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婷
摘要 目的:探討社區醫院開展正性暗示護理對外科手術患者術中應激反應的影響。方法:2017年1-12月收治行外科手術患者100例,隨機分成兩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正性暗示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前焦慮評分、術中血壓與心率指標、術后12 h疼痛評分及護理滿意度。結果: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較高,術前抑郁評分、術中血壓與心率、術后12 h疼痛評分明顯較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社區醫院外科手術患者給予正性暗示護理,不僅能改善患者術前的消極情緒、穩定患者術中的心率與血壓,減輕術中應激反應并降低術后疼痛程度,還能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程度,改善護患關系,值得臨床上大力推廣。
關鍵詞 社區醫院:正性暗示護理;外科手術;術中應激反應
臨床針對外科系統疾病患者常采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但部分患者由于對手術缺乏認識,很容易在術中出現嚴重心理障礙與負性情緒,從而引發嚴重應激反應,對手術的順利進行與預后效果產生嚴重影響[1]。正性暗示護理是一種在術前給予患者積極的暗示以達到減輕外來刺激影響的護理方式。2017年1-12月收治行外科手術患者100例,探討正性暗示護理在該類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7年1-12月收治行外科手術患者100例,患者及家屬皆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②精神病史患者;③認知功能障礙患者;④心肝肺腎等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按照雙盲法將全部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兩組,各50例。觀察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24 - 63歲,平均(41_3±3.7)歲;病程1個月-5年,平均(2.5±0.4)年;闌尾手術16例、膽囊手術15例、痔瘡手術13例、其他手術6例。對照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23 -62歲,平均(41.4±3.8)歲;病程1個月~5年,平均(2.6±0.5)年;闌尾手術17例,膽囊手術14例,痔瘡手術12例,其他手術7例。兩組研究對象臨床資料中,年齡、性別比例、病程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次研究存在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50例采取常規護理,即術前檢查、術前準備、生命體征監測、并發癥預防及醫囑內容上其他常規護理操作。觀察組50例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正性暗示護理:①病房護理:將入院患者安排在溫馨舒適的病房內,多放置報刊與盆栽,必要時播放舒緩柔和的音樂。盡量將同類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保證患者間能溝通交流,從而緩解緊張情緒。②準備工作:護理人員術前1h將患者接到手術室,建立靜脈通道后協助患者取正確體位,教會患者深呼吸的方法。護理人員與患者溝通、交流,講解術中與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讓患者提前做好心理防御,給予患者安撫與鼓勵,提高患者的安全感。③身體安撫:護理人員要用柔和的眼神與親切的表情與患者交流,適當觸摸患者額頭與手部,讓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心與尊重。④正性語言暗示:在患者意識清醒時,護理人員要向患者講解手術的過程與同類疾病成功案例,提高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賴感,也可用間接暗示法贊揚術者的操作技術,也可假裝詢問術者該術的相關知識,術者給予積極正性的回答,從而提高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與安全感。⑤術后護理:術后將患者送回病房,協助其采取合適的體位休息,嚴密監測其身體指標并詢問其生理感受。給予飲食干預,促進患者盡快康復出院。
觀察指標:①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患者的焦慮情緒,以50分為臨界值,分值越高表明焦慮情緒越嚴重。②監測患者術中的舒張壓、收縮壓及心率。③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讓患者指出直尺上符合自身疼痛程度的刻度,O分無痛,10分劇痛,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強烈。④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交于患者,滿分100分。
統計學分析:選擇SPSS 20.0軟件完成統計學分析工作。在此研究涉及的相關數據中,計數資料用n(%)表示,并應用x2檢驗方式進行比較;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應用t檢驗方式進行比較;若檢驗結果P<0.05,則表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較高,術前抑郁評分、術中血壓與心率、術后12 h疼痛評分明顯較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和表2。
討論
手術是一種具有創傷性的診療手段,患者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緊張心理以及明顯的心理應激反應,對麻醉效果、手術質量產生嚴重影響,并威脅到患者的預后效果[2]。應激反應是指患者機體在受到外界強烈刺激后引起的促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大量分泌以及正常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的現象。應激反應會對患者下丘腦直接產生作用,引起患者自主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變化,導致患者血壓與心率上升,并對手術有效性與安全性產生影響[3]。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較高,術前抑郁評分、術中血壓與心率、術后12 h疼痛評分明顯較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正性暗示護理屬于新型護理方法,貫徹了人本主義理念與主動護理理念,能根據患者心理變化從語言、環境及行為等方面給予間接的、正面的暗示,委婉地轉達給患者醫療水平、手術信息,讓患者認為所收到的信息更加真實,從而提升其對醫護人員的安全感與信任感,減輕患者心理壓力,達到減緩生命體征指標波動、提高依從性與配合度的有效目的[4]。
綜上所述,對社區醫院外科手術患者給予正性暗示護理,不僅能改善患者術前的消極情緒,穩定患者的術中心率與血壓,減輕術中應激反應并降低術后疼痛程度,還能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程度,改善護患關系,值得臨床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王藝瑾.陳麗.正性暗示護理對外科手術患者術中應激反應的影響研究[J].健康之路,2016,15(1):152.
[2]鄭靜.正性暗示護理對外科手術患者術中應激反應的影響[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2):175.
[3]羅玉蘭,彭淑芳,謝麗娟.正性暗示護理對外科手術患者術中應激反應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22):167-169.
[4]孫立東.正性暗示護理對外科手術患者術中應激反應的影響[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