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摘要 目的:探討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中血糖波動的影響因素和特征。方法: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72例,在監測前均正在接受藥物治療,根據患者本身的治療用藥情況,分口服藥物組、預混胰島素治療組和口服藥物聯合預混胰島素治療組。分析不同治療方法對患者血糖波動的影響。結果:口服藥物組患者的平均血糖值較其他組略高,但反映血糖波動程度的各項指標均最低(P<0.05),患者的血糖波動程度與空腹血糖水平成正相關(低血糖除外)。患者的空腹C肽水平以11μg/L為界,高于此值者平均血糖水平和血糖波動度都較低于此值者更為理想,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采用了不同的治療方法后,對患者的血糖波動會產生明顯影響。采用單純的口服藥物的方式,患者的血糖波動更為緩和。
關鍵詞 2型糖尿病;胰島素;口服藥物;動態血糖監測
資料與方法
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糖尿病患者72例,男37例,女35例;年齡40 - 78歲,平均(59.23±4.6)歲;病程2 - 20年。納入標準:符合WHO糖尿病專家委員會1990年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此次參與日內多點血糖監測的患者,監測前連續3個月未調整治療方案,所有被監測者監測前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實驗(OGTT)。排除標準:①有認知及精神方面障礙者;②確診或疑似惡性腫瘤者;③有嚴重肝、腎疾病患者(如肝炎、肝硬化、慢性腎功能衰竭等);④有嚴重糖尿病并發癥的患者(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滲性高血糖狀態、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足);⑤本人不愿配合此次監測者。根據患者本身的用藥方式分口服藥物組治療組、預混胰島素治療組和口服藥物聯合預混胰島素治療組3組。口服藥物組26例采用口服降糖藥進行治療;預混胰島素組36例采用預混胰島素皮下注射的方法治療;口服藥物聯合預混胰島素組10例采用口服降糖藥治療,并且注射預混胰島素。
方法:72例患者在接受監測的第1天,于8h禁食禁水后清晨查血尿常規、靜脈肝功能、腎功能、空腹血糖、空腹C肽、糖化血紅蛋白,然后接受連續3d的末梢血糖監測,對患者三餐前、三餐后2h和睡前血糖7個時間點進行監測,并且根據所得數據分析患者血糖的波動情況。
觀察指標:72例接受末梢血糖監測表1 不同空腹血糖值患者的血糖比較(x+s,mmom/L)的患者,每24 h匯總數據1次,計算當日的24 h血糖平均值(24hMBG)、餐后血糖波動幅度(PPGE)、日內最大和最小血糖之差(LAGE)、ld內多點血糖標準差(SDBG)。各項數據取3d的平均值作為此次試驗的最終結果。并對靜脈空腹血糖、C肽的結果進行分層,進一步觀察分析不同血糖和C肽水平下,24 h末梢血糖波動指標的變化。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x+ s)進行計量資料的分析,采用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采用X2進行計數資料的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不同治療方法對血糖波動的影響:通過本次的研究發現,單純采用口服藥物治療的患者24 h血糖平均血糖較其他組略高,但血糖標準差和血糖波動幅度最小;口服藥物聯合預混胰島素治療組患者的24 h平均血糖較低,但血糖標準差和血糖波動幅度最大(P<0.05)。
不同空腹血糖患者血糖波動情況:針對患者靜脈空腹血糖值的差異,將患者分成4組,分別記A組、B組、C組和D組,4組患者的靜脈空腹血糖值分別為≤6.99 mmol/L,7- 9.99 mmol/L,10 - 11.1 mmol/L和>11.1 mmol/L,見表1。
不同空腹C肽患者的血糖波動情況分析:根據患者空腹C肽值的差異,將患者分成兩組,分別是A組、B組,A組患者空腹C肽值≤1.1μg/L,B組患者C肽值> 1.1μg/L。見表2。
討論
通過對患者ld內多時間點血糖監測,可以有效地分析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波動情況。對患者的SDBC監測,可以評估血糖的穩定性,反映了血糖測定值離平均血糖的離散程度[1,2];PPCE反映3餐后2h血糖與其相應餐前血糖差值絕對值的平均數,能更直觀地比較個體由進餐行為產生的血糖波動的幅度;LACE反映日內最大血糖和最小血糖的差值。通過本次的研究表明,口服藥物組患者的24hMBC雖然略高,但PPGE、SDBG和IAGE值最低,說明單純采用口服藥物治療控制血糖值比使用預混胰島素緩和,但是對于穩定患者的血糖水平而言,減少患者血糖波動口服藥物是優于胰島素針劑的。同時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越高,患者的血糖波動也隨之增大,也就是說,患者的血糖波動與空腹血糖水平成正相關(低血糖除外),說明合理的控制患者的清晨空腹血糖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波動情況。通過C肽分層分組觀察,我們可以看到,空腹C肽分泌低水平組,24 h平均血糖水平更高,各項血糖波動指標也較大,而空腹C肽分泌高水平組,血糖平均水平低,波動度也相對較小。因為C肽和胰島素都由是胰島B細胞等量分泌的,而C肽不通過肝酶代謝,體內清除速率較慢,不受外源性胰島素的影響,所有通過C肽測定和觀察,可以推論人體胰島的功能狀態和病情水平[3]。
由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條件有限,以上的觀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穩定的血糖波動度達標越來越受到業內學者專家的關注和共識。相信在不久的將來,24 h血糖監測系統有望(CGMS)進入基層衛生機構;同時,近幾年胰島素類似物的發展也以其進入體內后更貼近、更符合人類分泌胰島素的正常生理節律的優勢,從而在血糖波動度的控制方面獲得優勢,使其在糖尿病的治療中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這一切都將為糖尿病患者在社區的觀察和治療帶來更多的福音。
參考文獻
[1]汪諼.血糖波動的研究進展[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11,17(6):379-382.
[2]周健.血糖穩定性的意義及臨床評估[J]中華醫學雜志,2006,86(30):2154-2157.
[3]姚義安.C肽的臨床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04,10(11):67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