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
一、生態效益補償的重要性
1、促使生產實踐需求得以滿足
森林生態效益是公共商品,無法在市場上進行交換,以至于無法使得經濟主體獲得收益。要想發揮森林的經濟效益,必須通過針對性的計量方法計量其價值,而生態效益補償作為補償方式,通過商品經濟的方式轉變森林生態效益,促使生態效益獲得回報。為了改善目前眼下日益惡劣的生態環境以及相關林業部門管理財力投入的欠缺,必須采取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
2、促使生態公益林補償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我國一直在致力于增加森林面積和森林覆蓋率,同時,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生態公益林的保護,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1)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偏低
國家級公益林補助標準每年每畝只有15元,補償標準與市場價格相差較大,不利于調動區域農戶參與生態補償的積極性。生態公益林所有者在建設和保護中還要不斷投入人力、財力,同時,由于不能采伐木材,導致沒有經濟收益,資金短缺問題凸顯,使得森林管護存在困難。
(2)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資金來源渠道相對單一
生態效益補償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撥款,對于社會資本的利用極為有限。因此,如果補償不到位則無法順利開展工作。生態公益林的保護與建設需要一定的資金扶持,例如森林防火、蟲害防治、人工管護等等,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針對該方面資金的投入,在國家財政撥款有限的情況下,應出臺相關的配套政策,獲得多方面的資金支持,提高公益林補償標準,調動公益林所有者的積極性,使生態公益林得到有效的保護。
二、生態效益補償的現狀
1、獲得了良好的成效
下撥的補償資金全都實行專款專用,自2001年我國開始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助基金,在實踐基礎上逐步完善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運作機制。目前,生態效益補償均通過財政補貼“一卡通”下撥到專門的賬號。伴隨資金系統的優化完善,促使資金補償能夠一次性發放到位。而關于補償資金的管理,國家也出臺相關的管理辦法,并且要求明確資金來源以及資金的使用情況,做到補償資金的透明化管理。具體操作有:
(1)落實補償面積、補償標準、補助金額、補償金賬戶等,并通過公示告知大眾,提升補償資金的公開化、透明化。
(2)簽訂管護合同、落實責任,積極鼓勵大眾參加生態公益林保護。
(3)加強生態公益林補償工作過程的監督與管理,監督補償資金使用的整個過程,并對此制定管理制度。
2、增強了生態公益林保護力度
自補償機制實施以來,相關部門加強了對森林的保護力度,有效降低了森林災害的發生概率。補償機制的運行,有效地調動了公益林所有者的管護積極性,林業主管部門加大了對亂砍濫伐和毀林事件的查處力度,使生態公益林得到良好的保護。同時,伴隨補償資金的有效運用,促使受到破壞的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其中包含害蟲災害、火災等,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三、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優化策略
要想有效發揮補償制度的實施效果,必須構建完善的補償管理體系,其中包含補償主體、補償方法、補償政策等。生態效益補償已經是發展的必然,要想促進其全面發展,必須在運行過程中不斷完善制度建設。同時,在補償期間,必須在政策的引導下運用各種配套機制,并采用對應的服務體系,促使補償制度能夠科學合理、高效的運行。為了防止在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必須構建對應的監督機制,尤其是對于資金的使用,必須明確并嚴格監督資金往來,上升到法律層面,保障補償資金得到有效利用。
1、實現補償主體的多樣化
就補償主體來說,我國可以在現有的發展基礎上借鑒優秀國家的經驗,在政府的支持下引入競爭機制和市場機制,促進補償主體的多樣化發展。雖然我國在早前已經也有了“誰受益、誰補償”的制度,但是實際操作中,該制度并未得到有效的貫徹落實。就“誰來補”而言,我國林業保護部門一直依靠財政部門的扶持。林業資源當做公共物品發揮效用時,是大眾共用的,而國家卻替代所有受眾購買生態效益,由區域財政補償。在此過程中,大多數企業與個人也享用了生態效益。對于以上主體,可以從提供人、所有人、受益人或者國家統一收稅,然后為生態效益提供補償。
2、確定補償范圍
就補償范圍來說,為了推動森林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實行了補償機制,國家級公益林和省級公益林已經在補償范圍內,以及部分天然起源的商品林逐步納入補償范圍,而地方公益林卻不在范疇之內。我國森林結構一直處于比例不均的狀態,商品林占據了整體的80%以上,公益林無法與之比擬。作為森林資源的一部分,商品林發揮了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吸碳釋氧的作用。由此可見,商品林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對此補償發揮的作用也是十分顯著的;不僅是商品林,對于地方公益林亦是如此。與國家公益林一樣,也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建設起來的,主要用于發揮生態功能,因此必須保護它的生態效益,實施補償機制,促進林業資源的長遠穩定發展。
3、確定補償對象
就補償對象來說,我國寬泛的將林業資源的管理人、所有人、提供生態效益的人納入補償機制中,而獲得補償的具體主體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在補償資金的落實中,林業資源的管理人、所有人、提供生態效益的人都能變成補償主體,如果需要對該類主體進行補償,我國需明確補償的對象,這樣相關部門才能通過調查確定并進行補償。例如:針對保護天然林工程的,在保護過程中限制或禁止采伐,而依靠該區域進行林木作業的個人或者企業必然會受到沖擊,相關部門也應針對個人或企業實行針對性的資金補貼,在補償前,必須明確補償主體在補償之前的損失收益,以及通過補償之后的損失收益,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保證補償主體的全面覆蓋,保證直接損失人、間接損失人都得到合理補償,并以此不斷優化完善補償機制,促使后續工作順利開展。
(作者單位:635100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天然林資源保護和縣退耕還林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