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宇科
環境監測即以自然環境為監測對象的監測活動,主要以大氣、水、土壤等標志物監測為代表。要做到象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既需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也離不開持之以恒又卓有成效的環境監測。環境保護具體實踐需要仰賴監測提供事實依據。而持續、動態有針對性的監測則能推動環境保護水平提升。因此發揮環境監測在環保工作的核心價值既要加大投入,又要借助技術,更要不斷充實專業技術隊伍,如此才能實現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中的價值最大化。
1、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中的價值
①獲取污染物數據的直接證據
開展環境監測首要目的就是得到環境污染物的第一手資料,因此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中最具典型性的價值就是獲取污染物的直接證據。比如自千禧年以來我國主要河流入海口排放的污染物類型主要是總磷、懸浮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其中重金屬污染物種類主要是砷、銅、鉛、鋅、六價鉻。這些都是持續數十年以來沿海地區水環境監測得到的客觀數據資料。
普通人眼中,只有當水面泛起泡沫、水體顏色出現顯著改變或已經能夠聞到刺鼻的氣味時,才能意識到有污染物進入了水體、污染了自然環境。然而在更多的時候,表面狀態下的環境看似沒有發生變化,但并不等同于污染不存在。每到這種時刻,只有經過全面、詳盡的專業化監測,得到了確鑿的檢驗結果,才能以鐵的事實為依據,就污染環境的肇事者展開追蹤調查直至加以懲處。
②開展環境保護實踐的核心依據
近年來,國家陸續推出諸如“打贏藍天保衛戰”、建立“河長制”、劃定“三條控制線”等日益嚴格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并在“十九大”政府工作報告層面以至少四個主題論述的形式不斷強化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與核心舉措。以上種種都是基于長期、大量環境監測數據結果得到的環境保護實踐成果。
有了環境監測的數據支撐,環境保護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層層深入,才能以事實為依據制定出有理、有利、有節的環境保護實踐戰略,從而使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更好、更快地發展。
③實現經濟發展科學化、城市規劃理性化的重要參考
2018年大連市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上,人資環委一次性提出了包括海洋生態功能劃區、慎重論證重大產業項目規劃選址和發展規模、優化海洋產業布局、合理開發海洋資源等若干動議。提出這些意見的起因正是針對大連周邊海域連續幾十年開展的環境監測結果。隨著赤潮泛濫數量不斷提升、水體污染日漸嚴重,渤海周邊陸緣污染事故頻發,已超出了海洋承載閾值。可見,環境監測正在持續擴大影響范圍,已經成為新時期實現經濟發展科學化、城市規劃理性化的重要參考,而這也是其在環境保護中核心價值展示的方式之一。
2、發揮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中重要價值的策略
①加大投入與宣傳力度
要取得環境保護更好良好的最終成果,就不能缺少環境監測的先期投入。而這一環節除了資金,也涉及設施設備、科研技術、人力資源等方方面面。很大程度上,投入與保護之間存在著正比例關系。近年來我國環境保護工作之所以成效卓著,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基于物質水平快速提升基礎之上對于環境監測工作的巨大投入所致。
不過,在針對專業監測設施設備、技術與人員的投入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對更多普通民眾開展環境監測與保護的常識宣講與意識培養。畢竟,與疆域遼闊的國土面積和日益繁榮的社會經濟相比,環境監測專業人員的比例在很長時間里都會是以一對眾的狀態。這也是不少地區環境問題大暴發以后才能引起監管部門注意的原因之一。
專業人手不足就要考慮發動群眾,讓環境污染面對“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以更多普通人對環境污染的警惕、對環境監測的重視實現環境保護的及時、高效。因此,加大環保宣傳、針對環境監測基本常識的普及十分必要。在有條件的地方,不妨嘗試發放免費試紙等簡易監測工具,引導普通市民加入到日常監測環境行動中。只有越來越多普通人樹立起環境監測的主動意識,才能通過營造更加良好的環境監測氛圍提升環境保護的整體水平。
②AI+5G+IoT
今年三月剛剛結束的“兩會”上,小米掌門人雷軍提出了“人工智能+5G+物聯網”的概念,指出這一被譽為“下一代超級互聯網”的5G物聯網應用將有助于加快行業智能化轉型。除了可以廣泛應用于生產制造領域外,物物相聯于環境監測設施設備同樣是適用的信息化聯動模式。
曾經在浙江衛視熱播的《智造將來》節目中,有一款僅用二十一分鐘就能檢測出水體污染物類型的手持式檢測儀極為引人注目。在此之前全球常規的水污染物檢測設備大多體積巨大、重量驚人,往往只能安置在專業實驗室中接受送檢的標的物。有了這款手持自動檢測儀,環境監測人員就能前往任何現場實地、實時開展檢測。如果將之安裝在河流出海口、工廠企業的排污口等處,再結合5G與人工智能自動檢測與報警裝備,未來環境監測便能使品質、成效提升到指數級別。屆時,不僅環境監測在環保活動中的價值更可無限擴大,且試圖偷排污染物的單位或個人也能在技術的實時監控下無所遁形。
③持續壯大專業化人才隊伍
雖然資金、技術與設備是環境監測絕對仰賴的硬件支撐,然而對于時時刻刻存在變數的環境污染源來說,人的因素才是最終應對無常變化的最終力量。縱觀若干年來我國環境監測與環保實務的種種局限,很大程度上仍是人員數量和素質的不足形成了制約。
因此,持續壯大專業化人才隊伍將是當前和未來很長時間里的系統性工程。要實現人才隊伍的培養,除了應當更加積極地在各級各類院校中增設相關專業學科外,提高福利待遇、社會地位及行業準入門檻也是綜合要素。這不僅是為了充實環境監測人才隊伍,本質上也是在提升環保工作的整體水平。
環境監測是為了不斷提高環境保護工作的前瞻性、預見性而開展的實踐活動。要充分體現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過程中的價值,除了加大資金與技術等實物資源的投入,更重要的是提高全體公民對于環境保護的認識。同時,要充分結合時代發展變化的特點,利用包括信息化在內的先進手段不斷提升環境監測的實時性、有效性,環境監測提升環境保護力度的核心價值才能不斷擴大化。
(作者單位:136100吉林省公主嶺市環境保護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