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三林
(山西省潞城市中醫院,山西 長治047500)
頸腰椎病是臨床骨科常見疾病,是指頸腰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對脊髓、血管、神經等造成損害而表現的一種體征。老年人為該病的主要發病群體,臨床癥狀較為復雜,包括惡心、嘔吐、頸腰部疼痛、肢體無力、吞咽困難等,嚴重影響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常規治療主要包括消炎鎮痛類藥物、維生素類藥物等,但多年臨床實踐發現,常規治療只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隨著中醫學的發展,針灸作為常用的治療手段,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本研究探討了針刺治療頸腰椎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潞城市中醫院收治的94例頸腰椎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7例。對照組男28例,女19例;年齡28~64歲,平均(43.6±7.4)歲;病程1~5年,平均(3.2±0.1)年。研究組男30例,女17例;年齡25~65歲,平均(44.1±7.2)歲;病程0.5~4年,平均(2.9±0.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存在明顯外傷史,頸部、腰部出現疼痛、麻木癥狀,經X線、CT等檢查確診,有椎體增生、椎間隙變窄、神經受到壓迫等癥狀。②中醫診斷標準:有頭痛、眩暈、手足麻木、記憶力減退、肌膚濕冷、苔薄白、脈細等癥狀,觸診頸椎旁有腫脹結節[1]。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知情本研究并自愿參加者。③能配合研究順利完成者。
1.4 排除標準 ①有腰椎段器質性疾病者。②有嚴重內科疾病、惡性腫瘤、精神疾病者。
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治療。將6 m L神經妥樂平(日本Nippon Zoki Pharmaceutical Co.,Ltd.,注冊證號S20090092)加入100 m 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療程為2周。治療后應隨訪1年。治療期間予以常規飲食指導、心理疏導、生活干預等。
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針刺治療。選穴:主穴為風池、天柱;配穴為三陰交、足三里、腎俞。上述諸穴常規消毒后,用0.32 mm×25 mm毫針(泰州市詩燁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垂直進針,平補平瀉法,輔以提、插、捻、揉、點、推等手法,以患者出現麻木感、脹痛感為宜,每日1次,療程為2周。治療后應隨訪1年。治療期間予以常規飲食指導、心理疏導、生活干預等。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顯效:治療后肢體麻木、頭暈、頸背疼痛等癥狀基本消失,1年內無復發;有效:治療后肢體麻木、頭暈、頸背疼痛等癥狀改善明顯,1年內復發次數<2次;無效:治療后肢體麻木、頭暈、頸背疼痛等癥狀無改善,1年內復發次數≥2次。總有效率為顯效率、有效率之和[2]。②疼痛評分。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3]對疼痛程度進行評估。1~3分表示輕度疼痛,可以忍受,對生活無影響;4~6分表示中度疼痛,可以忍受,對生活有輕微影響;7~9分表示重度疼痛,不能忍受,對生活有極大影響;10分表示劇烈疼痛,不能忍受,完全不能正常生活。分數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重。③生命質量評分。采用生命質量自評量表(SF-36)[4]評價,共100分,評分越高表明生命質量改善越好。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 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頸腰椎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疼痛評分及生命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疼痛評分、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疼痛評分、生命質量評分均優于治療前,且研究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生命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頸腰椎病患者疼痛評分、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頸腰椎病患者疼痛評分、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疼痛評分 生命質量評分組別 例數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7 7.1±1.5 4.2±0.7△▲ 71.3±11.9 89.7±6.4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7 6.9±1.8 5.3±1.2△ 70.8±12.4 83.9±10.7△
隨著生活壓力的升高,頸腰椎病的發生率呈升高趨勢,且年齡趨于低齡化。頸腰椎病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分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頸型頸椎病等多種類型,誘發頸腰椎病的因素有很多,如骨質增生、頸椎長期勞損等,臨床主要表現為下肢乏力、嘔吐、頸背疼痛等,病情較為復雜。頸腰椎病的臨床癥狀與患者個體差異、病變具體部位、受累程度等密切相關。由于頸腰椎病患者臨床癥狀不穩定,多未予以足夠重視,發現時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導致病情進一步發展。因此,臨床應重視對頸腰椎病的治療,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旨在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生命質量。
西醫認為,頸腰椎病的發生與患者受到炎癥刺激,神經出現缺氧、缺血等因素有直接關系,臨床多采取常規西藥治療。神經妥樂平為治療該病的首選藥物,其作用機制為通過激活機體疼痛下行抑制系統,抑制下丘腦神經元發射活動,從而達到鎮痛效果,且該藥對免疫系統無損害作用。臨床發現,神經妥樂平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癥狀,但整體效果不理想,復發率高,因此尋找更為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法十分重要。中醫將頸腰椎病歸于“痹證”“眩暈”范疇,認為筋骨失養、精血耗傷、肝氣虛虧、心神損傷為主要致病原因,臨床以補血、強筋健骨、補肝、改善患者情志為主要治療原則。針刺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價格低廉等優勢,臨床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本研究對腰頸椎病患者采取針刺治療,通過點、推、揉等多種手法,刺激患者雙側骶棘肌、壓痛點,改善局部循環,從而達到改善局部粘連的目的。此外,針刺風池、天柱、三陰交等穴位,可以達到疏經通絡、止痛、理氣等功效。研究發現,針刺能促進患處的血液循環,有利于鈣離子、5-羥色胺等物質的釋放,通過抑制痛覺神經傳導,減輕患者的疼痛癥狀,達到治療的目的[5]。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疼痛評分、生命質量評分均優于治療前,且研究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生命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采取常規治療的同時聯合針刺治療,可以提高患者整體療效,明顯減輕患者疼痛癥狀,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綜上所述,針刺治療頸腰椎病療效顯著,能改善患者疼痛癥狀,提高生命質量,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