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任彬彬 張中霞 段敏杰 戴子云
為了對生態綠化城市建設成效進行指導和監督,選擇科學運用生態城市評價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使得生態綠化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本研究借助文獻資料、實證分析以及數據統計學方法,對城市副中心生態綠化建設成效篩選了評價指標,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目的為綜合評價以及引導生態綠化城市建設的發展提供正確的選擇和科學依據。
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是把雙刃劍,一方面給人們的生活水平滿足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另一方面又對全球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威脅。在城市化進程中,人們不僅追求生活質量,對生活環境的改善也越發迫切,建設生態綠化城市成為政府和群眾的共識,也急切需要園林科研人員進行相關課題的研究。我國大多數城市對生態綠化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現階段的研究主要側重于設計、施工、養護等方面,對于生態綠化建設指標的篩選以及評價體系的構建方法的研究還不是很常見,對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對生態綠化城市建設進行監督和指導,有助于促進生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城市生態綠化的內涵
城市生態綠化就是將生態環境與綠地空間自然融合,目標是改善生態環境,方法是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技術,打造出環境優美生態和諧的綠地空間。從綠地系統角度出發,其布局、建設規模應注重彌補脆弱和薄弱環節的綠地景觀結構,充分考慮人口密度、服務半徑、防災避險、生態環境等狀況的需求進行布局,從居民生活空間和生態過程的連續性和整體性出發,注重城市綠地的貫通性,將自然和人工要素混達成整體生態系統網絡。
2、城市生態綠化建設基本原則
①根本出發點是生態功能優先原則
綠地功能的基礎是城市綠量,但城市生態綠化不僅僅要提高綠量,還要合理配置植物群落結構,增大葉面積指數,在優先選擇鄉土樹種的基礎上盡量選用葉片寬且面積較大,能顯著提高光合作用,提高光合效率,降低城市溫度、緩解熱島效應、調節局地小氣候環境的植物種類,另一方面在選擇植物的時候還要考慮城市污染問題,優選吸收污染物能力較強、耐受污染能力較強的植物,充分發揮其對環境污染的吸附、附著和同化作用,維持城市的生態穩定和平衡。
②生態綠化的基礎是物種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一方面能促進綠地自然化,同時也是提高其生態系統功能的首要前提。應該高度重視重建或恢復物種多樣性。首先,要建立自然保護地,修建生態廊道和棲息地,形成景觀和生態功能兼顧的綠色生態網絡。另一方面,重視地帶性植物變種的馴化,構筑具有城市特點的綠色景觀,前提是需要培育優良的植物品種。第三,適當選擇耐陰植物,充分利用優先的綠色空間資源,改變傳統的林下植物單一物種的缺點,豐富林下植物種類,使生物具有豐富的生存和繁衍空間。第四,城市引種植物種類較多,但多數規模較小,經過自然選擇過程逐漸消亡,這就對植物的選擇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遵循的原則就是合理配置植物,提高養護水平,增大對綠地適應性強的植物選擇和利用。
3、生態指標的選擇和體系的建立
結合城市副中心的綠化建設特點,并結合實際情況,經過實地調研和數據整理,利用費爾德法對指標進行了篩選并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可將該評價系統分為三級指標,分別是目標層、系統層和指標層。其中系統層包括:園林綠地數量、園林綠地質量、環境質量、景觀效果、管理監測五各指標,再將上述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評價,需要把體系中量綱指標進行無量綱化,通過賦值法對各個具體指標賦評價值,最后通過層層疊加指標的分指數,進行總體綜合的評價。
總之,生態綠化城市建設注重居民對生活環境質量的提高以及綠化建設的合理應用。建設生態型綠化城市,既是生態城市建設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城市進程中規律演變的必然趨勢。而監督和指標生態綠化城市建設的最好方法便是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篩選評價指標,使得城市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但是生態城市綠化建設指標體系的發展和完善也是我們不斷深入研究的課題,為指導城市綠化建設讓城市環境更加和諧打下理論基礎。
(作者單位:1.100102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2.054200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