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東東
作為村民自治的基層民主政治模式,鄉村協商民主在解決村民自治問題的現實困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基層民主的制度空間、村民的民主素養等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鄉村協商民主的發展始終受到村莊多元利益主體間矛盾與沖突的制約,為此,要全面落實鄉村協商民主的發展,就要努力克服這一困難。本文從鄉村協商民主存在的不足入手,針對性地給予科學解決方案,促進鄉村治理的順利開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
1、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這一重要觀點對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實踐發展給予全面展現,使我國民主形式得到極大豐富,使民主渠道得到拓寬。作為我國政治民主發展的重要一環,鄉村民主政治建設意義重大,特別是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通過協商民主,可以有效提高鄉村治理的效率,樹立文明鄉風,拓展鄉村富裕之路。
2、當前鄉村協商民主存在的問題
①主體間社會關聯度不高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農業稅的取消和新型城鎮化等重要農村改革方案的落實,過去閉塞的鄉村逐步邁向了現代化。現代化生產生活方式給予傳統鄉村社會以嚴重沖擊,導致其走向分化。鄉村社會的劇烈分化,推動人口不斷多元流動。對于大部分村莊而言,青壯年勞動力以外出打工為主,而常駐人口主要為留守老人和留守而言,甚至可以說部分村莊成了真正的“空心村”。這些村莊因為精英人口的外流,使得協商主體間呈現出越來越薄弱的社會關聯度。
②村兩委沖突難調和
村兩委成員之間有著無法協調的對抗關系,比如《村組法》就僅就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與支持村民委員會行使職權做了規定,但怎樣領導和支持及去如何界定領導的權限并沒有規定。這一法律的規定通常會產生兩種結果:其一,村黨支部代表國家意志在村民自治中居民核心領導位置,村委會受村黨支部領導,導致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村委會難以伸張村民利益,有的則完全淪為村黨支部的附庸。其二,村民自治中村委會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村黨支部的領導只是表面層次,就無法將其自身的核心領導作用切實發揮出來。
③體制外精英政治民主意識和能力有待提高
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廣大鄉村“精英替代”現象比較常見,村莊內有著較強經濟實力、靈活頭腦和較多人脈的體制外精英逐步參與到村委會的競選活動,使過去的體制內精英被逐步取代。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給村民的利益觀也帶來極大的沖擊,大部分村民意識到能夠帶領村民致富的才是好干部。選舉村干部以經濟利益的獲得作為重要標準,而忽視了被選舉這的德行、政治民主意識及能力高低,以長遠來看,這樣的做法給村民自治甚至鄉村民主政治的發展都起到極大的消極作用。
④普通村民參與協商的動力和能力不足
普通村民缺乏存于協商的動力。由于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筑,鄉村經濟的發展也制約著協商民主的發展。大部分農村集體經濟很少,村民生活徘徊在貧困線上下,村民何以談及內生動力對鄉村民主政治生活的積極參與,顯然缺乏參與的原生動力。普通村民長時間在半封閉的狀態中生活,難以獲得更多的信息,也就無法對鄉村協商民主提供幫助。
3、重構鄉村協商民主助推鄉村振興
①以制度明確村黨組織與村民委員會的職責
在鄉村振興戰略落實中,基層黨組織作用重大,而當前我們可以看出,在協商主體結構中突出表現的對抗就是村兩委關系的體制性矛盾,只能以制度為切入點將這一體制性矛盾從根本上得以解決,為此要以明確的法律法規作為依據對村黨組織和村委會的職責權限予以規定。現實鄉村協商民主落實過程中,各地都在不斷努力進行制度創新,山東章丘市委組織部為此專門制定了《村級組織工作十項制度》,并專門就上述四項權力予以界定,對其各自主體怎樣進行權力應用等事項具體細化。
②完善體制內精英培育機制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
整體而言,培育建設村黨支部的機制已經相對成熟,各地在發展、培養村級黨員過程中,村黨支部的建設中都做了諸多努力。村民自治的人才隊伍建設離不開村民委員會的培育建設,為此要著力做好人才與管理機制的引進工作,不斷提升村治水平,進而使鄉村協商民主獲得順利實施。事實證明,以大學生選派做村官到村任職的人才引進方式十分成功,很多優秀的青年人才將自己的智慧與汗水揮灑在鄉村發展的建設大局中,也給更多的村莊在邁向致富的現代化道路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提高了村莊的民主政治發展水平。
③加強體制外精英培育擴大協商民主范圍
體制外精英培育的機制構建,需要由兩部分構成,本身就在村中威望較高的鄉賢,使其在村級組織和村務管理范疇內管理,比如建立“村務監事會”和“鄉賢理事會”等,這些鄉賢在平臺的幫助下合理妥善處理村莊內的各種沖突。本身經濟實力較好、影響力較大,但政治素養比較缺乏的體制外精英,需要重點圍繞其民主意識和能力強化培養,借助組織政治文化培訓等多種方式,不斷強化其政治素養,使其能夠匹配自身在村莊的影響力,規避“精英替代”過程中出現的“混混當政”。借助培育體制外精英,能夠將過去的體制內精英的“依附”逐步轉變成“主動合作者”,使體制外精英的功能得到重塑。
④加強普通村民素質培育協商民主更智慧
對于普通村民的培育機制而言,要重點以如何在協商民主落實中吸引最廣泛的村民主動參與。2011年,福建省在全省落實“農村戶代表會議制度”,這種戶代表會議可以認為是戶籍戶或家庭戶作為單位,每戶選舉一名代表參與會議。戶代表需要年滿十八周歲,有著較強的辦事能力,并且在村莊經濟社會發展活動中熱心參與。戶代表會議的落實使得基層民主得到更深入的推進,對協商中保障普通村民的利益訴求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并使鄉村協商民主吸引了最廣泛的普通村民參與。借助方式的創新,使普通村民的協商主體功能得到重塑,進而由被動參與轉變為主動和廣泛參與,以協商主體的身份參與到鄉村協商民主中。
綜上,理論層面與基層群眾的實踐創新共同推動了鄉村協商民主的進一步落實。過去單一閉塞的鄉村社會發展為更為開放多元的社會,新時期新形勢下的鄉村治理也給村民自治帶來很多難以解決的現實困難。而借助對鄉村各利益間復雜關系的辨識,使其得到科學重建,使得鄉村協商民主得到順利實施,進而幫助村民自治的現實難題得到妥善處理,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組織力量。
(作者單位:252300中共陽谷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