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是社會上最弱小、最困難的群體,是困境兒童保護中的重點對象。多年來,黨和政府對孤兒養教工作高度重視,從法律保護、政策保證、資金保障等各方面給予大力扶持。目前,我國規模較大的公立孤兒集中養教基地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三個省份。吉林省孤兒學校建于1956年,隸屬于吉林省民政廳,是新中國成立最早的孤兒集中養教基地,是專門收養、教育吉林省內城鄉各族孤兒的兒童福利單位,是集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于一體的特殊教育學校,學校目前養育孤兒千余名。本文以吉林省孤兒學校為例,從社會工作介入孤兒集中養教的必要性、介入模式、介入策略等方面,探索引進專業社工助力孤兒成長。
一、社工介入孤兒養教工作的必要性
我國對孤兒的安置主要采取親屬撫養、機構養育、家庭寄養、依法收養等方式。兒童福利機構養育是孤兒安置的主要載體,孤兒學校是對孤兒實施全方位收養教育的專門機構,是實現孤兒兜底性保障和精準性教育的有力保障。
在吉林省孤兒學校,孩子們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生活、學習、娛樂在這里。這里不僅是學校,更是家庭;教師不僅是老師,更是家長。從孩子的衣、食、住、行、醫基本保障,到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校管理涉列家庭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社會救助、醫療護理、法律維權等多個領域。因此,作為孤兒集中養教基地,孤兒學校需要專業社會工作者介入到孤兒養育和教育的全過程,并提供專業的、精準的社會工作服務。
每個孤兒孩子都有一段不幸的人生經歷,都有一道難以撫平的內心傷口。特殊的經歷使孩子們缺乏安全感,孤獨自卑,對未來不敢想,也不愿意想,存在無助感。他們需要家庭的溫暖,需要父母的關愛,需要平等的眼神,需要陽光的力量。雖然,孤兒學校努力為孩子們營造生活的家園、學習的校園、成長的樂園。但是,孩子們的成長不是封閉的,是開放的;不是單一的,是多元的,僅僅有老師無微不至的照顧、循循善誘的教導是不夠的,孤兒孩子的成長需要與社會融合,需要第三方,甚至是多方面的持續性、專業性輔助。特別是在孤兒住院治療、產生財產糾紛等特殊時期,更需要由醫護社工和法律社工等專業社工進行“一對一”的個案服務。社會工作者介入集中養教工作更是孤兒本身的需求。
二、社工介入孤兒集中養教的基本模式
社會工作者介入孤兒集中養教工作的主旨在于助力孤兒學生的成長。所謂“助力”有幫助、援助之意。按照社會工作需求理論,社會工作者的這種幫助要建立在機構需求和學生需求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孤兒養教的主體必須是教師,社會工作者給予必要的輔助。當然,在編教師和專業社工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滿足孤兒成長的需求,還需要社會志愿者的力量補充。因此,需要建立教工+社工+義工“三工聯動”的孤兒保障新模式。在此模式中,一方面社工與教工、義工合力服務于孤兒學生,另一方面社工發揮著“承上啟下”的橋梁紐帶作用。(附:“三工聯動”服務模式圖)
孤兒教師常年面對孤兒群體,持續不斷愛的付出與辛勤的奉獻,使他們易產生無力感。特別是孤兒養教工作責任重、壓力大,孤兒教師長期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工作,難免產生倦怠感。社工不僅要在教工與學生間架起“溝通橋”,輔助做好學生服務,更要關注孤兒教師這個特教群體,幫他們排解壓力,放松心情,感受職業幸福。
我國大力弘揚“扶貧濟困”的慈善精神,社會充滿愛,人間溫暖情。四面八方、各崗各業的愛心個人和社會團體關心、關注孤兒成長。據不完全統計,在吉林省孤兒學校登記的愛心義工近千人。但由于義工擅長領域、學歷層次、素質水平不盡相同,很難直接服務于孤兒學生,對義工進行專業化指導和規范化管理尤為重要,社會工作者的介入恰恰能夠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幫助學校解決這一重要問題。
三、社工服務孤兒學生的主要策略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人類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在黨和國家福祉下,孤兒學校的學生在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方面有著絕對有力的保障。社會工作者服務孤兒學生,主要應從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出發。
立足缺陷視角,基于小學學生,推進情感教育,滿足歸屬與愛的需求。孤兒學生從小失去父母,失去家庭,缺少親情關愛。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情感的缺失是無法完全彌補的,但是可以通過給予愛的方式,盡可能的將傷害降低到最小,盡可能的引導孩子正視人生經歷,用積極的心態面對一切。主要策略為陪同游戲,拉近距離;談心交流,深入了解;針對經歷,個案輔導;持續不斷,給予關愛。
立足問題視角,基于初中學生,推進青春期教育,滿足尊重的需求。與普通家庭孩子相比,孤兒青春期表現尤為突出,這與他們童年的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問題視角出發,一是要正視導致青春期躁動的身體變化;二是要找準孤兒學生青春波動的思想根源;三是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解決他們認為的突出問題。主要策略為:團體輔導,幫助學生認識青春期的“我”;主題活動,觀察每一名學生的青春期“問題”;小組輔導,根據問題不同開展群體性指導;跟蹤交流,針對個別學生給予特殊關注。
立足增能視角,基于高專學生,推進社會適應教育,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孤兒學校的生活相對封閉,雖然學校加大了社會實踐力度,開展了各類研學活動,并通過校園網吧等多種渠道幫助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但較地方學生相比,孤兒學生對即將步入的真正社會了解甚少。特別是當他們要離開學校的懷抱,獨自一人開啟獨立的生活時,無助感油然而生。這種無助來自于對自我能力的認識不足,因此社會工作者要站在增能的視角,從根本上消除孤兒學校高中和中職學生面對社會的擔心,幫助他們找到步入社會、走向成功的突破口。主要策略為:帶領學生開展社會需求調研,認清當今社會發展趨勢;開展小組討論,幫助學生發掘自身優勢;開展各類社團,搭建學生發展優勢項目、提高自身能力的平臺;開展成果匯報,增強學生自信心和勇于自我實現的信念,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遠大的職業理想。
立足優勢視角,基于全體學生,推進特長教育,滿足全面發展的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核心。特長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孤兒學校是寄宿制學校,從學生在校接受教育的時間看,具備全面實施特長教育的優勢。從孤兒學生發展的角度看,依據學生興趣愛好和個人優勢給予專業化的特長訓練,能夠使學生優勢更加突出,從而增強孤兒的自信心,增強他們在社會的競爭力。主要策略為:開展學生興趣調研,成立學生興趣社團,招募特長訓練志愿者,邀請社會專家指導社團活動,搭建學生特長展示平臺,幫助有專長的學生實現職業化發展。
立足差別視角,基于個別學生,推進專項服務,滿足成長的個別需求。每個孤兒都有著一段痛苦的經歷,但每種經歷又各有不同。有的存在財產被侵占等法律糾紛,有的被病魔纏身……面對不同孩子的特殊需求,既要發揮社會工作者對政策理解把握的優勢,又要發揮其整合社會資源的優勢,幫助孤兒學生尋求專業法律援助和醫療護理等特殊服務。主要策略為:了解學生所需,掌握相關政策,尋求專家支援,提供服務保障,跟蹤服務結果。
2016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國發〔2016〕36號):支持社會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專業人員和志愿者針對困境兒童不同特點提供心理疏導、精神關愛、家庭教育指導、權益維護等服務。同年,民政部等12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崗位開發與人才激勵保障的意見》民發(2016[186]號):要求兒童福利機構等單位將社會工作崗位納入專業技術管理范圍,積極探索采取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提供專業社工服務。繼2014年國家出臺《兒童社會工作服務指南》后,2018年《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指南》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由此可見,國家對社會工作介入困境兒童保障高度重視,從政策層面、專業層面、人才保障層面均給予了大力扶持。但要切實發揮社會工作服務孤兒集中養教的作用,還需要在加強社工督導方面下功夫,實現社會工作高品質開展,助力孤兒學生成長。
(作者簡介:姜超,工作單位:吉林省孤兒學校,職務:社會工作科科長,職業資格:社會工作師、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