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
作為A股市場久治難愈的頑癥,近期IPO再現“堰塞湖”。據證監會最新數據,截至8月8日,需要經證監會發審委審核的傳統板塊IPO排隊企業家數共有482家;此外,截至8月14日,由上交所審核的科創板IPO排隊企業還有147家,合計629家。前兩年,證監會曾花大力氣除去重疾,去年3月,IPO排隊企業已從最高峰時的約900家降至不足300家,但出乎意料的是,時隔一年,IPO排隊企業又超過600家,“堰塞湖”再度形成。
IPO“堰塞湖”對A股市場的影響是巨大的,特別是剛剛誕生的科創板,如果也被“堰塞湖”壓著,行情就很難有出色的表現。解決“堰塞湖”,固然可以用加快審核和上市的手段,但其效果不見得好,實際上,真正有效的手段只能是注冊制改革。
不過,科創板雖然號稱實施了注冊制改革,但看其實際內容,與主板的審核制并無多少不同,只是把原來附屬于證監會的發審委下移到了交易所,并且其名稱不再叫發審委而已,其他基本上沒有變化。這樣的注冊制,說得不客氣點是空有其名。科創板基本照搬了主板的審核制,IPO注冊制改革有名無實,基本上沒有對主板市場的借鑒作用。
正因為科創板的IPO也需要審核,所以現在不僅主板、創業板等有“堰塞湖”,剛剛誕生的科創板也形成了“堰塞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堰塞湖”將越來越大,而當這樣的情景形成的時候,離真正的注冊制只可能越來越遠。
那么,注冊制改革為什么在A股市場難以推進,以至于在科創板市場的試點也只能徒有其名呢?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在于市場擔心造假企業進入,而當大量造假公司在市場上頻頻爆雷時,中小投資者又會擔心遭遇巨大的財產損失。正是這兩方面的擔憂,成為了管理當局對注冊制改革不敢放手的重要原因。
市場的擔心并不是空穴來風,上市公司造假一直是A股的重災區,如果改為注冊制,企業想上市就能上市,那造假公司就會泛濫成災,對投資者的危害也將是空前的。然而,由于A股市場對投資者的保護機制還很蒼白,因此很難避免上當受騙的命運。
要讓注冊制改革有所推進,更重要的是重造A股市場。對于企業來說,IPO的目的就是為了圈錢。這個目標要說有多高尚也不見得,但它符合市場經濟的原則。在目前的互聯網時代,IPO變得很方便,企業可以方便地向全國全世界募股,而且動不動就超募好多倍。但對于投資者來說,他們對企業的了解,全靠企業自己公布的各種信息,這對企業形成了巨大的考驗。
這就需要監管部門對IPO企業的信息披露實行嚴厲監管,一旦發現造假就堅決退市,已經上市企業的大股東以及承銷商、會計師等都要承擔法律責任。這種責任承擔不能因對象不同而有所差異,比如因為是國有企業就輕易放過。通過嚴厲的監管,使企業明白,資本市場的錢不是好拿的,一旦在信息披露上有所失誤,就會面臨滅頂之災。作為監管部門,需要放棄鼓勵企業上市的非本位態度,讓是否上市成為企業的自主選擇。在這種嚴厲的氛圍之下,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對IPO心生畏懼,最終退出。
至于投資者要承擔的風險,一方面必須認識到,資本市場本身是個風險市場,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這種高風險性是沒有能力承受的,因此政策面上也應該讓普通投資者遠離市場。科創板籌建時,規定了普通投資者的進入門檻,這是正確的。但是僅有此還不夠。實際上,要求監管部門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這在事實上是做不到的,因為資本市場本身是個博弈市場,保護了這部分人,就損害了另一部分人。
對于監管部門來說,最應該做的就是建立公平的市場,至于投資者的輸贏,應由投資者自己承受。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普通人也會逐漸離開市場。美國等國家的資本市場上很少有像我國這樣的人數眾多的散戶投資者,實際上就是因為美國的普通人意識到了高度風險,才遠離風險。普通民眾應該更多地參與基金投資,但由于我國誠信體系大有問題,基金的信任差,這也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改革來作出改進。
如此說來,要在A股市場實行注冊制改革,還需要經歷一系列的改革,難度很大。但這應該是改革的方向,積極為注冊制改革創造條件。否則,A股市場就只能永遠承受“堰塞湖”之苦,大量普通投資者被裹挾其中,其積斂的財富也不斷被消蝕,資本市場也就成了一個“銷金窟”,而失去了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