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興華
(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醫保中心,山西朔州036800)
中風是一種急性腦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語言不利、頭暈目眩、神呆不慧、口舌斜、半身不遂,甚至不省人事等[1]。隨著現代醫學水平的不斷進步,對中風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好,但仍可能遺留機體功能障礙,患者及其家庭需要承受較大的經濟負擔[2]。研究表明,針灸結合康復訓練對中風后偏癱患者運動功能等方面有較好的改善作用[3]。筆者將頭針結合康復訓練應用于中風后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的治療中,取得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朔州市平魯區人民醫院門診收治的中風后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105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1例)和觀察組(54例)。對照組男30例,女21例;年齡40~68歲,平均(54.62±8.65)歲;病程30~87 d,平均(60.10±9.52)d;腦出血28例,腦梗死23例。觀察組男35例,女19例;年齡41歲~70歲,平均(55.11±7.83)歲;病程18~90 d,平均(61.36±9.85)d;腦出血30例,腦梗死2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中風的診斷標準[4],并經顱腦CT/MRI確診為腦卒中;患者病情穩定,無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出血傾向等嚴重并發癥;針刺部位皮膚無破損或感染,可以耐受針刺治療;患者神志清楚,對康復治療配合度高。
1.3 排除及剔除標準 年齡<40歲或>70歲;有認知障礙,視力、聽力較差,無法配合治療者;合并其他疾病導致肌張力增高者;治療中出現嚴重不良事件及病情惡化者;其他原因導致治療中斷者。
2.1 對照組 給予康復訓練,每次30 min,每周6次,治療1個月。康復訓練:患者入院后按照個體情況進行康復評定,采用運動療法對肢體功能進行訓練,并制訂康復訓練方案,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上肢鍛煉:患者仰臥于治療床上,醫者用上肢與體側部位將患者偏癱臂夾住,將另一只手置于患者肩胛骨協助其進行上提與前伸活動。之后雙手分別扶住肘部與握住腕部,進行推肘伸腕活動。再進行手臂外展外旋→手臂內收內旋,重復20次。確保患者肘關節伸直且肩胛骨前伸,再將患者手臂水平外展,患者手指張開,保持手指及腕關節充分背伸。以上訓練完成后協助患者手摸額頭及手搭對側肩部。②下肢鍛煉:患者仰臥于治療床上,將雙手交叉后向上伸至頭頂。醫者一手托住患側足部使其腳掌全踏于床面并保持背屈位,一手扶住患側膝關節,使髖關節保持內收位,保證患側足部不離開床面的同時向后滑動做髖關節屈曲運動。進行髖關節牽拉,重復若干次。此外,加壓屈髖、屈膝、屈踝關節,然后慢慢伸直,進行下肢內收外展和直腿抬高鍛煉。③自主鍛煉:指導患者進行翻身、起坐、坐位平衡、站立平衡、四點跪位、單雙腿搭橋、行走鍛煉、抗阻鍛煉及各種轉移鍛煉等。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進行頭針治療。按照于氏頭穴劃分法[5]進行取穴,本研究采用頂區、頂前區、額區三區治療。前頂至百會與其向左、向右分別1寸和2寸的平行線區域為頂區;囟會至前頂與其向左、向右分別1寸和2寸的平行線區域為頂前區;囟會至神庭與其向左、向右分別1寸和2寸的平行線區域為額區。針刺方法:選用0.25 mm×40 mm毫針,常規消毒后根據以上穴區向后/向前方向透刺,針體與皮膚呈15°角,到達帽狀腱膜下層后,指下阻力減小,刺入深度約40 mm,捻轉速度為每分鐘200次。針刺完成后患者自感脹痛、酸麻或清涼、溫熱等現象則氣至病所。若尚未得氣,則將毫針向外提出1/3再向另一方向刺入。留針時間為30 min,患者在留針期間進行康復訓練,每次30 min,每周6次,治療周期為1個月。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分別于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下肢肌力、下肢運動功能、平衡能力及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價。下肢肌力采用徒手肌力檢查法(MMT)予以評價,分為6個等級,等級越高表明患者肌力越好;下肢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下肢評價量表(FMA-LE)評價,共17個項目,每項0~2分,最高總分數34分,患者下肢運動功能與總分呈正比;平衡能力采用Brunel平衡量表(BBA)評價,共12個項目,每項0~1分,總分12分,患者平衡能力與總分數呈正比;生活活動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MBI)評價,總分100分,分為良>60分、中60~41分、差≤40分3個等級,患者生活活動能力與總分數呈正比。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下肢MMT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屈髖肌力、屈膝肌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屈髖肌力、屈膝肌力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風后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治療前后下肢肌力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中風后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治療前后下肢肌力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屈髖肌力 屈膝肌力組別 例數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4 2.28±0.26 3.47±0.38△▲ 2.31±0.28 3.40±0.33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1 2.21±0.29 2.95±0.43△ 2.26±0.24 2.94±0.47△
(2)下肢FMA-LE、BBA及MBI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下肢FMA-LE、BBA及MB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下肢FMALE、BBA及MBI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風后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治療前后下肢運動功能、平衡能力及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中風后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治療前后下肢運動功能、平衡能力及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FMA-LE組別 例數治療前 治療后BBA治療前 治療后MBI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4 12.08±2.17 25.16±2.47△▲3.91±0.94 8.11±1.55△▲25.47±5.62 75.47±10.58△▲對照組 51 11.96±2.04 19.96±2.74△ 3.76±0.86 6.54±1.48△ 27.03±5.54 62.69±10.14△
頭針是通過對頭皮特定部位進行針刺,在治療過程中能將患者腦部組織功能及傳導功能激活,對腦組織神經纖維及病變位置的營養供應有較好的改善作用,有利于感覺神經中樞及其傳導通路的重建與修復。中風患者進行康復治療時常采用頭部取穴,其目的是為了刺激患者神經和感覺發育。本研究在頭針刺激患側感覺區和運動區的同時結合康復訓練,有利于快速得氣,使經氣快速到達病所。在針刺過程中,患者在醫師指導下最大可能地進行患側肢體主動運動,有利于促進神經反饋機制的恢復,把腦功能運動與針刺效應相結合,有利于提升患者的運動能力[6]。
本研究以頭針針刺為基礎并展開下肢運動功能康復訓練,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后下肢肌力、下肢運動功能、平衡能力及生活活動能力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在于:患者采用頭針刺激的同時開展康復訓練,對機體神經反饋機制有更好的調動作用,有利于恢復腦細胞的功能,行針過程中對患者主觀能動性要求較高,確保患者積極主動參與治療。此外,通過針刺能刺激患者下肢運動障礙位于頭部的反射區,并結合康復訓練,進一步強化受損區域神經功能的改善情況。所以,讓中風后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主動參與治療,有利于其肢體及語言功能康復。研究表明,互動式頭針和針康法的治療方式均在施針時強調患者對治療的積極主動性[7]。但頭針與康復訓練同時進行具有一定局限性,患者必須積極主動配合才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綜上所述,頭針結合康復訓練應用于中風后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恢復期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