植被、母質相同于中層崗地白漿土,黑土層較厚,大于20cm。
二、白漿土存在的問題
1、耕層土壤養分含量較低
白漿土耕層土壤養分含量較其它土類都低,薄層、中層白漿土無論是有機質,還是氮、磷、鉀都缺,其中磷為最缺,厚層白漿土雖然有機質和氮含量較高,但磷也缺,同時,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缺。
2、土壤理化、生物性狀趨于惡化
白漿土地處漫崗坡地,土層薄,水土流失嚴重,土壤理化性狀表現出惡化的癥狀。一是土壤容重較高,白漿土耕層容重1.22g/cm3,白漿層容重在1.38g/cm3以上;心土層容重在1.46g/cm3以上;二是土壤板結、緊實,結構由粒狀或團粒狀轉為核塊狀,通透性較差,耕層總空隙度為52.4%,耕層以下分別為46.1%、43%,蓄水保墑和緩解能力降低,既不擔澇也不擔旱。三是土壤微生物組成也發生變化,細菌、真菌數量增加,放線菌數量減少,生物活性降低,作物病蟲害相對加重。
3、土壤耕作層越來越淺、犁底層越來越厚
白漿土本身黑土層較淺,白漿層粘重、緊實,加之人為因素,使耕層變淺、犁底層增厚,對土壤耕作有多種不利影響,首先,不利于農作物根系的伸展,農作物根系深度為40-120厘米,目前絕大部分白漿土僅有15.5厘米的耕層,根系營養空間過小;其次,肥料主要的施用方法是大部或全部做底肥,施肥的部位通常是犁底層以上的壟體中間,因為春季多低溫、干旱,土壤水分不足,肥料擴散范圍有限,形成較長時間的局部土壤濃度過高現象,產生肥害;再次,我市春夏降雨不均,犁底層厚、使白漿土更加不利于儲存雨水、造成春旱或夏澇。
三、白漿土改良措施
1、采用合理耕作制度:白漿土由于土壤板結、緊實,通透性較差,需要精心耕作,合理輪作。要盡量伏翻或秋翻,促進熟化,整平耙細,適時進行翻、耙、撈、壓、鏟、趟等田間作業,不要在土壤過濕、過干時耕作,才有利于恢復和創造土壤團粒結構。另外要合理輪作,改變過去使用單質尿素或磷酸二銨的重茬耕作方式,要適當多種根瘤作物大豆,可以麥-豆-玉米-白瓜,或是麥-麥-豆-玉米的方式進行調茬輪作。
2、種植綠肥:在白漿土上種植綠肥過去改良白漿土成功的方法。近幾年來在我市馬橋河鎮山東村種植紫花苜蓿,效果比較顯著。
3、增施有機肥、合理使用化肥:增施有機肥是提高土壤有機質的最好途徑。增加有機質含量正是彌補白漿土缺少養分的缺陷,又改善白漿土的物理性能,提高蓄水、透氣性能和地溫。在增施有機肥的同時配合使用氮、磷、鉀化肥,增加土壤中速效養分的含量,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達到大、中、微量元素的平衡,把瘠薄土壤改良為肥沃土壤。
4、秸稈還田:秸稈還田的好處是:①提高土壤有機質,提供作物及微生物所需營養。連續三年秸稈還田,可增加土壤有機質0.2%-0.4%。若翻壓6t/hm2玉米稈就能保持土壤有機質含量不下降。②改善土壤物理性質,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使土壤耕性變好,增強土壤保肥、保水性能。秸稈還田后,土壤水分增加1.1-3.9%;孔隙度增加,一般增加4%左右,容重降低0.04-0.11g/cm3,1-3毫米團粒結構增加5.8%。④能增加產量,加低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據調查,秸稈還田后的第一季度平均增產5-10%,第二季度平均增產5%。在秸稈還田的地塊上施用化肥,可較好的發揮化肥肥效,可提高氮肥利用率15-20%,磷肥利用率5-10%。
5、旱田變水田:有水源條件的白漿土地區,可以把遇雨易澇無雨易旱、受水的影響較大、作物產量不高不穩的白漿土,改為種植水稻,則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可以發揮土壤的生產潛力,使作物產量向又高又穩方向發展。
總之,改良白漿土的問題在短期內采取單項措施是不能解決的。要采取綜合技術措施,要持之以恒,年年改良,方能取得效果。
(作者單位:157502黑龍江省穆棱市福祿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