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超,常鳳玲
(河南省鹿邑縣中醫院,河南 周口477200)
肛瘺屬于肛門直腸性疾病,主要指肛門直腸周圍產生的膿腫潰破及切口引流的后遺病變等,以膿腫、腫塊、疼痛、瘙癢等為主要癥狀[1]。目前,臨床多以手術治療肛瘺,但因肛瘺部位特殊,術后易造成創面污染,不僅影響患者恢復,還影響其身心健康[2-3]。因此,肛瘺術后如何促進創面愈合、減輕患者疼痛成為臨床加快康復的關鍵環節。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祛腐生肌湯熏洗坐浴對肛瘺患者術后疼痛及創面愈合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鹿邑縣中醫院肛腸科收治的94例肛瘺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7例。對照組男31例,女16例;年齡23~58歲,平均(41.19±4.58)歲;病程3~45個月,平均(23.96±2.87)個月;創面面積5~21 cm2,平均(12.24±3.56)cm2。觀察組男30例,女17例;年齡22~59歲,平均(41.34±4.68)歲;病程3~42個月,平均(23.76±2.69)個月;創面面積5~20 cm2,平均(12.03±3.42)c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符合《肛腸病臨床診治》中肛瘺的診斷標準[1];符合《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中濕熱下注型的辨證標準[4]:肛周流膿液,膿質稠厚,肛門脹痛,局部灼熱,潰口形成,按之有條索狀物通向肛內;舌質紅,苔黃,脈弦或滑。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行肛瘺切除術治療;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合并肛裂、肛門息肉等其他肛門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心、肝、腎等功能障礙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治療依從性較差者。
兩組患者均行肛瘺切除術治療。術后第1日開始為患者換藥,換藥前及便后均采用痔疾洗液(貴州拜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5696)熏洗坐浴10~15 min;采用改性幾丁質生物膠(噴霧劑)(南寧加加諾科技有限公司,桂械注準20152660079)噴于創面,反復4~6噴;利用無菌棉球擦拭,清潔創面,清除分泌物及壞死組織。
2.1 對照組 采用1∶5 000的高錳酸鉀溶液(臺山市新寧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0350)熏蒸坐浴,先熏洗10~15 min,再坐浴10~15 min,每日1次。熏洗坐浴結束后采用無菌紗布包扎,治療2周。
2.2 觀察組 采用祛腐生肌湯熏洗坐浴治療。方藥如下:苦參、黃柏、白芷、五倍子、芒硝、赤芍、石榴皮、當歸、蒲公英各15 g,水煎至2 000 m L。將藥液倒入盆中先熏洗10~15 min,隨后坐浴10~15 min。熏洗坐浴結束后采用無菌紗布包扎,治療2周。
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疼痛程度、腐肉脫落時間及創面愈合情況。①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兩組疼痛程度,0分:無痛;1~3分:輕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②腐肉脫落時間:主要指創面漸變為鮮紅色,直至見到肉芽組織為止。③創面愈合情況:主要根據創面愈合時間及創面面積進行評定。其中創面愈合時間指術后創面完全上皮化,無出血、無肉芽組織等所需時間;創面面積通過創面最大的長和寬計算,若已出現上皮,則以上皮爬行的邊緣為界計算。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評定。顯效:創面上皮完全覆蓋,創面無潰爛,瘢痕堅實,臨床癥狀消失;有效:創面面積明顯縮小,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肉芽組織新鮮;無效:上述癥狀及指標均無變化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例(%)] 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肛瘺手術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疼痛程度比較 觀察組輕度和中度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肛瘺手術患者疼痛程度比較[例(%)]
(3)腐肉脫落時間及創面愈合時間比較 觀察組腐肉脫落時間及創面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肛瘺手術患者腐肉脫落時間及創面愈合時間比較(d,±s)

表3 兩組肛瘺手術患者腐肉脫落時間及創面愈合時間比較(d,±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腐肉脫落時間 創面愈合時間觀察組 47 4.37±1.42▲ 19.64±4.79▲對照組47 5.24±1.86 23.85±5.17
(4)創面面積比較 治療1、7、14 d,觀察組創面面積均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肛瘺手術患者創面面積比較(cm2,±s)

表4 兩組肛瘺手術患者創面面積比較(cm2,±s)
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14 d觀察組 47 9.14±1.86▲ 6.07±1.35▲ 4.12±1.03組別 例數 治療1 d 治療7 d 治療▲對照組47 10.62±1.93 7.25±1.48 4.78±1.16
肛瘺是肛腸科較常見的疾病,發病率較高,且多發于青壯年人群。手術是目前治療肛瘺最主要的方式,但由于手術部位的特殊性,術后易受到排便、炎性介質釋放等因素影響,對創面造成刺激,引發疼痛、感染、創面缺血等不良情況,進而嚴重影響創面愈合[6-7]。高錳酸鉀溶液具有殺菌、止痛、消炎等作用,可有效預防創面感染,但作用時間較長[8]。患者術后因受金刃損傷,正虛邪實,病位在下,濕熱下注,加上脈絡損傷,氣滯血瘀,致使創面愈合延遲。中醫認為瘀不祛則新不生,大凡癰疽瘡腫潰后,若腐肉凝滯則無法推陳致新,因此治療多以清熱燥濕、活血化瘀、收斂生肌為主。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輕度和中度疼痛程度均低于對照組,腐肉脫落時間及創面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創面面積均小于對照組,表明祛腐生肌湯有利于降低肛瘺患者術后疼痛,加快創面愈合。分析其原因在于祛腐生肌湯中苦參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之功;黃柏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解毒療瘡之功;白芷味辛,性溫,有消腫止痛、祛風燥濕之功;五倍子味酸、澀,性寒,有清熱解毒、收濕斂瘡之功;芒硝味咸、苦,性寒,有清火消腫、潤燥軟堅之功;赤芍味苦,性微寒,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之功;石榴皮味酸、澀,性溫,有解毒止血之功;當歸味甘、辛,性溫,有活血祛瘀、活絡止痛之功;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苦參具有抗炎、抗菌、抑菌、抗病毒等作用[9];黃柏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增強免疫等作用[10];蒲公英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11]。此外,中藥熏洗及坐浴可使藥液直接作用于創面皮膚,可有效發揮藥物的治療效果,促進創面愈合。
綜上所述,肛瘺患者術后采用祛腐生肌湯熏洗坐浴治療療效確切,可有效減輕術后疼痛,縮短腐肉脫落及創面愈合時間,促進創面快速愈合。