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東輝
2019年已經過去了大半,如果要給2019年的A股市場總結一個關鍵詞,“爆雷”算一個。今年A股市場雷聲隆隆,尤其是白馬股爆雷,讓投資者猝不及防,傷得不輕。但是任何“雷”都不是一天生成的,等到爆雷時,其實已經積重難返,再也瞞不下去了。那么在這個過程中,為什么市場各方都沒有察覺呢?難道真的一點蛛絲馬跡也沒有?是造假者的造假水平太高?還是人們的識別能力太差?如此一想,就可以明白:爆雷時,沒有一塊碎片是無辜的。
雷之所以是雷,是因為它的基因里早就埋下了造假的種子。造假不可能是臨時起意,造假一定是累犯,因為造假能蒙混過關,所以嘗到造假甜頭的造假者是有動力持續造假的。凡是突然爆雷的造假大案,絕無可能是偶然為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常常是爆雷之后人們才發現,原來造假已經持續數年之久了,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IPO前后。這么長時間的造假,卻一直相安無事,難道外界真的毫無察覺嗎?就算普通投資者看不出來,那么連專業審計機構也看不出來嗎?有的造假連媒體都看出來了,并且公開質疑了,但仍然沒有引起投資者的足夠警覺,甚至還時有反向拉抬對著干的情況。
雷之所以雷人,是因為它外表看上去不像雷,尤其是白馬股,外界很難想到它是雷。但既然是雷,就總有人知情,只是秘而不宣而已。至少有兩類人是事先就知情的,首先是控制公司的內部人,他們最清楚公司的真實狀況,但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會竭力掩蓋真相,造出蒸蒸日上的假象;其次是作為看門人的中介機構,他們直接深入到公司內部,接觸大量第一手會計憑證,并且還會實地察看生產經營場地和庫存,如果說一點沒有察覺到異常,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看在收取費用的份上,可能選擇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還可能幫助其掩蓋漏洞。那么其他人呢?其他人真的都很無辜嗎?未必。
一些造假大案爆雷時,很多人會發現,其造假水平其實并不高,有的甚至還很拙劣,但過去為什么沒有被發現異常?有的甚至還一直被當成大白馬炒得歡。如果較真起來,其實市場各方都難辭其咎。從IPO開始,人們可以發現,過會率像過山車一樣時高時低,這說明審核尺度可松可緊,讓不讓公司過會基本上是作為一項任務來完成的。不少公司上市以后,業績逐年降低,這是因為IPO之前把業績做得太高了,上市以后漸漸原形畢露。對這樣的公司,媒體其實一直是有質疑的。但風頭過去之后,這些公司也就渡過難關了,似乎又沒事了。不是媒體質疑錯了,而是有些媒體被擺平了,不再發聲了。
曾經有一家IPO公司,公司過會后各路媒體找上門來尋求合作。公司董秘為了省錢,拒絕了大部分媒體的合作要求,于是負面報道不斷。公司董事長受不了了,怕危及IPO,要求董秘測算一下,如果所有媒體都擺平,需要多少錢?董秘測算之后告訴他,大概需要1千萬左右。董事長說,通通擺平吧。結果此后負面報道基本消失了,公司也順利IPO了。有人說,這說明這家公司自身也不過硬,否則根本不用怕負面報道。但問題是,既然自身不過硬,為什么擺平之后就沒事了呢?這家公司上市以后好幾年都太平無事,公司業績也很亮眼,公司股票還被市場猛炒了一波行情。后來這家公司終究還是因為信息披露存在虛假記載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并被行政處罰,但是違規事項不涉及IPO。回想這家公司IPO時的插曲,如果追查一下,沒有問題才怪呢。
爆雷看似偶然,實則必然,都是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再也扛不下去了,便來個總爆發,總清算。上述實例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媒體既然發出負面報道,一定也是發現了真問題,有根有據,否則失實報道是要承擔責任的,公司也不會輕易放過媒體。但是后面為什么就和諧了呢?有些媒體是不是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呢?有關部門在看到相關報道后有沒有去深入調查一下呢?投資者有沒有看到相關報道呢?為什么對這樣的公司不是敬而遠之,而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炒一把再說?等到爆雷時再說無辜,是不是太晚了一點?所以最后還要再強調一遍:爆雷時,沒有一塊碎片是無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