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麒陽
(江蘇省溧陽市人民醫院,江蘇 常州213300)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飲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肥胖人群明顯增多,因肥胖病導致的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發病率也相應上升[1]。溫針灸在臨床的廣泛應用為肥胖病的治療提供了新途徑[2]。因此,本研究探討了溫針灸對痰濕內阻型單純性肥胖病患者內臟脂肪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溧陽市人民醫院收治的30例痰濕內阻型單純性肥胖病患者,其中男6例,女24例;年齡25~58歲,平均(38.52±8.46)歲;病程4~25年,平均(17.26±3.16)年;其中輕度肥胖14例,中度肥胖5例,重度肥胖11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單純性肥胖病的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3]中相關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并經臨床確診;研究前未接受其他相關治療;患者均自愿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臟器疾病者;有精神病史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30例患者均采用溫針灸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如下。治療首日引導患者取仰臥位,分別對天樞、中脘、中極、太淵、太白、太溪、豐隆等穴位進行消毒,采用0.30 mm×50 mm毫針進行針刺,進針后采用瀉法,以患者感受到適當酸麻感為宜,得氣后在針柄處放置2 cm長的艾柱進行溫針灸,留針30 min,10 min行針一次。治療次日引導患者取俯臥位,對肺俞、脾俞、腎俞、承扶、委中、昆侖等穴位進行消毒,具體溫針灸方法與仰臥位相同。后續治療仰臥位、俯臥位交替使用,持續治療90 d。
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體圍、腰臀比、肥胖度、體質量指數(BMI)、體脂百分率、皮脂厚度、內臟脂肪交叉區指數及體水分率。體圍評價指標包括胸、腰、髖、股4個部位。通過人體脂肪測量儀檢測內臟脂肪交叉區指數及體水分率。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 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體圍及腰臀比比較 治療后,胸圍、腰圍、髖圍、股圍及腰臀比均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0例痰濕內阻型單純性肥胖病患者體圍及腰臀比比較(±s)

表1 30例痰濕內阻型單純性肥胖病患者體圍及腰臀比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腰臀比治療前 104.03±7.49 106.82±11.21 108.13±8.06 61.71時間 胸圍(cm) 腰圍(cm) 髖圍(cm) 股圍(cm)±5.16 0.98±0.13治療后 92.25±6.64△ 95.72±9.53△ 103.48±7.86△ 55.82±4.42△ 0.88±0.10△
(2)皮脂厚度、肥胖度、BMI及體脂百分率比較治療后,皮脂厚度、肥胖度、BMI及體脂百分率均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0例痰濕內阻型單純性肥胖病患者皮脂厚度、肥胖度、體質量指數及體脂百分率比較(±s)

表2 30例痰濕內阻型單純性肥胖病患者皮脂厚度、肥胖度、體質量指數及體脂百分率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皮脂厚度(cm) 肥胖度(%) BMI(kg/m2) 體脂百分率(%)治療前 92.85±15.46 53.46±16.89 33.28±4.53 58.43±9.47治療后 84.74±13.24△ 42.01±14.75△ 30.08±4.31△ 45.98±6.48△
(3)內臟脂肪交叉區指數、體水分率比較 治療后,內臟脂肪交叉區指數低于治療前,體水分率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0例痰濕內阻型單純性肥胖病患者內臟脂肪交叉區指數、體水分率比較(±s)

表3 30例痰濕內阻型單純性肥胖病患者內臟脂肪交叉區指數、體水分率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內臟脂肪交叉區指數 體水分率(%)治療前148.25±35.49 37.89±6.86治療后 110.62±29.84△ 45.13±7.13△
中醫認為,單純性肥胖病是由內在與外在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導致的,如先天因素、飲食結構、心理狀態等。痰濕內阻型單純性肥胖病以脾腎虛為本,水濕痰瘀為標,臨床治療應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4]。現代醫學將脂肪組織分為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其中內臟脂肪受到臨床廣泛重視,也是內分泌領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臨床研究發現,內臟脂肪堆積是引發胰島素抵抗的關鍵因素之一,而游離脂肪酸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5]。研究發現,內臟脂肪與高血壓病、血脂異常等疾病有關,因此有效治療肥胖是保證患者預后的關鍵。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胸圍、腰圍、髖圍、股圍、腰臀比、皮脂厚度、肥胖度、BMI、體脂百分率、內臟脂肪交叉區指數均低于治療前,體水分率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對痰濕內阻型單純性肥胖病患者,中醫治療強調應溫陽化氣、祛濕滌痰、祛濁降脂,以調節陰陽為主[6]。溫針灸具有溫通、溫補的雙重效果,能夠直達病所,疏通經絡,達到降脂減肥的效果。溫針灸的治療優勢有4個方面[7-8]。①透熱效果:在肺俞、脾俞、腎俞等穴位進行溫針灸,能夠加強臟腑陽氣,促進機體水分代謝,保證氣化功能正常。②傳熱:溫針灸能使熱感傳遞到病所,緩解患者癥狀,促進脂肪代謝。③得氣:在穴位上進行溫針灸,會使患者出現酸脹感、麻痹感,在溫熱效應的基礎上有效傳遞針感。④降脂:溫針灸能使熱能順針體進入機體內部,通過溫熱刺激達到降脂減肥的目的。此外,溫針灸還具有經濟方便、操作簡單的特點,對人體無明顯毒副作用,安全性較高,實用性較強。
綜上所述,溫針灸治療痰濕內阻型單純性肥胖病能有效降低內臟脂肪,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