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媒體環境 ? 又紅又專 ? 教書教人
一、藝術人才不能脫離生活
不得不肯定,藝術類院校在近幾年取得的成效是喜人的,尤其是在技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進步。但是藝術類人才的培養并不完美,一些不足也日漸突出,最嚴重的問題是拋開了生活與社會的聯系。藝術不能離開現實,藝術源于現實,藝術是對生活的反應,很多學生在創作時只是單純的依靠對技巧、方式、色彩的技藝,但是在評論時缺乏對社會、政治、生活的思考。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弊端。人的思想不是真空的,要融入主流的積極思想才能創作出積極有意義的時代作品,一個藝術家如果不懂得藝術源于勞動,那么他就會陷入到唯心中,勞動可以給藝術以靈感,藝術可以給與勞動活力,二者相輔相成,不能分開來論。作為上層的藝術要為生活生產服務,如果能在勞動中創造作品,會發現藝術的靈感不斷地產生,我們不能不能閉門造車,把自己封閉起來,這無疑是把藝術變僵化了。
二、藝術人才應將普及和提高相結合
(一)在普及與提高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存在著的問題是,很多藝術學校把普及和提高分開來講,這二者的關系變得混亂不堪。我們理解高校有提高的責任,但值得思考的是怎么去提高?以怎樣的思路完成提高的任務?是否能簡單的要求提高而不去普及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藝術是為廣大群眾服務的,過去我們常常把群眾所喜愛的看做是低級的,這是極大的錯誤。藝術要走群眾路線,藝術不能脫離群眾的生活,藝術應該在群眾中普及開來,而不是為少數人服務,所以不能從群眾的審美觀點出發,反之從一些藝術家的觀點出發,和群眾的藝術審美背道而馳,這不利于藝術的提高,而是把藝術孤立了起來。還有一種現象:做普及工作的人,搞起提高后就不愿意做普及了,因為他把人民喜愛的藝術放下,創作起了“少數專家”喜愛的所謂的“高雅藝術”。一幅好的作品要符合大眾審美才能創造經濟的價值,可能一幅畫在作家眼中看為很完美但是大眾不接受,這就是提高的水準沒有建立在普及的基礎上。
(二)應當如何解決
高等院校的提高任務要建立在普及的基礎上,同時提高又要給普及以指導。閉門造車是不符合如今的時代特征的。應該從人民大眾的藝術審美角度出發,創作符合人民的藝術審美的角度出發,認真的研究來自群眾的素材,吸收來自群眾生活藝術的營養。在實踐中開展創作,在實踐中獲得創作的靈感,這樣我們培養的藝術人才才能又紅又專,也不至于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三、藝術的培養要與時俱進
現如今,能夠給人們傳播知識技能的途徑和方式可以說是多種多樣,而學校作為傳播知識的重要場所,各大高職類院校對于學生的教育方式也隨著時代的更替發展而不斷變化,不斷創新。
現在高職高專院校的對學生藝術方面教育的知識傳播仍以校園廣播、學校海報、粘貼橫幅、印發報紙等這些傳統方式進行學習的拓展,這些對于課堂的教學也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其實對于當今時代的大學生來說,曾經那些報紙廣播等等已經不能吸引他們了,因為時代不同了,所以學生們獲取新聞資訊的途徑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的人們都看報紙,聽廣播,但現在的人都有一部可知天下事的手機,只要一部手機在手,人們就可以知道這身邊周圍一切新鮮事,而且傳播迅速。對于學生的學習方面,也有很大影響,學生使用手機可以很快速的獲取自己想要查詢的知識,而且手機內容比較豐富多彩,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于藝術的興趣和熱愛,能夠引導學生正確的了解藝術方面的相關內容。相對于老式傳播方式,有很多新晉的功能。其實作為新媒體,手機不僅可以查詢資料,而且手機有很多社交軟件,比如使用人數最多的QQ,微信這兩大軟件,促進了學校的消息傳達和學生與老師間的溝通交流。而且還有很多可以看到周圍人的動態的一些軟件比如微博,抖音,從這上面我們可以了解身邊朋友的趣事,好和大家共同學習交流。
在新環境下的媒體時代,自媒體的產生是一個喜人的訊息,抖音和快手是自媒體的代表,那么抖音和快手要如何得用呢?網絡是把雙刃劍,運用的好可以造福社會,服務大眾,運用的不好就會傳播負能量,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在抖音和快手上發布一些積極的正能量的段子很有必要,對他人對自己都很有益,也可以發布一些生活妙招幫助他人。還有一點就是不要讓抖音占用了你的大部分時間,閑暇時間娛樂便可。藝人傳遞正能量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胡彥斌在演講里談及學歷造假一事,但播出時這段內容卻被剪掉了。此外,預告稱瞿穎將說出不婚的內幕,結果節目里還是沒播……猛料提前爆出,節目播出時卻看不到,這讓很多觀眾質疑:是不是噱頭大過內容?節目會不會成為明星自我營銷的又一個途經?帶著這些疑問,羊城晚報記者獨家專訪了《說出我世界》總策劃兼演講總監梁凱恩,他回應:“明星來演講,不是在自我營銷,而是在完成一個任務。”但他也不否認:“明星演講的本質就是另一種層面的表演。”很多學校經濟實力比較強的學校也會做一些嘗試,他們會讓學生嘗試去通過小組合作完成的方式進行比較基礎和一些簡單性的段視頻的制作。通過一些學校的事實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出來,這種學習方式還是很有成效的而且比傳統的教育模式更有優越性。它使得教學內容更為真實具體,使得學生掌握起來也是非常方便,不僅局限于書本知識,同時動手能力也大大提高,這對于老師的教學過程也是很大的一個減負,讓老師教起學生來更為形象,使得學生更加易懂明白,有疑惑也可以通過自己動手來將疑問解答清楚,同時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果現代教學技術能夠大范圍的,早日的在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得以應用,那么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一定是個非常大的幫助,會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課堂內容輕松有趣,即是對老師教學的幫助,也是對學生學習的改良,還能增進學生交流的過程,真是一舉多得。雖然新式的學習工具用起來非常快捷,但是對于學生的誘惑還是比較大的,手機上不僅有你想要的學習資料,還有你關注的娛樂八卦,還有很多搞笑幽默的小視頻,種類多樣的電視劇電影等,當你打開手機很難不會被這些東西吸引,而且一看就是很難收手,想要一直繼續看下去,這樣就讓你的學習受到了很大的阻礙,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的學生,提高自身抵抗網絡誘惑的能力和不利于網絡制造輿論和禍端等,從而順利的完成學業,學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擁有科學正確的三觀。
四、放松娛樂與堅持核心內涵同等重要
學校舉辦的一些藝術類型的活動一般主題都是在具有一定的表演藝術能力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樣不僅觀眾看的舒心,舞臺上的人們也能盡情表現和展示。這種活動往往都是學校內的藝術教育部門所組織的,并會邀請一些中等學校進行參與,參與的人數多,樂趣才會更多。最開始是由班級內推選出合適的競選人,然后學生們自己在課下空余的時間進行不斷的練習,各個學生都不斷的突破和努力想要在競賽中有一個好的成績。所以,受到藝術熏陶的知識參賽中的這些成員是小部分的,他們在比賽過程中不斷訓練,一日比一日更好,他們在比賽中會有更大的收獲和進步。比賽的名次不是唯一目的,在比賽的過程中去實現自我價值更加的有意義,同時也是對自我狀態的完善。目前很多同學都不能意識到這一點,沒有積極參與比賽,其實學校的目的也是希望學生從中有所鍛煉,培養和提高他們在藝術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其實在這些激烈的比賽過程中,也會穿插一些輕松的片段,比如會在大屏幕播放一段趣味的內容或音樂,通過現場的氣氛來帶動坐在場下的觀眾,盡管他們沒有參賽,但也可以以新媒體的手段讓他們對藝術有所追求。既有娛樂性,還同時兼備教學性,這樣不會令學生感到反感,只是在去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欣賞藝術,感受藝術。因此比賽和娛樂是分不開的,他們兩個相互促進,共同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氛圍環境。
五、結語
在新媒體環境下藝術類院校培養又紅又專的人才,這要求各大高校在藝術教育中聯系現實的生活。普及和提高不能單一而論,藝術培訓也要與時俱進,創作中重視娛樂和內涵的結合,這樣長此以往培養又專的藝術人才的目標的實現就不會遙遠。
參考文獻:
[1]李巖.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J].中國職工教育,2014,(08).
[2]陳志文.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J].改革與開放,2011,(20).
[3]董偉.把握方向務求創新推動文化藝術研究健康發展——在2015年度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評審會上的講話[J].戲劇文學,2015,(10):4-7.
(作者簡介:趙勝男,學歷:碩士研究生,專業:藝術設計,單位:吉林藝術學院,研究方向:空間形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