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菊
本文通過對安定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及主要做法的總結,分析了安定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1、基本情況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近年來,安定區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十分重視,制定出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截至2018年底,安定區轄19個鄉鎮,306個村2185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42.7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5萬人,總流域面積3638平方公里。全區306個行政村中有集體經濟經營收益的村59個(其中5萬元以上的村12個,5萬元以下的村47個),無集體經濟經營收益的村247個;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村135個,其中有經營收益的村40個,無經營收益的村95個。
2、主要做法
(1)挖掘資源優勢打基礎
結合農村“三變”改革,對耕地等自然資源豐富的村采取承包、租賃發包等方式,發展村集體經濟;對人員密集、交通便利等區位優勢明顯的村采取招商引資、出租租賃等方式,增加集體收入。如,西鞏驛鎮南河村充分利用3000多畝集體耕地、林地,日出近千方水的天然暖泉(水溫42℃左右),底蘊雄厚的宗教文化(雙龍山廟會)等資源,按照“支部引領、主體帶動、股份合作、依法監管、多方受益”的思路,培育富民產業農民合作社、暖泉種養殖合作社、福禮蔬菜農民合作社等主體,由富民產業農民合作社開發“四荒地”,建設占地1萬平方米蓄水池一座,將南河旱地變為水澆地,灌溉收入對村集體和農戶進行分紅;由暖泉種養殖合作社開發暖泉資源,建設水上公園,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收入按比例進行分紅;由福禮蔬菜農民合作社負責運營財政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建設的5座日光溫室,為全鎮提供蔬菜種苗,發展蔬菜產業,實施“保底分紅+收益分紅”,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奠定基了良好基礎。
(2)企業主體帶動增收入
堅持把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作為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吸納村集體資源入股等方式,增加收入。如,內官營鎮文山村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農民參與”的思路,通過資本運作、產業延伸等方式,充分利用鄉村旅游發展機遇,由定西天毓旅游開發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建設集生態旅游、休閑觀光、農業體驗、避暑露營、戶外運動為一體的李家峽風景區,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積極動員農戶進行土地入股16.63畝,每畝每年可分紅530元,共分紅16萬元,并對村集體林地、荒山800畝進行了入股,帶動村集體實現年收入2萬元以上。
(3)金融支撐撬動增活力
整合產業發展資金、扶貧專項資金、財政補助資金,作為村集體經濟發展資本金,投入企業或新型經營主體,通過折股量化分紅等多種形式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如,巉口鎮康家莊村將財政扶貧資金90萬元折股量化到定西順恒種植農民合作社投資建設的巉口古鎮·康莊花苑田園綜合體項目,按收益率8%分紅,每年可收益7.2萬元,并將每年分紅所得資金的一半繼續投入合作社,進行循環滾動發展。
(4)項目扶持拉動促發展
依托政府投資光伏發電、鄉村旅游、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設施等項目,吸引村集體多方式參與,推動項目發展,通過生產經營產生紅利或租賃獲得租金增加集體收入。如,全區依托光伏發電技術,大力發展綠色新能源產業,計劃于2017-2019年三年時間在19個鄉鎮全面實施光伏發電扶貧工程村級電站項目,致力于打造“科技型”現代化美麗鄉村,擴展村集體收入渠道。2017年,在魯家溝、杏園、西鞏、寧遠等11個鄉鎮31個村620戶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1860KW的光伏發電系統,預計戶均年收益3100元左右;在魯家溝南川村、內官陡寨和東岳村、鳳翔李家岔村等9個鄉鎮18個村建設1250KW的村級電站,預計年均帶動村集體經濟收益7.76萬元左右。
3、存在的問題
(1)思想認識不足
部分村干部觀念陳舊,文化程度較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意識不強,站位不高,存在“小富即安”的守舊觀念,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有無集體經濟無關緊要。長期以來,只重視村級道路、飲水、出行等基礎設施建設,而忽視了村集體經濟發展,輸血很多,造血不足。
(2)基礎條件制約
大部分鄉鎮的貧困村特別是深度貧困村屬于山區村,基礎條件薄弱,資產資源存量少,真正能夠用于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資源優勢不強,特色不明顯,內生動力不足,受制于自然因素、交通條件等因素,各村之間發展也不平衡,招商引資、發展企業和辦工廠的難度較大。
(3)帶動作用較弱
大部分“空殼村”基礎條件較差,引進企業或主體非常困難,大部分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缺乏農村致富帶頭人。即便部分貧困村有合作社,大部分都處于起步發展階段,也因管理、資金等因素制約,自身發展困難,對村集體經濟的帶動能力比較弱。
4、對策建議
(1)加強村級班子建設
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自身本領過強、作風過硬的帶頭人和強有力的農村基層黨組織[2]。要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特別要選好村支部書記,要打破行業、身份界限,真正把那些事業心強、有激情、懂經營、會管理的致富能人、種養大戶等選進村“兩委”班子。同時,注重對村“兩委”班子的學習培訓,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開拓思路,強化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認識,拓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路子,提升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2)積極開展政策扶持
加強與上級各職能部門的對接,積極爭取政策、項目、資金等支持。在扶持政策上,要抓住上級各項產業扶持政策機遇,發展集體產業項目。如,申請世行貸款項目、光伏發電項目、財政資金折股量化等項目資金扶持發展村集體經濟。要積極協調金融部門、稅務部門對村級興辦的集體企業、主體和各種經營項目給予政策支持。
(3)培育壯大經營主體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采取“壯大一批、引進一批、新建一批”的辦法,積極爭取引進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大力支持返鄉創業、退伍軍人、種養大戶等創業致富能人發展新型經營主體,積極鼓勵致富能手興辦領辦創辦生產型、商貿型、物流型、鄉村旅游型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到農村“三變”改革工作中來,探索“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貧困戶增收致富。
(作者單位:743000甘肅省定西市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