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嘯
關鍵詞:高職 ? 體育 ? 新興項目 ? 大眾健身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大多采用選修項目教學的方法。近年來,新興體育項目開始流行,高職院校公共體育教學由傳統項目向新興項目擴展。新興體育項目在我國是新生事物,代表了國際現代體育的發展方向,其最大的優勢體現出休閑和娛樂為主等時代特征,滿足了當代大學生追求時尚、敢為人先的心理,符合大眾健身的教學目的。
一、大學生對新興體育項目的期待
(一)新興體育項目成為高職院校體育項目的新生力量
長期以來,籃球、足球、太極拳、武術等我國傳統體育項目,是大學體育課程的重要內容。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也探索出來成熟的項目教學模式,教學效果明顯。時代變遷,國際交往越來越頻繁,國際趨勢化明顯,新興體育運動項目悄悄進入大學的體育課堂,并已成為體育教學改革的共識。
據調查,我國大約92%的高職院校中開設了瑜伽、體育舞蹈等新興體育項目,還有些具備條件的高職院校開設了擊劍、帆船等項目。新興體育項目極易吸引同學們的眼球,大學生體育參與意識很高,有效帶動了大多數學生的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對推動大眾健身、陽光體育顯得方興未艾。
(二)大學生對新興體育項目的期待
隨著社會開放程度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現代大學生對自身綜合素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更高的要求,他們期待掌握更時髦的體育知識和技能,以便參與新興的體育項目,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具體來說,大學生對新興體育項目期待的原因有:
1.大學生對自身健康的需要。中國整個社會的節奏不斷加快,競爭加劇,大學生其承受的心理、身體壓力明顯上升,頸腰椎等各種職業病和現代文明病不斷出現,“健康第一”“終身健身”成為大學生的現實需要。
2.大學生對自身形體美的狂熱追求?,F代社會“以瘦為美”、“以肌肉為美”的觀念影響深遠。
二、高職院校新興體育項目的設置及存在的問題
(一)開設項目數量多,但內容設置理念更新跟進不夠
新興體育項目按照體育項目類型與內容來看,主要包括競技類(如電子競技)、拓展類(如野外生存、素質擴展、攀巖、定向運動等)、非常規體育項目類(如散打、跆拳道、自衛防身術、躲避球等)。目前,在高職院校開設的新興體育項目種類繁多,僅在一所學校就開設十多個新興項目。繁多的項目類別,能夠滿足高職學生對新生事物的興趣,但在項目教學方面存在理念不夠新的問題。
1.課程安排仍沿用傳統項目的模式。在授課形式上仍沿用傳統班級教學模式,大班額、規范化管理、個性教學薄弱等問題突出。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要求仍以成績為主,對項目缺乏深入的學習與提高,對大眾健身和終身健康的追求意識薄弱。
2.教學管理部門對課程的基礎研究不足。由于新興體育項目在高職院校開設的時間不長,經驗不足,在教材建設、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等基礎性工作的研究不足,致使課程開設過程中缺乏基本的課程遵循,且影響課程評價標準的制定與執行。
(二)教師的專項結構豐富多樣,但梯隊培養缺乏連續性
目前,高職院校開設了豐富多樣的新興項目課程,也就意味著,體育教學的任教專項結構是豐富的,滿足了項目教學需要。但教師結構存在的問題也較突出:一是部分教師自身專業背景與任教項目不相符,也就是半路出家。這些教師經過簡單培訓就上崗,缺乏對新興項目的深刻認識,對動作技能掌握不夠,在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上有所欠缺,影響了教學效果,對促進大眾體育發展不利。二是教師隊伍發展的可持續性不夠。新興項目一擁而上,教師也一并蜂擁而至,但對某一項目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建設缺乏長遠規劃,致使教師隊伍建設后續人才引進與培養的缺乏,存在斷層現象,不利于新興項目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三)新興體育項目課程建設與效用的關聯度不夠
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都建設了新興體育項目課程,引起了學生的廣泛參與,甚至一度出現過狂熱追求、熱度不減的情況。在同一時期新興體育項目課程建設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
但綜合考量新興體育項目課程建設與其效用的關聯度,課程建設的實際效用還較弱,大眾健身的良性運行還不夠順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課上與課下的聯動機制尚未建立,課外活動參與率不高。大學體育課程設置一般是每周兩個學時,大約是90分鐘,僅僅靠課上的學習和鍛煉達很難達教學效果。這就需要學生積極參加課外活動,鞏固課上的技能,鍛煉體能。但調查研究發現,部分大學生限于缺乏專業的指導教師、場地緊張等原因,課外參與率。
三、對策研究
(一)開設新興體育項目,教師和設備先行
相對于傳統體育項目而言,新興體育項目是新生事物,保證新生事物的長足發展,基礎工作要扎實。體育項目教學的前提是師資隊伍和教學設備等。
項目的數量不宜多,而益精。開設什么項目,首要考慮該項目的師資狀況和基礎設施狀況。要在開設一項新項目前,確保相關專業教師和基本的訓練設備和場所能滿足教學與教學發展的需要。
(二)建立長足的項目發展規劃
體育項目的設立與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進行師資培養、場館建設與管理、教學內容的優化與發展、優勢項目的樹立與培育等,這就要求項目設立與建設的長期規劃。
充分調研選擇適合的項目。新興體育項目種類繁多,且隨著社會的發展數量呈遞增趨勢。一個高校是否要增設一個或者幾個新項目,要充分論證現有的師資、場館等基礎性條件,還要論證項目本身是否適合中國的文化環境、是否適合中國大學生的興趣愛好、是否對大眾健身有較好的效果等。切忌跟風時髦盲目上項目,導致基礎條件不足,發展滯后,影響教學效果。
(三)項目設置與其教學內容要符合高職院校實際
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形式,職業性確定了其實習實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公共體育課程在課時、課程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影響。高職院校新興體育課程的設置要密切結合這個實際,因勢利導,最大程度滿足教學需要。
結合實習實訓的教學安排,合理安排體育課程的教學任務。高職院校學生一般學制為三年,但在校時間一般在2年左右,即使在2年的在校時間,也在不同的學期開設整周的生產工藝、車間實訓等課程,體育等公共課程要利用學生在校期間,開展課堂教學,傳授學生項目本身蘊含的運動機理、體育技能與體育精神等基礎知識,并充分利用課上、課下聯動機制,鍛煉學生體能,掌握體育技能。結合學生需要,建設課堂教學與項目比賽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四)傳統與新興項目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在高職院校公共體育教學中開設新興體育項目,并不是完全否定我國傳統體育項目,而是建設新項目與傳統項目結合的教學模式。我國傳統體育教學項目在我國大學生中,甚至在社會中影響深遠,大眾喜歡、參與的積極性大,要將這些傳統項目繼續繼承發揚下去。
(五)大眾體育的實效性作為教學評價標準
在新興體育項目引入高職公共體育課程教學體系后,對其評價要更多側重其對大眾健身的影響,也就是,要結合大眾健身的效果評價教學效果。
教學效果的評價要重視學生對新興體育項目的關注度。一是看同學們的選課情況,同學們對新興體育課程的選課積極性代表了大學生對該項目的期待。用教學選課系統數據作為評價依據,比如瑜伽課的選課同學明顯高于其他項目,則代表了這個項目的學生關注度高。二是新興項目比賽的參與情況。每個學期的新興項目體育比賽,學生報名參與比賽的數據,一定程度說明該項目的教學效果。數據越高,項目的教學效果和大眾健身效果越好。
參考文獻:
[1]趙俊浩,余時平,童錦峰.基于新媒體條件下的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資源開發研究[J].運動,2016,(13):113-114+43.
[2]劉偉.對高校開展新興體育項目教學的思考[J].科技風,2018,(07):47+49.
[3]張樹巍,張勁松.高校體育課程中新興體育項目教學效果的實證分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7,(02):81-85.
(本成果是泰安市2018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項目批準號:18skx115。作者單位:山東服裝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