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浩文
關鍵詞:法治 ? 德治 ? 社會治理 ? 并舉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建設和發展,在學界和實務界不斷出現有關道德與法律關系的探討。二者在本質上都是為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而如何將二者相統一,以謀求法治與德治的協同配合,進而有效地推進法治國家的進程和發展,這是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筆者認為,對于法治與德治關系的探討與研究,認識法治與德治的關聯和相互作用,對我國國家和社會治理的發展和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法治與德治的界定
(一)法治的含義
法是一種調整人們社會生產生活以及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規范。法治則是以這樣的社會規范進行社會治理的手段。以刑法為例,我國《刑法》的頒布實施,定義了犯罪和刑罰。如果人們的行為違反了相關規定,成立犯罪,必然受到相關的刑事處罰,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法治方式。法在社會生活中給予了人們具體的自由尺度和范圍,保障了符合要求的主體應享有的權利,同時懲處違背法的行為,維護社會穩定,體現社會正義感。
(二)德治的含義
道德是一種人們的思想精神,同時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社會生活和關系的社會規范。德治則是以這樣的社會規范進行社會治理的手段。例如,宋朝時期,宋神宗聽取了司馬光的治國策略:以“仁、明、武”作為修身理念;以“任人、信賞、必罰”作為治國理念,這就是我國古代典型的以德治國的一種手段。道德在社會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為人們提供行為標準。同時,社會道德標準對人們具有一定的價值觀導向作用,利于傳統美德的傳承與發揚。德治能夠有效地進行社會管理同時提升國家文化的內涵與精神品質。
(三)法與道德的區別
其一,強制性來源不同。法具有國家強制性,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法律一旦頒布實施,不論相關具體的法律主體對法律的意愿為何,都要嚴格依法實施行為,如果違反法律規定,就會受到國家強制機關的制裁。由此可見,法的強制性來源于外部強制力。相比之下,道德具有原心強制性,是一種自由心理層面上的價值精神強制。道德標準往往因人而異,即該強制力來源于個人內心,因此道德的原心強制具有多元性、抽象性、模糊性等特點,所謂的規范也就更為多樣。
其二,規范的對象和方式不同。法調整社會關系,通過規范人們的行為來規范社會關系,法律也因此變得相對較為刻板,近乎于單純地規定可以、應該和不應該實施的行為,并且對實施違法行為的人進行相應處罰。而道德調整人們的思想精神,透過對思想精神的調整,來影響和評價人們的行為。道德具有一定的修養和境界要求,從感性的認知上進行行為的評價與規范,具有更強的靈活性。簡而言之,法律通過約束行為來規范行為,道德通過升華精神來規范行為。
二、法治與德治并舉的必要性
(一)我國道德文化對法治文化建設具有影響意義
我國具有著悠久的道德歷史傳統和豐富的德治文化,這對于當今我國的法治發展具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1]
首先,從立法的角度而言,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中,現已孕育出一套相對完善的道德規范體系,這套體系在我國的現行立法體系中也具有著一定的體現。例如“見義勇為”行為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為了鼓勵社會上的見義勇為,呼應見義勇為的優秀道德價值,民法和刑法均確立了“正當防衛”的法律制度。對于救濟社會公共利益等法益的行為成立“正當防衛”,給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防衛人無需承擔民事和刑事法律責任,進而最大程度地消除見義勇為人的后顧之憂。
其次,從司法的角度而言,法院在審理裁判案件的過程中,也會有意識地融入道德標準進行法律適用和自由裁量。在“藥神”陸勇案中,法院既考慮到販賣假藥的情節,又充分考量了陸勇代購印度藥品的出發點并不是為了牟利,其主觀惡性不大,最終減輕了懲罰力度,側面上對此類道德行為給予了一定的肯定,體現了法律真正的價值——構建真正的和諧社會。諸如此類的司法案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和諧社會的發展方向。正是考慮到此類道德與法律相互影響的案件是司法的重點工作之一,國家司法機關一般都會對司法者的道德價值水平做出評估,進而使更多道德高尚的人員參與司法,從而充分發揮德治的衡量作用,突出法的人性化價值。這也有力地體現出,在我國悠久的道德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下,現代司法工作與道德具有著緊密的聯系,法治與德治并舉十分必要。
(二)法治與德治具有社會治理功能的互補性
其一,法治需要德治對人們的思想境界進行提升。黨的十八大以后,黨中央高舉反腐大旗,力度之強硬實現了貪腐分子“不敢貪”。在此基礎之上,需要完善的反腐制度,進一步約束官員“不能貪”。最終實現“不想貪”的目標更需要在法律制度的約束下,以道德教育來輔助完成。通過道德教育,能有效地提升官員的道德底線,使之做出更符合道德價值的行為,更多地為國家和社會考慮,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由此可見,法律和道德共同進步是標本兼治的必由之路。
其二,德治可以很好地彌補法治的空白。[2]首先,在法律不調整的領域,一般都是由道德規范進行調整。比如,法律不調整戀愛關系,[3]戀愛雙方均是依據道德規范相處。這時,體現出了道德對法律空白領域社會治理功能的彌補。其次,在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中,對于十分重要的基礎道德價值標準,立法也會吸收道德規范以使得法律更加完善。比如,夫妻忠實是基礎道德要求,現在也是婚姻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當行為人有配偶而與他人同居時,該行為不僅是嚴重的違反道德的情形,也是違反婚姻法基本原則的行為。另外,在司法過程中,法官在自由裁量時,也會考慮道德標準,以實現判決結果更為符合社會正義的追求。這體現出了道德與德治對于法律和法治空白的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