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明 易曉琴 姚小飛
摘要 目的:觀察聯合使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霧化吸入治療對小兒皰疹性咽峽炎患者的療效。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皰疹性咽峽炎患者47例,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根據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干擾素霧化組23例(觀察組)和利巴韋林霧化組24例(對照組)。分別采用重組人干擾素Ⅸ-2b和利巴韋林進行霧化治療,分析兩組患者通過1個療程治療后的總體有效率、平均退熱時間、咽部皰疹病損的消失時間、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及平均住院時間。結果:通過1個療程的治療,治療組患者的總體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在退熱時間、咽部皰疹的消失時間、肺部感染發生率及住院時間上,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干擾素a -2b較利巴韋林可較快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可作為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的優選輔助治療手段。
關鍵詞 干擾素;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療效
皰疹性咽峽炎是小兒常見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臨床表現為流涎、拒食及突發高熱,稍大患兒可有咽痛不適[1]??滤_奇病毒為主要致病病原菌,患兒感染該病原體后咽峽部形成多發皰疹和潰瘍為特征性病理改變,影響患兒的飲食,部分嚴重者出現脫水及嚴重的重度癥狀,甚至遺留有神經損害等[2]。治療以抗病毒為主,抗病毒治療的途徑包括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局部治療以呼吸道霧化為主,使藥物直達病灶,同時起到呼吸道濕化的作用[3]。局部霧化的抗病毒治療藥物包括利巴韋林、干擾素等。干擾素是臨床上廣泛使用的抗病毒藥物,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調節雙重作用,目前關于干擾素治療皰疹性咽峽炎的報道較多,但關于其對患者病程及癥狀改善的影響的對比分析較少。在對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的治療過程中,分別采用利巴韋林和干擾素進行局部霧化治療,現將治療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5月-2018年1月收治皰疹性咽峽炎患兒47例,按照隨機對照原則分兩組,其中干擾素組(觀察組)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齡3-7歲,平均(5.6±1.2)歲;病程1-3d,平均(1.9±1.5)d;臨床表現:體溫> 38.5℃19例。常規治療組(對照組)24例,男12例,女12例;年齡3-8歲,平均(5.7±1.1)歲;病程1-3d,平均(1.8±1.3)d;上述患兒均臨床表現為體溫高于38.5℃,部分患兒出現稽留熱,同時伴有口周流涎,年齡較小患兒哭鬧不安,厭食,體檢見咽峽部及懸雍垂潰瘍、皰疹形成。實驗室檢查提示白細胞總數正?;蛳陆?、中性粒細胞比例不升高。兩組患兒臨床診斷依據《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診斷標準執行[4],對于診斷不明確,疑似為流行性腮腺炎、腦炎、合并呼吸道細菌性感染者為排除對象。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退熱、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對癥處理。觀察組在常規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賽諾金)30μg加人生理鹽水2 mL中超聲霧化吸入,持續時間5 - 10 min,1次ld,3d為1個療程。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15 mg/kg加人生理鹽水2 mL中霧化吸人。兩組患者共治療1-2個療程。
觀察指標:(l)觀察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總體有效率,療效判定標準:①治愈:通過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體溫恢復正常,流涎、哭鬧不安、厭食等癥狀緩解,體查見咽峽部潰瘍消失或潰瘍面明顯縮小。③好轉:治療1個療程后體溫明顯下降或有低熱、流涎,哭鬧不安、厭食等癥狀好轉,咽峽部潰瘍無明顯擴大,病損數無明顯增多。有效率=(治愈+好轉)例數/總例數。(2)相關臨床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平均退熱時間、咽部皰疹病損的消失時間、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及平均住院時間。
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數據以(x+ s)表示,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療效觀察:觀察組患者通過1個療程的治療,治愈15例,好轉5例,無效3例,總體有效率87.O%;對照組24例,治愈12例,好轉6例,無效6例,總體有效率75%。觀察組患者的總體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兩組患者各臨床指標的比較:兩組患者均在我院通過不同時間的治療后治愈,無嚴重并發癥發生。但觀察組患者通過干擾素治療后,各臨床指標的緩解程度及時間上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相比,退熱時間(4.5±l.l)d vs (6.9±1.7)d,咽部皰疹病損的消失時間(5.5±1.2)d vs (7.6±1.9)d,觀察組肺部感染發生率8.7%(2/23) vs 16.7%(4/24).住院時間(6.3±l.l)d vs (8.2±1.6)d。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未發現因使用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
討論
皰疹性咽峽炎作為兒科的常見疾病,起病急,臨床癥狀重,常表現為驟起高熱,同時伴有流涎、咽痛及哭鬧不安等,患兒家長因起病急驟而導致心理負擔過重。治療上能迅速控制患兒的癥狀,改善患兒的進食狀態是家長及兒科醫生共同關注點。皰疹性咽峽炎由科薩奇A組病毒感染引起,病毒作用于咽部黏膜,表現為咽部及口腔頰黏膜皰疹、潰瘍形成,治療上給予針對病因治療加對癥處理。目前臨床上使用較為廣泛的藥物有干擾素、利巴韋林等。使用途徑包括霧化途徑、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等。利巴韋林是常用的抗病毒藥物,但該藥僅對病毒有抑制作用,而無直接滅活作用,可引起骨髓抑制或貧血、損害宿主細胞等不良反應。目前臨床上使用該藥時也僅僅采用霧化吸入途徑。干擾素是一種免疫調節生物因子,大量研究已證實其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是臨床常用的廣譜抗病毒藥物。干擾素與干擾素受體結合使編碼抗病毒蛋白的細胞基因活化,繼而合成抗病毒蛋白作用于病毒mRNA的轉錄和翻譯,從而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達到抗病毒的作用。干擾素通過霧化治療可直達患兒咽喉患處,使藥物直達病灶,將藥物治療效果發揮最大,對改善患者病情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通過藥物霧化,減少藥物全身使用造成的發熱、肌肉酸痛及心、肝、腎等毒性。在霧化過程中對于較大患兒易于配合者采用噴嘴式給藥途徑,對于3歲左右的年幼患兒使用面罩式霧化途徑,調節霧化流量,霧化持續5 - 10 min。通過對本組患兒的臨床資料總結發現,通過采用干擾素和利巴韋林兩種抗病毒藥物霧化治療后,干擾素使用組在總體有效率、發熱緩解時間、咽部皰疹病損的消失時間、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及平均住院時間上明顯優于利巴韋林組。說明通過霧化治療途徑抗病毒療效確切,且無明顯毒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弓育梅.干擾素霧化治療皰疹性咽峽炎的療效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20):4080-4081.
[2] 肖東霞,張增秀,黃景雷.干擾素霧化吸入聯合炎琥寧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療效觀察[J].現代醫院,2015,15(12):76-77.
[3]黃鈺.干擾素霧化治療皰疹性咽峽炎的療效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3):357-358.
[4]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