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華 葉世平 藍嬋婷
關鍵詞:自由轉專業 ? 大類培養 ? 獨立學院
近年來,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教學管理所提供的是一種服務” 這一理念已逐步為高校教學管理者所認同[1]。不少國內高校開始探索“零門檻”轉專業制度,為學生提供不設文理科障礙、不設成績績點高低、不設考核、不設轉入轉出人數限制、不設轉專業次數等寬松條件的轉專業政策。在進入學校后,學生按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1次甚至多次專業選擇,轉專業申請經審批同意后,學生最快第2學期便能進入新專業就讀,如學生科學地指定學分修讀計劃,正常情況下四年可隨同年級學生正常畢業。零門檻轉專業提供給每個學生再一次選擇的機會,一方面彌補了其高考志愿填報對專業了解不全面深入、對自身興趣愛好認識不到位、高考招生時專業調劑造成的遺憾,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與此同時,高校逐步開展大類招生培養機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大類招生是自由轉專業的提前引導分流,自由轉專業學生是在專業全集里做二次選擇,大類分專業學生是在特定的專業子集里做二次選擇。對于無法完全做到“零門檻”轉專業的高校,大類招生既能兼顧高考錄取的公平性又盡可能地讓更多的學生進入理想的專業就讀。這個模式大大降低了學生在變換轉業前后所學課程的銜接難度、時間成本甚至金錢成本,也大大節約了高校的人才培養成本。
獨立學院因靈活的機制優勢已經搶先一步在幾年前開始實行“零門檻”的自由轉專業制度,把二次選擇權交給學生。高校尊重且給予學生自由的專業選擇權,但是這需要學校多部門聯動、多管齊下才能確保自由轉專業的真實落地。本文以中山大學南方學院為例,淺談獨立學院自由轉專業配套制度及相關做法。
一、中山大學南方學院自由轉專業實施現狀淺談
(一)推動學科專業建設改革
任何大學的每一個專業都不可能是同步無差異地發展的,有熱門專業、優勢專業,也有冷門專業、偏門專業。每個專業在既有的資源配置下有專業的最大學生容量,學生容量與培養質量呈負相關關系。眾所周知, 高校的教學資源是直接影響高校發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在制定每年的招生專業及人數計劃時,除了考慮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外,另一考慮的重要因素便是各學院現有的師資力量,力求保持各專業師生比的平衡[2]。要確保專業的培養質量,又要開放自由轉專業,那么,高校必須重視學科專業建設、改革工作。一方面,專業加強特色、提高綜合實力會使學生增強專業的認同感以及建立起就業信心;另一方面轉專業轉出人數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專業的發展情況,轉出率高則需要反思專業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以及如何推動學科專業向前發展。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每年的招生人數設置會以上一屆新生轉專業人數作為重要的參考數據,如果某些專業轉出人數較多則會考慮縮減招生人數甚至暫停當年的招生計劃,如果轉入人數較多則會適當上調招生計劃。以結果為導向,用學生二次專業選擇的數據作為專業后續發展的重要評估指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專業的主動改革與進步。
在當前社會,創新引領下的知識經濟的發展,人才與智力的流動導向由市場牽引,因此高校要積極推動學科專業建設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環境,使專業建設和管理適應社會需求。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復合型的,高校對學生的培養也應該是多元化的、復合型的,教育的結果是讓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用。
(二)建立完善的配套管理制度
1.導師制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從2015年9月份開始實施完全學分制,本科生導師制管理是配套制度中的一部分。本科生導師由專業教師兼任,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和知識結構優勢,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對學生選課、選擇專業及專業方向以及學習方法、科學研究、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進行指導,當好學生的參謀。
本科生導師對于有轉專業意向的學生或轉專業后處于原專業新專業過渡期的學生顯得尤為重要。轉專業前導師可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知,明確職業生涯發展方向,避免轉專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做相對理性的專業選擇;轉專業后可幫助學生在學習上、職業規劃上做針對性的指導。
2.學分互認制度
針對轉專業前后兩個不同的專業,除公共課外,其他轉專業前修讀課程獲得的學分須嚴格按照學生所在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學分結構的要求進行互認,互認后課程的開課單位、課程名稱、修讀學年學期、學分值及成績保持不變,學分性質按轉入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相應的學分性質認定。這最大程度地保障學生轉專業前所學課程在新專業有能獲得承認。
3.選課制度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第1學期由學校統一安排課程,除體育課外不安排課程供學生選課。第2學期及以后各學期課程在前一學期安排,學校按漸進方式向學生提供不同類型的課程,公開候選課程的課程內容、授課教師、授課計劃以及課時學分,在規定時間內公布給學生,由學生自行選擇。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在課程提供選擇的范圍內自主選擇。學生修讀課程應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選課指南為依據進行選擇。學生在校期間,每學期修讀的各類課程學分上限由院系自主決定;上一學期無不及格課程且無欠繳學費,在導師指導下經院系負責人批準后,可申請加修學分,但加修后當學期修讀的課程學分不得超過30學分。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不要求轉專業學生降級學習,這就導致轉專業學生要補修與同年級同專業同學落下的學分。因此學生的選課過程中導師指導能為學生在原專業及新專業的順利過渡提供專業及時的幫助,加修學分則對學有余力的轉專業學生爭取盡快趕上同年入學學生的學業進度提供了可能。
4.考試制度
轉專業學生如因選修了不同年級的專業課導致考試安排沖突,學生可向學校教務與科研部提交緩考申請,在下一學期開學后參加考試。緩考制度為加修制度作了強有力的職稱,大大助力了轉專業學生加快學習進程。
(三)其他制度
在廣東尤其是珠三角地區,學生在選擇就讀專業時更多考慮的是就業前景,轉專業的熱門趨向性太強,造成高校專業發展不平衡,熱門、冷門專業人才供求結構不平衡,從而導致就業結構不平衡。在此大環境下,中山大學南方學院鼓勵學生參加輔修,學生完成輔修教學計劃規定的所有課程(或其他教學環節)、畢業論文,修滿規定的學分,通過考試(或考核),主修專業順利獲得學位和畢業證書的前提下可獲得輔修專業的學位或輔修證明。對自學能力強且學有余力的學生在主專業的修讀之余還能學習自己喜歡的專業,這是專業知識及技能的復合型疊加。輔修制度一方面滿足了學生對喜歡專業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對學生將來的升學或就業大有幫助。
二、結語
綜上,高校轉專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尤其是獨立學院在辦學條件、招生壓力、高等教育機制等方面都與公辦高校有巨大差異的情況下,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設計好自由轉專業制度,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循序漸進地推行完善。
參考文獻:
[1]方惠圻,郭宇.高校轉專業政策制定的理性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2).
[2]雷樹祥.高校學生轉專業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高教與經濟,2007,(01).
(作者簡介:黃麗華、葉世平、藍嬋婷:本科,中山大學南方學院, 行政。研究方向:高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