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京華 楊榮芳 陳金金 馮會玲 王喜梅 陳海英 王慧
基金項目 河北省醫學科學研究重點課題項目編號(ZD20140187)摘要 目的:通過對石家莊市衛生服務機構護理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現狀進行調查,以便于發現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今后更好地開展社區護理人員的培訓提供依據。方法:本研究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對石家莊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護理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情況進行描述性研究。結果:本次研究調查291名社區護理人員,2年來未參加過相關管理部門組織的培訓47名(16.15%);護理人員接受培訓的途徑較單一;有91.75%的護理人員認為影響培訓主要的原因是沒有時間和精力;45.70%的護理人員認為開展培訓是非常有必要的。結論:社區護士接受繼續教育的情況有待進一步改善,培訓的重要性已受到管理部門和社區護士的重視,但是由于工作量大,人員不足,使得護理人員沒有時間和精力參加培訓。
關鍵詞 社區衛生;護理人員;培訓;繼續教育
繼續醫學教育是在護士規范化培訓之后,主要以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為主的終身性護理教育[1],是不斷提高護理人員專業素質水平的重要途徑。本研究就石家莊市46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了解護理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情況以及影響因素,為更好更快地提高社區護理人員整體水平提供參考。
資料與方法
研究對象:本研究主要對石家莊市區內的五個中心區橋西區、橋東區、新華區、長安區、裕華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護理人員整體情況進行現狀調查。
樣本量:查閱《2012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和石家莊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站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底石家莊市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246所,其中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6所,社區衛生服務站200所。為了保證調查資料的一致性與可比性,本研究選取46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社區護士。
研究方法:采用調查問卷的方法對資料進行收集。形式是填寫調查表,調查表采用現場填寫,對所得資料進行描述性分析。研究工具:利用自行設計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配置的基本情況》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年齡、性別、學歷、從業年限、繼續教育、工作滿意度等情況。
統計方法:對問卷的內容進行統一編碼,用SPSS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
結果
問卷完成情況:共發放社區護士問卷350份,回收問卷298份,回收率85.14%;剔除不合格問卷7份,有效問卷291份,有效率93.26%。
社區護理人員接受培訓的總體情況:在2年之間參加4次及以上培訓的僅有101名(34.71%),未參加過相關管理部門組織的培訓47名(16.15%),參加1次培訓的人數48名(16.50%),見表1。
社區護理人員接受培訓途徑單一、內容局限:結果顯示社區護理人員僅有41%的人員能參加外出學習的培訓,表明社區護理人員外出學習的機會還是很少的。培訓內容相對局限是培訓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培訓內容主要是以基礎護理技能為主,而其他培訓內容涉及的相對較少,這勢必影響護理人員學習積極性。
時間問題是影響護理人員參加培訓的主要因素:研究結果顯示,社區護理人員接受培訓的因素中沒有時間和精力排在第1位(91.75%),其次是名額受限(37.80%)、經費問題(10.31%)。這可以看出影響社區護士培訓的主要因素是沒有時間和精力。
社區護理人員對培訓的需求較高:被調查的291名中認為培訓非常有必要的133名(45.70%),認為沒必要的僅6名表1 社區護士參加培訓數量的情況表2社區護理人員對培訓的認知情況(2.06%),非常沒必要的3名(1.03%)。結果顯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護士對培訓的必要性給予了積極的肯定,見表2。
討論
繼續教育是組織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職能,社區護士培訓是不斷增長新知識、增加新技能,不斷提升護士綜合素質的必要途徑,也是適應現代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方法。我國各地根據《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國發[2006]10號)的精神要求均先后下發相應的文件,對社區衛生服務隊伍素質分別提出了要求,要求社區護士崗位培訓率達95%[2]。2007年由原衛生部頒布的《社區護士崗位培訓大綱》中對社區護士崗位培訓的目標給出了明確的指示:使護士通過培訓將服務理念逐步轉變,對社區護理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進行掌握,具備向個人、家庭和社區提供具有連續性、高情感性、綜合性和協調性的護理服務這一基本技能,從而達到社區護士崗位的基本要求[3]。
由于社區護士人員不足,工作繁忙,在培訓中遇到了學習與工作相互矛盾的問題,使得護理人員無法完全脫產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系統的培訓效果。培訓組織部門要給予充分重視,不斷強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者對培訓重要性的認識。另外,在分配學習名額時管理部門要對各單位的具體情況進行充分考慮,避免一次抽調多人脫產學習,以便使參加培訓的人員能夠系統、全勤地參加學習[4]。
在學習內容的安排上,應增加適合臨床和社區護理工作的新業務和新技術,如PICC置管術的護理、胃插管術、導尿術等。在慢性病的培訓需求方面主要集中在發病率比較高的一些常見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后遺癥等。滿足社區護理工作的需要,激發護士學習的興趣。
隨著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功能的不斷拓展,社區對具有綜合護理能力和全科意識的護士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管理部門也定期對社區護士進行培訓,但是調查結果顯示在培訓方面存在的兩個問題:培訓內容較為局限,主要為基礎護理技能方面,其他涉及偏少;由于工作量大、時間與精力不足,或在實際工作中的分工不同,出現了接受培訓不均衡的現象。因此,對相關管理部門提出如下建議:①拓寬培訓內容,培養高素質全面發展的社區護理隊伍;②繼續健全與完善培訓制度,使社區護理人員得到的培訓資源能夠均衡分布。
參考文獻
[1]馬京華,許云海.護理人員繼續教育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3):113-114.
[2]趙珊,王春梅,郭揚,等.天津市社區護理人力資源現狀調查[J].護理研究,2012,26(5):1181-1182.
[3]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社區衛生人員崗位培訓大綱的通知[EB/OL].http//www.moh.gov_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fybysqwss/s645 6/200804/1 7095.htm.ll00-03-15/2012-09-08.
[4]周艷,劉曉丹,李勤,等.社區護士崗位培訓績效分析與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3):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